11

2021.05

摸鱼是共通富裕的好途径

作者:欧阳楚可

近期,《摸鱼学导论》一课声名鹊起。

这不禁让我们越来越正视一个问题:摸鱼到底好不好?

几十年来,“努力”被奉为了一个正面价值,而“摸鱼”代表的不努力被认为是错误的价值取向。即使是正面报道《摸鱼学导论》的其它媒体,也要先把“摸鱼”定义为“合理的调剂”,与“不努力”划清界限,然后才敢夸奖。

然而,在这里,我们要大声喊出:摸鱼有理,(雇佣劳动下)努力有错!

大家对努力这么热忱。然而,这些年来的努力,究竟努力出了什么样的结果呢?

“内卷”一词的迅速传播,正是因为越来越发现努力并不能带来正面收益,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努力”中。努力之后不是美好的明天,而是下一个“努力”。并且是更难、要求更高的努力。以往工作8小时是正常工作时间,在大家群体“努力”后,人人都工作12小时,8小时工作者反而变成了“懒惰”的人,成为了性价比低的劳动者,于是在劳动市场上被抛弃了。

再拿考研业作为例子吧。五年前各个学校考研分数线大约只有300余分;如果一位考生考出了超过400分的成绩,那么就是绝对的高分,几乎注定会被录取。但是随着近年来竞争的加剧,考生越来越努力,2019、2020年甚至出现了400分刚过分数线这样的“奇观”。考研贴吧里有人编写了一个顺口溜:你摸鱼,我摸鱼,国家线264;你猛学,我猛学,国家线360。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努力”让生活更艰难,而摸鱼让人人更美好。但是这明明和经常提起的“勤劳致富”不一样呀!对于这一点,马克思也很困惑,于是对这一现象起了一个名字: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意思是本不该出现的劳动状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努力致贫”的异化劳动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雇佣劳动制度下的特殊产物。“雇佣劳动”的含义,就是“努力”变成了种商品;工人出售自己的“努力”,资方提供的工资用于买下劳动。因此,单位“努力”的价格,就受到“努力”市场的供需关系的制约。劳动者越努力,就越相互竞争,越倾销自己的劳动力,“努力”的价格也就越低。反之,当市场上“努力”的供给不足的时候——比如一起“摸鱼”、八小时工作制,劳动的价格就会奇迹般的升高,工人的待遇也会更好。

“内卷”的含义就是工人之间的恶性竞争,而“摸鱼”的本质就是减缓这种竞争。

那不要“异化劳动”,要什么劳动呢?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自由自觉的劳动”的概念。异化劳动往往是被迫而没有选择的(受迫于收入、绩点等),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完全自主的劳动,想做就做,不想做时可以无损失地停止。这才是真正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摸鱼”的含义不是对追求自己梦想的否定(这是假定了所有“努力”都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下才能得出的)。“摸鱼”的含义是减少工人之间相互降低对方劳动价值的竞争。如果一个人自由自觉地干某件事(比如做志愿服务)而感到快乐,那么这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不管投入再多也是一种“摸鱼”——有益身心的摸鱼。

那大家都摸鱼了,怎么发展经济呢?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讨论。第一是立场问题:究竟是劳动为了人,还是人为了劳动?显然,马克思主义是以人而非抽象物作为第一价值取向的。“牺牲人的幸福以劳动”是舍本逐末,“劳动为了人的幸福”才是该有的。当异化劳动阻碍了人的幸福,就应该坚决舍弃。

其次,雇佣劳动、市场经济下,制约生产力的主要问题早已不是生产不足,而是生产过剩。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生产过剩”的瘟疫。“生产过剩”并不是指商品真的过多了,而是指“消费不足”的情况。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如果因消费不足卖不出去,那么企业自然会选择减产停工。消费多(而非生产多)的地方就繁荣;放假促进消费,996降低消费,这是早已证实的理论。因此,摸鱼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的步伐,反而会提振消费,促进经济。

谈“摸鱼”好与不好,一定要站在具体的社会现实(也即具体的生产关系)下讨论。在当下,就是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在这样的生产关系下,我们要明晰摸鱼的正面作用,一起去做摸鱼人。


编辑:wu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