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1.01

第七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学子奖获奖代表贾威发言

作者:贾 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新媒体系2016级本科生贾威。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像范敬宜先生等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们勤勤恳恳,记录着新中国从百废待兴到日益强大的坎坷历程;今年也是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成立的第7个年头。7年里,50多位新闻学子怀着“如果有来生,还要做记者”的热忱之心,在校园内外、在各大媒体、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传唱着动人的中国故事。能够获得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学子奖,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励。此时此刻站在台上,我感到无比激动,并心怀感恩。

回望四年求学之路,是新闻让我关注社会议题、不断磨砺实践。

范敬宜老先生曾于上世纪70年代插队落户辽宁建昌时认识到“离基层越近,也就离真理越近”的事实,而这一理念也在激励着新一辈的新闻人不断实践与探索。为了从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汲取养分,我在大二暑期和大三暑期时分别带队前往江西井冈山、青海三江源、玉树等地进行实践调研。在青海的最后一夜,出于对当年所有抗震救灾人员的敬畏、对青海自然保护工作的思索,我和团队小伙伴一起写下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文章最终投稿发表在人民网青海频道,我们的社会实践小分队也被评为“南京大学校级十佳团队”。从这样一次次的实践中我也逐渐懂得,从来没有关在屋子里不出门的记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和亲自探访,才能写出具象而深刻的报道,才能做一名称职的记者。

回望四年求学之路,是新闻让我感悟历史使命、肩负责任担当。

媒体人的使命和担当更体现在对时代的记录和书写。今年,我作为主力成员组织了90后与“90后“的党员对话项目,并在学院内召集学生党员参与其中。在这一项目中,我们与20多位90岁以上的高龄老党员展开对话,也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初心使命的力量。孙泽霖老人把一生都献给了西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喜马拉雅山区的聂拉木县扎根22年,仅仅回家5次。在采访中,像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还有很多。对话归来,大家纷纷用文字记录着老党员眼中的时代印记,虽然相隔70多年的年龄跨度,但我们依旧传承着信仰的火炬,并希望这把火生生不息。这种时代记录感和使命感是传媒学子需要不断领悟和学习的。

回望四年求学之路,也是新闻让我开阔国际视野、传播中国故事。

不仅仅满足于用笔尖在中国的大地上游走,“贪心的我”也在寻求机会去世界的角落看看。2018年下半年,正在巴黎交换的我主动争取到在新华社巴黎分社实习的机会。让我很开心的一件事是,我参与了庆祝中法建交55周年的部分视频设计、拍摄工作。这种意义非凡的政治性事件,却被老师们用一个个精妙的小故事串联起来,让我在实践中学习到很多。

同时,在欧洲交换期间,我也有幸申请并被邀请参加了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举办的2018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素养周青年峰会。作为中国唯一的学生代表,我和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媒体使用者、研究者们一起探讨传播的变革,互相学习、交流进步。

从欧洲开始,我期待着更遥远的大陆。所以在2019年年初,我得到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在学校的资助下,我前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津巴布韦办公室传播部门,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在一次前往津巴布韦南部小镇姆贝隆瓜的实地采访中,我看到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他们聚居在广阔的原野之上,这里缺水少电,最起码的生活不能保证,物资匮乏到在当地的小学教室里都没有桌椅,这一切让我真真切切地明白,原来在世界的角落还有无数类似他们一样用力生活着的一群人。采访归来,我在儿基会津巴布韦办公室官网发表新闻稿,累计阅读量超过5万次,众多当地人也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转发文章,累计点赞量超过7000次。

在国外实习、学习的日子让我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开阔眼界,我也在努力传播中国声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提升国际胜任力,用具备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目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已然成为新的要求。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更是对记者们的殷殷期望,我也希望能够不断学习进取,无论身在何地,永远将伟大的祖国与广阔的世界放于心间。

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深情寄语青年一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在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 青年人需要向年长者学习,范敬宜老先生一辈子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虽未曾谋面,但我曾在无数文章中向范爷爷那份作为记者的“最起码的责任心”致敬,现在,这份责任心自然需要我们这一辈的青年学子去守护和传承,也希望我们可以在纷繁复杂的新的媒介时代下,坚定初心,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而不断努力!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嘉宾、各位老师同学们,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