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2023.10
6月初,一则网帖称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苏某与其导师顾某涉嫌学术不端,两人疑似存在不当关系,有不当署名等行为。与此同时,一段拍摄于苏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现场的视频被上传至网络。视频中,暨南大学教授李丹对苏某提交的学位论文不甚满意,并说“我相信顾老师肯定会安排你在高校工作”。而随后流出的一张疑似苏某入职四川大学的公示照片,似乎侧面印证了“安排工作”的说法。
该起事件迅速获得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2023年6月2日,事件相关方华南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同时发布情况说明,称已启动调查工作,至今已三个月有余。针对调查工作后续进展,记者于2023年9月25日先后尝试联系华南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并在四川大学宣传部得到“以网络公开发表信息为准”的回复。但截至发稿,两所大学均未公开发布调查结果。
两校在六月发布情况说明
图源:微博@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数月过去,事件发酵又冷却。目前,选聘博士生苏某担任四川大学特聘副研究员的工作暂停于名单公示阶段,此后华南理工大学未对苏某博士学位的授予以及研究成果认定情况进行说明,四川大学也未再对引进研究员顾某的师风师德情况进行回应,且顾某依旧在川大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的“专任教师”名单中。
这场调查是否会不了了之?
事实上,两校回应事件情况时便未明确调查时长。自2016年起施行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教育部令第40号)也没有对学术不端调查时长作出明确规定,只有部分高校制定了相应的校内标准,例如清华大学规定“正式调查原则上应当在3个月内完成”。而目前,无论是华南理工大学根据教育部《办法》等文件研究制定的《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还是四川大学制定的《四川大学关于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处理规定》,都未涉及具体时间规定。至今近三个月的“无声调查”,或许足以让舆论暂时冷却,却无法打消公众的疑虑,舆论危机仍可能搭上某一热点的“便车”,卷土重来。 而作为对学术不端师风师德问题高度重视的高等学校,两校理应推进调查的信息公开,以周详、客观的调查过程与结果回应社会关切。
此前,网络讨论多关注这一事件中的性别问题。苏某被称为“学术妲己”的同时,有许多媒体也关注到了其背后“学术纣王”的问题。“学术纣王”的视角让隐性的权力不平等得以显露出来,但当舆论场上讨论的重心停留于“纣王妲己”之争时,具体事件中“学术不端是否属实”的关键问题便会在有限的声量下显得模糊了。与此同时,学术不端的调查也仍是公众眼中的“黑箱”,陷于不透明的流程之中,其事实真相与公众讨论相阻隔,存在着滋生“学术腐败”的空间。
六月,「三联生活周刊」发表文章
若要进一步严格学术道德,杜绝学术不端,“纣王还是妲己”的争论便不能是讨论中的唯一声音,整个事件更不应只是“学术圈”内部的“家务事”。这场暂无结果的调查提醒着我们:在学术不端问题上,公众有权且需要获悉调查结果、查阅调查报告。有责任处理这类事件的学术不端调查系统也亟须透明化、规范化。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资金,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程和平曾感叹:“多少农民工养我一个实验室。”在致敬学术为人类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民众不该被排除在学术界的工作之外。因此,学术不端的调查不能只限于“内部解决”,而需要接受民众监督。
《三联生活周刊》评论该事件时,认为本质是“学阀”拥有了纣王般的权力,学术体制不够现代化:“‘学术妲己’尽管‘精致利己’,但却是这一生态自然演化的产物”,“事实上,学阀对青年教师和学生更隐形的控制、压榨要广泛得多了”。在“学阀”掌有的权力和资源几乎足以决定普通科研工作者命运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构建与时俱进的学术调查系统,打破“封建”的学术圈层。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学术诚信专家C. K. Gunsalus就曾提出,对于学术不端的调查应该分三步走:制定可以规范调查流程的清单;调查报告接受外部同行评议;向民众公开调查结果。她和同事于2018年发布的一份试验性的清单,在一些学科中被证明能有效改进调查流程和结果。
呼吁学术不端调查系统的透明化、规范化,既是期待华南理工大学与四川大学能早日发布调查进度与结果,两校能在高校的学术不端调查工作中起到示范,也是为了增强民众和科研工作者对学术的信心,最终让全体科研工作者达成共识:“我们的工作场所将不再容忍学术不端行为”。希望下次类似事件发生时,民众不只是加入“纣王妲己”之争,“底层”科研工作者也可以不再只用“公道自在人心”宽慰自己。
参考资料:
1.《“学术妲己”背后更重要的“学术纣王”问题》
https://mp.weixin.qq.com/s/XiYlQ7MyvUUQXJNLMoAMHg
2.《对大学师生恋零容忍,才不会有“学术妲己” | 新京报快评》
https://mp.weixin.qq.com/s/UQwLN9iCu88S1KGl5wRfuA
3.《“学术妲己”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
https://mp.weixin.qq.com/s/ExsObP34YR_k0p_h6MRrhQ
4.《学术欺凌在中国,一种隐秘的存在》
https://mp.weixin.qq.com/s/ytylnJaX2USne-jxULlDMA
5.《举报导师后,“我的职业生涯也毁了”》
https://mp.weixin.qq.com/s/ZQBHxZ_vvPR_V9LfOXHt_w
6.《大学该如何展开学术不端调查?或应将调查报告公之于众》
https://mp.weixin.qq.com/s/iyiSyMOOPQ1d0yS-vti-KA
7. UP CLOSE: When graduate student-adviser relationships go awry.
https://yaledailynews.com/blog/2023/04/28/up-close-when-graduate-student-adviser-relationships-go-awry/
8. Responding to recent events.
https://www.samiyousif.org/blog/responding-to-recent-events
9. C. K. Gunsalus, “Make reports of research misconduct public”, Nature, 03 June 2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728-z/
10. Gunsalus CK, Marcus AR, Oransky I. Institutional Research Misconduct Reports Need More Credibility. JAMA. 2018; 319(13):1315-1316. doi:10.1001/jama.2018.0358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