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2020.04

疫情给我的人生按下了暂停键

来源:清新时报 作者:​作者 | 潘懿锟 杨茹珺 责编 | 张立榕 排版 | 王婧


2020年4月5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和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首都北京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不可掉以轻心。很有可能较长时期处于疫情防控状态,要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继续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死守、精准防治。对于北京82所高校的超过60余万的大学生来说,这意味着假期的持续延长、返校日子的遥遥无期。

英语、实习、科研、交换……和北京、和清华相关的一切就这样戛然而止。从1月到4月,从隆冬到初春,凡羽、王兵和邵雨潇的人生就这样被突然按下了暂停键。


喜欢的只是“做事情”这件事

“我需要身体的自由作为精神自由的隐喻,肉体的受困让精神萎缩了……求求了,结束吧,结束吧,我好想好想要自由。”凡羽2月7日在朋友圈中如此写道。

来自工科专业的凡羽,是他人眼中严谨、勤奋、高效的班委:每天早晨七点半准时起床,八点半准时出现在图书馆——这是她除了上课和社工之外时间的去处。她会用专门的笔记本来规划每一分钟,详细统计自己学习、科研、社工的时间以及三者的占比,不断优化时间安排。笔尖在纸张上留下墨痕,她觉得自己是生活的掌控者。

然而这种状态,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击得粉碎。从1月底2月初开始,凡羽发现,她对生活的掌控感正在渐渐流失。大把时间在手,却不知究竟该做什么——没有想做的事,没有喜欢的事,也没有能带来意义感的事。

意义?什么意义呢?一个念头从凡羽的脑海中冒出来。

在他人眼中,她是人人羡慕的“现充”(指现实生活很充实的人生赢家):有学业要忙,有社工要做,有科研要尝试。但是,在他人目光聚焦之外,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呢?毕业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喜欢的是什么?想要的又是什么呢?凡羽觉得自己被迷茫如潮水般淹没。如果一个人既无喜欢至极的兴趣,又无讨厌至极的领域,那么,这个人的路要怎么走?

这个寒冷而漫长的假期突然在凡羽和他人之间放下一道墙,她不用面对别人,却要直面自己的内心——这并不是这个冬天带来的问题,却是这个冬天暴露出来的。

学习,她照常学,但是每天总会有1-2个小时头脑空空只想发呆;社工,她照常做,但是线上教学无法和同学面对面相处,她好像就失去了原来的那股干劲。凡羽的思绪总会随着渐暖的春意飘回学校:她喜欢骑车飞驰在学堂路上,用最快的速度蹬脚踏板,听着自己略微急促的呼吸,感受风划过耳边,这样就能多一点点用来学习的时间。她喜欢在文图埋头苦读,累了便从三层走到一楼,轻轻地转上几圈,一楼更加冷冽清新的空气总能让人愉悦。那时候,下楼梯的脚步是轻快的,整个人被丰盈的、自由的、掌控的感觉填满了。

一个冰封许久的答案随着气温的回升渐渐消融解冻,凡羽终于俯身去看这个答案:自己大概喜欢的是做事情,而不是喜欢某个事情本身。

“如果你是单纯享受按计划做事情带来的满足感,而不在乎具体是什么事情,那么你认为,你的自我满足感来自于外部还是内部呢?你会更在意他人对你的评价,还是更注重做事情时带给自我的内心效能?”

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话筒那头的凡羽陷入了沉默。她甚至无法说出自己更偏好哪个。

她顿了一会儿说,喃喃地说:“……你知道吗?高中永远都可以再刷一本题,到了大学就没有了。你得自己去定义自己要做的事情——这对我来说是什么呢?我不知道。”


翻过了山,看到了风景,也觉得有点难

当凡羽因直面内心而迷茫的时候,王兵已经在自己的目标上开始起步。只不过,起步没多久,就遇到了沟壑。

“就是缺钱,还有就是希望自己能做点东西出来。”被问及进行学术研究的最初动机,王兵笑了起来,回答得简单直白。

5个月前,“做科研”这个念头在王兵心底渐渐萌发。他立刻联系老师尝试起来,加入了老师的一个科研项目,就从最简单的资料整合工作做起。王兵的研究内容和舆论相关,在老师的建议下,他开始阅读传播学书籍,从李普曼的著作到刘建民的《舆论学》。繁忙的学业压力下,他硬是挤时间阅读了十余本书籍。参与进一个庞大的科研项目,看到自己的努力为整个项目添砖加瓦,王兵开始感受到做科研的成就感。

一开始做学术研究,王兵多少抱着玩和功利的心态,老师对王兵则是“放养式培养”。学术研究之于他,好比进入一片烟波浩渺的海洋,要水波里找到一块被泥沙深埋的宝石,亦或是一枚花纹精美的贝壳。和众多研究生处在同一个团队里,王兵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和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距。想要标新立异、做出成果的渴望与自己的现有能力之间拉开一道沟,撕扯着他。王兵站在沟壑前,意识到了自己在庞大学科面前的渺小无力。

然后,这个猝不及防的假期悄然而至。

疫情开始严重的时候,王兵的老师让他写一份分析报告出来。王兵耗费四天、总计约30个小时交出了那份报告,他发现,自己的报告竟然真的被有关部门所采用了!那些日子所倾注的心血刹那间转换为没顶的狂喜。肩头的重量好像沉了一些,他觉得“清华学子”、“预备党员”这两个身份在不断给肩膀加码。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带来的那种成就感奔涌而出,把王兵轻轻托起来。但从短暂、巨大又虚幻的感觉中落地,他开始继续反思:我是不是还能做得更好?

“你会因为一条网络上的信息或者言论落泪吗?”王兵突然开口。他顿了几秒,接着说,“我会。寒假有天晚上,我就这么捧着手机,看着微博。睡不着,眼泪一直在流。”

这也是一段舆情极其复杂的时期。坍塌的宾馆、方方日记、肖战事件、吹哨人……千万条信息从知乎、微博、豆瓣等平台如雪片般飞来。

对着手机,王兵把微博翻了一遍又一遍。互联网制造了真相的扭曲感。在互联网庞杂的信息下,大众并非都能做到理性、客观。专业所带给他的责任感和自身所感知到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将王兵扯入焦虑之中。

感到苦闷的王兵去向老师倾诉,老师只是告诉他,要多看书、多学习,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在复杂的舆论生态。王兵向他提出申请,暂停手头的研究工作。

他开始重新反思自己做学术研究的初衷。如果只是为了钱,或者为了能有点拿得出成果就去做学术研究,真的可以坚持下来吗?当初上交分析报告时的心情冲击着他的心房。王兵有一瞬的恍惚:自己就像在开车,现在,他来到路口,不知道应该选哪条路继续走下去。在学术研究上,他刚刚起步,翻过了山,看到了风景,风景很美,可路也有点难走。这是一个长久的、学习的、主动探索的过程。

“我现在认为,每个人做学术研究的初心是不一样的。这不仅是一个方向,同样也是一份工作,还可以是一份责任与义务……无论初心是什么,只要能让自己感到充实的快乐,就是对的。”他说。

科研、保研、找工作……那些在大学阶段看起来至关重要的事情,其实只是路途上的一个短期加油站。至于长久的人生,要走哪条路、该怎么走,王兵心里尚无明确的打算。

不过,连许多研究生都搞不明白的,何必强求自己搞明白呢?王兵决定,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现在他就想返璞归真,多看书、多学习,打牢基础。毕竟,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但做人的方法和态度要靠自己摸索领悟。


不是暂停键,而是倒带键

疫情对有些人来说是暂停键,对于有些人来说,却是重重按下了倒带键。

正式接到去东京大学的交换被取消的消息时,邵雨潇的内心反而有种尘埃落定的平静感。“其实从一月底就猜到交换可能会取消了,那段等待的时间才是最难熬的。”他这样说。

邵雨潇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但因为兴趣和东大的课程,他最终选择了日本作为交换的目的地。邵雨潇的前期准备做得很完善。他有托福成绩,本不需要再去费心力去考日语等级考试。但考虑到东大的一些课程对日语等级有要求,为了能选上更多自己喜欢的课程,他还是努力考了N1(日语能力等级测试,代表了日语学习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和在留学生交流会上认识的几位日本好友做了很多交流,尤其和一位认识了两年多的日本小哥说了很多,从选课到吃饭到地标打卡到假期安排,事无巨细。

“我还打算把我的相机、稳定器这些设备都带过去,去日本拍vlog,用比较生动的形式去记录生活,”他说,“体验生活也是交换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嘛。”

来势汹汹的疫情让这些充足的准备和美好的幻想都化作泡影。邵雨潇和另外两位去东大的同学都拿到了国家留基委的奖学金,相关材料都已准备好,只等着大使馆把签证批下来,然后欣喜地背上行囊出发。但他了解到,从一月底开始,日本大使馆就没有批任何一本签证,给出的回复是:要等到疫情结束。邵雨潇说,当时就基本确定这次交换会被取消了。2月20号,“钻石公主号”疫情日益严重,让他更加心烦意乱。

这种负面情绪是与疫情的不断发酵挂钩的。邵雨潇在那段时间做了一些心理小测试,结果都显示可能会有轻度抑郁的症状。自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虽然知道交换大概率会被取消,但相应的准备工作又不得不继续下去。即使交换没有被取消,可邵雨潇人在浙江,日本又对从浙江入境的人员有14天隔离的规定,所以他还得提前两周去到省外隔离。“非常糟糕,感觉自己在做无用功。”

这种状态持续了大概两周,直到3月3日日本正式发布入境人员隔离的文件,以及3月6日东大正式确定取消交换的时候,他的心情才稍微平静下来。尘埃落定,可以把对这次交换的不舍与执念割舍掉一些,把自己的关注点集中到其他事情上。他在家中会唱歌、会锻炼,去本能性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曾经的难过与不舍似乎在歌声与汗水中被渐渐抚平,可以被邵雨潇笑着说出口。一些学习任务和不断更新的新闻信息也在帮助自己从不同的方面认知疫情,从而带给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体会,负面情绪也逐渐转变为释然与反思。

邵雨潇的老师曾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总结整理中国的防疫措施及其体现的逻辑。他一边整理,一边在脑中反思,反思国家的措施,反思民众的行为,也反思自己。三者似乎有一些共同点,从伤痕深重的痛苦,到带有批判性的质疑,再到情况相对稳定后的反思与复盘,每个过程都不可避免,也都有其特殊的价值。

邵雨潇也不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逆境。初中升学时曾有过去新加坡留学的机会,但最终没能通过面试;高中时也曾申请过香港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的联合双学位项目,但仍以遗憾收场。这些挫折教会邵雨潇如何去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这些不如意也许会把自己推向另一种更好的安排。每次挫折都会使自己更加专心地投入学习,让自己反思是不是之前太‘浪’了。”邵雨潇说道,“更多的还是提醒自己要学会去完善心态。”

另一种情绪在邵雨潇的生活中渐渐复苏。逆境带给他的有伤害,但更多是反思,通过反思来为顺境下的自己提供改进的建议。于他而言,这是一个建立人生观的过程——当某些自己特别想要的东西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该怎么办。

现在,邵雨潇的心中多多少少还是会对没能完成的交换有一些牵挂,特别是在看到顺利完成交换的同学们在分享经验的时候。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内心很大一部分已经平静下来了,也开始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现在的生活上来。他庆幸自己当初的后备工作还算完善,在学分和实习两方面都没有落下,对待新生活也没有出现太过迷茫或者手足无措的情况。

比起“暂停键”,这场疫情似乎更像一个“倒带键”,把他从一种准备就绪的状态推回到没准备好的状态,然后重新规划另一种生活。一切都在慢慢变好。正如邵雨潇认识的一位口语老师所说:“Hey bro,the worst thing that could happen is that you’d be turned down(嗨兄弟,最坏的情况不过就是没成功罢了).”

“这不是一场一个人面对的困难。很多人会待在你身边,你还有很多朋友,还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会陪伴你度过这段不太好的日子。”邵雨潇说。


结语

疫情打断了他们的生活,留下空档,却也为填补这段时间带来了新的可能。

如果已经延期的北影节能够举办的话,邵雨潇打算和自己在北京的女友一起去观影。同时他也在努力申请一个清华与日内瓦大学的联合项目,交换取消让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专注于这个项目。

王兵下定决心好好考个托福或者雅思,认真补一补他专业课所欠下的知识漏洞,积攒更多的知识储备,让自己有更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凡羽非常渴望自己能有一个“能让自己废寝忘食地热爱”的事物,但是她觉得热爱是很难主动培养的。目前能做的就是做好手下的事情,不让迷茫转变成焦虑。

疫情期间,他们的步伐有了短暂的暂停。当播放键按下,他们又将飞奔向前。


编辑:wu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