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19.01

范敬宜新闻教育良师奖获得者高晓红在第四届颁奖仪式上的发言

作为在新闻传播教育战线工作了30多年的普通老师,特别荣幸能获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颁发的范敬宜新闻教育良师奖。感谢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的评委会,感谢清华大学,各位专家各位同仁的支持与厚爱。

在若干年前,有一次我见过范院长,那是在全国人大好新闻评奖会上,范院长坐在台上,我坐在台下,范院长对新闻的敬业精神和那种非常亲切和蔼的状态,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今天站在这儿,我想我代表的应该不止是刘海贵老师,我应该是代表我们新闻传播整个学界的很多很多位的老师,千千万万耕耘在新闻教育的三尺讲台上的老师们。我觉得这个奖项既是对过往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是赋予我们教师队伍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和担当,就像今天会议主题:融媒体的新闻担当,就是这个意思。对我而言,新闻院校的三尺讲台,是一个坚守与创新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人生舞台。在这个领域教书育人,既要有坚守的勇气,也需要创新的精神;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扬传统,不忘初心,也要热情拥抱新媒体,不断地学习,谱写新篇。

    我想具体说这样几点,谈谈我对新闻良师的一个理解:

    第一,国家为先,忠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在刚刚过去的第17个记者节上,习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新闻传播队伍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而且要坚持正确的工作取向,从而引发了新闻传播教育界的重要思考。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老师,无论是在讲台上还是讲台下,我们始终都要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放在首位,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贯穿在大学的4年中。通过立足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文化传播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教育学生做坚守国家立场,传承民族情怀,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全球传播的新闻人。

    第二,专业为本,创新新闻传播教学体系。在我从事新闻教育的30年间,中国的信息传播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当年的同学开玩笑说,我们刚毕业的时候,中国广播电视特别地红火,可现在要退休了,广播电视给做成这样了。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其实也意味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其实现在呢,不管是微信、h5、无人机,或者VR等新技术,新平台的应运而生,不仅改变了传媒行业,也重新定义了我们的教育。在未来的传媒业中,也许报纸的纸的淡出了,电台的台没有了,电视台也不在了,但是视听元素仍然是信息传播的符号,社会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是永恒的。那么对于教师而言,既要坚守专业传统,也要面向未来需求,终身学习新知识,只有将传统优势置于媒介融合发展语境,才能找准专业教学的方向。

    第三,学生为重,培养新闻传播优秀人才。总书记在“2·19”讲话中说,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那么就我个人而言,教书育人一辈子,学生是最大的责任,而且是最好的成果,也是最重的牵挂和最深的记忆。多少年过去了,那些在中国新闻界“长江韬奋奖”的获奖者中、那些扎根中国传媒事业的开拓者和见证者、那些活跃在世界各地国际前沿的中国声音的传播者,永远是我最愿意提起这份职业的收获。

    面对新的格局和新的思考,新闻良师这个奖项,我觉得具有新的重要时代意义。它告诉我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我们既是一名普通老师,也是一个关键的角色,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是天职。

    时代要求我们,在今天要思考如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备好课、教好书,提升自我,带好学生。把教书育人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相结合,把教育教学与行业发展相结合,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造就适应全球化、全媒体、全天候信息传播需要的传媒人才,我想这是当下国家信息传播的战略需求,是新闻传播行业的时代召唤,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承担的使命与责任。

再次感谢清华大学范敬宜新闻教育基金和评审会授予我这一项荣誉。

谢谢大家!



编辑:liuying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