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20.09

转系:那些选择离开的人

来源:清新时报 作者:作者 | 张霆锴 李欣宸 石强  责编 | 郑可书



“是经管!是经管!”玉树园食堂二楼,清华大学2018级本科生徐直子抱住妈妈喊。

这是2019年5月初,不久前徐直子递交了转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后文简称经管学院)的申请,正在等待结果。徐直子的父母特意来京看望以示支持。就在刚刚,她从转系交流群中得知,可通过申请网页的网址后缀了解情况。妈妈手气好,爸爸不好,以往查成绩、抽签都由妈妈操作。她等不及,和妈妈把饭都没吃完的爸爸先赶走了。

打开电脑查的时候,她心跳得厉害,双手一直抖,然后在某个代表“转入院系”的缩写字母之后,看到了表示经管学院的代码。

“是经管!是经管!”她不住地喊。徐直子太激动了,旁边还有很多人在吃饭,她也顾不上。

2019年,清华园里像徐直子一样提交转系申请的,总共有584人;经过资料审核与面试(部分专业包括笔试),共有415位申请者成功转入新专业。2020年的转系在两周前刚刚结束,共有579人提交申请,418人成功转系。

根据相关规定,当学年大一和大二的同学拥有转系资格。转系,是许多高考未进入心仪专业同学的契机,也是觉得专业不适合的同学的新机会。这个机会里潜藏着希望,也可能伴随代价。犹疑、不安、欣喜、兴奋……他们的情绪复杂无常,又如此真实可感。


完全不是我想要的

来自新高考地区的徐直子怎么都没想过,自己会被调剂到一个理工科大类。看到录取结果之后,她有两天都没怎么睡着。选专业时,父母和徐直子一致认为,商科专业和她性格相符,未来的就业形势也不错。因此还没开学,她就已经坚定了转系的想法。

和徐直子类似,2018级本科生于点点刚入学,就萌生了转系的念头。已经过了午夜十二点,还没离开建筑馆的于点点向身边看去,工位上随处可见和她一样微微俯趴在绘图桌上赶工的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她稍作休息,又埋头继续画图,因为这份设计今晚必须完成——这种在其他系同学看来“压力山大”的生活作息,于点点从进入建筑系的第一天起就不得不学着接受。

高中时于点点读文科,热爱艺术史、建筑史。在她的脑海中,建筑学是一个神圣、玄幻又奇妙的学科。家里,姥爷和姨妈都是建筑工程师,于点点看过他们画图。她向往这种创造美的工作,清华建筑随之成为她的首选目标。

高考时,于点点发挥稳定,成功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录取。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那天,她在朋友圈发布了自己和二校门模型通知书的合影,配文是“清华建筑我来了!”

然而,上完第一节建筑设计课后,这股热情就被怀疑和苦闷取代。课上,同学们需要在老师带领下参观清华园里的标志性建筑,凭借观察和记忆画出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三天后当堂评讲。这平立剖作业对连校园里的路都认不清的于点点来说,实在是“很恐怖”的任务。

在建筑馆,临近1点,于点点终于完成了设计课的作业,拍照并发给老师。于点点没想到老师也还没睡,迅速回复并提出修改建议。她只好耐着性子改到2点,才回寝室睡觉。想到第二天早上8点还有微积分课程,于点点感到“很崩溃”,“我真的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糟糕。”

于点点无法接受自己“做不擅长的事”。她想不明白,若自己能力不在此,为何还要花费时间努力——就像初入高中,认真学习物理一个月后,她还是没有考及格,索性“弃理从文”;学文科到了高三,因为写字慢,她讨厌每周一次的文综模考,便每隔一周和班主任请一次假,不参加周练。

两周设计课结束,于点点做出转系到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决定。因为她确信,目前的学习状态“完全不是我想要的”。

来自清华大学医学实验班的2017级本科生朱诗雨同样受困于自己的专业。高考的超水平发挥,为心怀医学梦的她赢得了来到清华医学实验班的机会。医学实验班的目标是培养“医学科学家”,学制8年,包括3年在校学习、2年出国科研训练和3年临床医学训练。在出国之前,学生必须修完计划内的170学分,且平均成绩不低于3.0。

课业压力把刚入大学的朱诗雨压得喘不过气,身边同学大多是高考高分生,也有部分竞赛生,这让她深感落差。一次课程展示,她反复查找文献、梳理成果后,凑出的内容仅能满足最低要求,而同学们却在苦恼于展示内容过长。她感觉自己在医学实验班像个“局外人”。密集的学习让她有时会神经性头痛,她也难得空去校医院看病。

大二,她萌生了转系的念头,但若此时转系,一部分已完成的医学专业课学分会被作废。“况且学医是从高中开始就心心念念的目标”,她试图说服自己与环境和解。到了大三,朱诗雨意识到,自己的成绩并没有达到出国要求的最低线,这意味着她可能无法顺利毕业。转系成为唯一的选择。


如果以后能从事相关研究,我会很幸福

2019年选择转系的584位本科生里,有对高考录取专业不满的徐直子,有难以接受原专业培养特点的于点点,也有其他。比如2018级本科生林放,在原专业表现突出,因孜孜于对“我要什么”的探索,而做出了转系的选择。

林放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节假日自觉自习、当班长、次次考年级前十,还有一个特殊爱好——折纸。

姐姐偶然分享的一个“枫叶”折纸教学视频为林放打开了折纸世界的大门。从第一片枫叶开始学习折纸,林放作品的步骤从30步、40步,慢慢升级到200多步;每一次折纸所需的时间也从一开始的30分钟,变到了半天,甚至一整天。

高考后,林放通过自主招生录取到机航动大类,用了半个暑假准备正式开学后的“钱学森力学班”校内二次招生,可惜没有成功。

虽与钱班擦肩,林放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一面投入所在班级“烽火班”的学习,一面报名了“钱班+”项目:这一项目面向全校其他专业的同学开设,允许同学们参与钱班的课程和讲座、选择钱班的导师定期交流。林放把这当做了解钱班的途径,为大一春季学期的转系做准备。

然而,他转系的念头越来越动摇。除了融洽的班级氛围和在原专业的优异表现让他思考“是否有转系的必要”,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内心的挖掘。一次“钱班+”项目的午餐会上,中科院院士郑泉水的话给林放很大触动:人才分为两种,一种像在大海上驾驶一艘大船,四平八稳地向前航行;另一种是驾驶小帆船,乘风破浪,不知下一个岛屿在哪;科研需要具备冒险精神,所以钱班想培养的是后一类人。对照自身,林放认为自己好像更适合“平稳地驾驶大船”,或许并不适合钱班的培养。

偶然的机会,他在筹办折纸展览时,看到了纪录片《折纸密码》。片子从折纸出发,讲述了折纸的思想和折叠结构在自然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应用——比如汽车巨大的安全气囊如何依靠折叠设计塞进小小的储存空间。看罢,他一个人坐在图书馆静静地思考了两个小时:“这些研究项目让我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如果以后能从事相关研究,我会很幸福。”

这一天,林放第一次了解自己为什么要转系到钱班:“我想在钱班打下夯实的基础,为以后关于折纸的研究做准备。”高中时的林放看重钱班的名气,而现在,钱班成为一个支持他实现学术志趣的完美平台。他下定了转入钱班的决心。


可能是人生前19年最快乐的时刻

每年的四月下旬是清华园里转系申请和面试的时间。被设计作业弄得“崩溃”的于点点的面试在一个晴朗的下午。候场时,2018级本科生杨好橙就坐在于点点旁边。

他来自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高考完填报志愿时,18岁的杨好橙“对未来的规划没有什么概念”,填报了数理类,代管于工程物理系。进入大学,基础课程不断深入,他发现上课时好像听懂了,到做作业时却发现什么也不会。生活失去了原本的节奏感,“我搞不明白自己想要干些什么,找不到学习的动力”。

转机出现在一堂选修课上,课程内容包括观看英文原版电影、写影评、交流感想等。他体验到了电影的美妙,打定主意要试试转到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电影。

这是杨好橙第一次独立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写自荐信、提交申请、准备面试,对他来说都是全新尝试。18岁前从未参加过面试的他,特意预约了前辈的相关咨询辅导,请教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还找来《传播学概论》和《人民的选择》等传播学著作通读。

和杨好橙一样,为了成功转系,徐直子做了许多准备。大一一年,她选修了《经济学原理》和经管学院的几门公选课,并特意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习编程。

当然会有焦虑。在徐直子的转系文件夹里,有两份不同院系的个人陈述——为了更稳妥地转出去,直到申请截止的最后一天,她才正式确定具体选择哪个商科专业。提交申请的那几天,每次在图书馆里坐下来,她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看报名人数,一天看二三十次,“几乎成了条件反射,不管干什么都要先查一下”。

幸运的是,徐直子、于点点、林放和杨好橙全都转系成功。结果正式公布的时候,徐直子还在上课。上午十点多,她突然收到了来自同学的“恭喜”。她说,从高考结束之后,自己从未如此放松,“现在想想依旧觉得好开心,可能是人生前19年最快乐的时刻。”

最后一个小节的课,徐直子没有认真听。她发了一条朋友圈,感谢支持她的人,并配上录取结果的截图,“好多的赞啊,可能是我这辈子点赞数量前五名的朋友圈了”。她很喜欢这门课的老师,下课之后特意等到同学都离开,单独给老师报喜。

她记得因为专业选择焦虑不安的日子里,在宿舍楼下和爸妈打的一通通电话。秋意正浓,楼下的路牙子撒满落叶。她一边打电话,一边把脚踩在落叶上,枯黄的叶子发出“咔滋”“咔滋”的声响。

经历过转系,一些变化悄然发生。徐直子觉得生活“终于回到正确的轨道”,杨好橙则沉浸于新闻带来的“真实触感”。于点点再也不用花大量时间熬夜画图,虽然这学期有30多学分课程,但这对她来说是“擅长的事”。学习之余,于点点有更多时间看小说、写文章,“毕竟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2019年10月,大三的朱诗雨接受了学院为没能达到出国前要求的同学准备的政策——可以转入课程重合度较高的生命学院继续学习。她有时会冒出这样的念头——“如果大一再努力一些会不会结果不一样”“如果为转系早做打算会不会有更多选择”。但朱诗雨也很满意现在的自己,她终于有时间专注而深入地学习一门课程,而不再是疲于学分的压力。

“人生就是由许多遗憾组成的。今天会为昨天遗憾,明天也会为今天遗憾。”转系之后的朱诗雨选择认真面对当下,而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分神,“人生没有如果,唯有努力生活。”

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编辑:wu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