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018.03

剪头吧,你的舅舅已经安全了!

作者 |  罗熙临

责编 |  罗熙临

排版 |  杨友琦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阳坡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进入农历二月,冬天的气息日渐远去,春天的嫩芽相继从枝丫间冒出。提供给大地的休息时间在二月就结束了,农耕的节奏再次被敲响,种种传统也都和农耕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二月迎来的第一个重要日子,就是“龙抬头”,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又叫“农事节”,是中国民间自然形成的农事节,主管祈雨祈福。

据各地神话的版本,二月二被看作节日是伏羲定下的规矩,要求“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二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下地亲耕。

而听起来更“科学”的解释,是人们根据二十八宿定下的时节。古人认为地球不动、太阳运动,将他们眼中太阳的轨迹用其他恒星的轨迹分成二十八分,即为星宿。月亮每天进入一宿,二十八宿转完一圈,就是一个月。古人为二十八宿命名,在东方的七个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为龙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则是龙的腹,心宿是龙心,尾宿、箕宿组成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等到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行至当代,祈雨仪式已经渐渐消失,剩下的是无数被“正月里剪头死舅舅”恐吓的孩子们,在二月二终于拿回了自由理发的权利。

要说龙抬头,需要先说说“正月不减头”的习俗。

这项习俗最早来自清初,清廷下令全民剃头,部分汉人为怀念明朝,以正月不剪发示思旧,又因“旧”与“舅”同音,就在习俗上拿舅舅垫背,创造这一本不存在的民俗作为借口。

但流传至今,正月不剪头和年前剪头换发型的习俗合在一起,正好拉出一个多月的时间,又正好符合了一般人头发生长的速度,这套搭配合理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说法也更新换代,小孩子剃头叫“剃喜头”,大人则是“剃龙头”,民谚也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而与农业相关的习俗,则简单粗暴地被转化为,吃!

为了讨龙抬头的口彩,二月二的面条不叫面条,叫“龙须”,饺子不叫饺子,叫“龙耳”或者“龙牙”,米饭是“龙子”,葱饼是“撕龙皮”,面条、馄饨一起住的“云吞面”,也成了“龙拿珠”。还有写地方有吃猪头肉的习俗,就叫“食龙头”。

不同的地方自然要吃不同的东西。

广西有谚语说:“二月二不喝茶,走到地里打了铧。二月二不吃窝,走到地里打了锅。”这里的“茶”指的是桂林油茶,根据桂林灌阳县《灌阳县志》记载,桂林油茶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桂林人逢年过节必备美食。而“窝”指的则是艾草窝窝,二月到天气回暖,各类毒虫也伺机而动,尤其在南方湿热地区,烙煎饼、燃艾草驱虫已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陕西等地则是有吃炒豆的习俗。所谓炒豆,并不是真的烈火猛烹豌豆黄豆绿豆黑豆,而是用面和上孜然,做成一个个棋子一样的小球,炒至金黄,寓意五谷丰登。大洋彼岸,日本在二月初名为“节分”——中文意为立春——的节日里,都要举行撒豆的仪式,用能驱魔的豆子将来到家里的鬼怪赶出去。其寓意和形式,与乡土中国的习俗有了微妙的重合。

过完龙抬头,二月初三就是文昌神的诞辰日,古代的学童要在这一天开笔写字,正衣冠、点朱砂以启明智。

翻译过来就是,在庄严的开学典礼之后,大家都要开始读书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gengzi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