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21.11

范敬宜新闻教育第三届学子奖获奖代表马婧发言

在实践中诠释新闻梦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2014级硕士研究生马婧,非常荣幸获得第三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新闻学子奖,感谢范敬宜新闻教育基金会和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组委会对我的认可和激励。

在过去几年里,我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中央电视台实习,去年7月,我还加入了由中国青年报叶铁桥老师和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共同发起的自媒体“刺猬公社”,一年多的时光里,刺猬公社坚持每天推送最新的传媒观察,建立了新闻业界顾问团、新闻学界共同体和新闻学子训练营,搭建了互相沟通的平台。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无论是在传统媒体中实习,还是在新媒体中实践,都让我对于新闻、对于媒体行业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这里,我也想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与新闻的故事。

今年425号,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地震引发了珠穆朗玛峰特大雪崩,当时珠峰位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大本营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其中包括40多位中国登山队员。那时我在《中国新闻周刊》实习,知道这一消息后,便立刻展开对珠峰救援的采访。由于珠峰天气恶劣,道路艰险,记者很难到达现场,所以对世界最高峰上的灾难进行报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经过很多曲折,我终于联系到远在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长宋玉江,并通过卫星电话对他进行了采访,在一个多小时的通话中,他向我讲述了雪崩发生前后的故事。

此后的两天中,我又采访了近20名亲历者及各方人士,完成了《巅峰救援72小时》这篇特稿,报道发出后,一位采访对象评价说:“这篇报道客观全面地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一个多月后的61日,“东方之星”特大船难发生,在这次报道中,我主要负责对“东方之星”所属公司的采访,并就内河船舶标准是否过低、轮船稳性是否达标等关键问题采访专家及业内人士。

也就是在这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我深刻体会到记者需要经受的各种考验:比如,记者如何突破重重阻碍,靠近新闻现场;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记者如何辨别真伪,并做出准确的判断。

那一周我和记者、编辑都没有怎么睡觉,最终我们完成了《“东方之星”生死航线》这篇深度报道,记录了这次船难带给人们的警惕与反思。

这些新闻实践是我求学道路中最最宝贵的记忆,在新闻事件里见到的事,结识的人,都让我更加读懂社会,读懂中国。

范敬宜先生曾说:“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平方公里,要经常了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的喜怒哀乐。”

是啊,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新闻时时刻刻在发生,总有无穷无尽的故事等待记者去发现,去记录。作为新闻人,我们有责任,去开掘事件的真相,去定格中国故事的瞬间,去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为历史留下一份底稿。

今年8月,我入选全国大学生记者走进中国石油新闻实践营,深入到世界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油田——青海油田采访。

当我穿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探索青海油田的历史;当我经过几个小时的山路颠簸来到物探249队的营地,蹲在地上看一位师傅用碎石子画图、为我讲解他们的工作;当我小心翼翼地走在陡峭的山坡上,采访一线的石油工人,我更加意识到,做新闻,应该深入基层,去了解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的喜怒哀乐。

范敬宜先生曾说:“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他的一生诠释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坚守。今天,这份以范敬宜先生名字命名的奖项,也将时时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新闻梦想。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感谢范敬宜新闻教育基金会和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组委会,并向所有的新闻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谢谢大家!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