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021.01

西方媒体国际报道中的双重框架分析 ——以BBC、CNN和《纽约时报》对“埃塞克斯惨案”的报道为例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胡钰、庄万里

摘要:新闻客观性一直是西方媒体自我标榜的重要原则之一,但这种原则并未充分应用在其国际传播的新闻实践中。在“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中,西方媒体按照自身的价值观对国际新闻事件进行议程设置和框架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价值观先行”。本文围绕BBC、CNN和《纽约时报》对2019年发生在英国的偷渡者集体死亡事件“埃塞克斯惨案”的报道,通过纵向比较类似事件报道与横向比较遇难者不同国别身份报道,分析西方媒体在国际报道中的双重框架,揭示西方媒体国际报道中的主观性、倾向性与政治性。


关键词:新闻客观性;国际新闻;涉华报道;报道框架

作者介绍:

胡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庄万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说明:本文刊发于《青年记者》2020年10月上


西方媒体在当代国际传播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不论在报道数量上还是在报道影响上,都是形成国际舆论的主导力量。值得重视的是,这种主导力量的发挥并不完全是基于所谓“客观性”的新闻报道原则,而是与西方媒体持有的政治立场、新闻选择标准等直接相关,成为西方国家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本文围绕BBC、CNN和《纽约时报》对2019年发生在英国的偷渡者集体死亡事件“埃塞克斯惨案”的报道,通过纵向比较2000年发生的类似事件“多佛惨案”报道,横向比较遇难者国别身份被怀疑为中国人和确定为越南人的报道,分析西方媒体在国际报道中的双重框架,从而认识西方媒体在国际报道中凸显的主观性立场、倾向性态度与政治性原则。


一、“埃塞克斯惨案”的情况与BBC、CNN和《纽约时报》的报道

“埃塞克斯惨案”是指2019年10月23日在英国埃塞克斯郡一辆货车内发现39具偷渡者尸体的惨案。起初,英国警方认为遇难者为中国国籍,但经过多国联合调查,英国警方于11月1日发表声明确认遇难者均为越南公民,11月7日越南警方确认了这一消息。


与此次惨案类似的一个事件是“多佛惨案”,即2000年6月18日在英国多佛一辆货车内发现58具尸体和2人受伤的事件。后经调查,此车内遇难者均为中国公民。


本文在研究过程,对BBC、CNN、《纽约时报》网站上2019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的报道中,以“Essex”(埃塞克斯)+“lorry”(货车)和“Essex”(埃塞克斯)+“39”为文本关键词的报道进行搜索,并通过人工筛选找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报道共57篇,其中BBC相关报道30篇、CNN相关报道18篇、《纽约时报》相关报道9篇。


关于“多佛惨案”的报道,本文在BBC、《纽约时报》网站上2000年6月19日至6月30日的报道中,以“Dover”(多佛)+“lorry”(货车)和“Dover”(多佛)+“58”为文本关键词,搜索相关报道,并通过人工筛选得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报道30篇,其中BBC相关报道24篇、《纽约时报》相关报道6篇。


二、关于“埃塞克斯惨案”与“多佛惨案”的报道比较:报道框架与责任归咎

(一)报道框架


研究发现,BBC和《纽约时报》对两次偷渡事件的主要报道议题为“安全事件”和“悲剧事件”,并细分为“背景”“侦查”和“苦难”“来源国”四个框架。其中“背景”主要指对英国/欧洲偷渡问题背景的报道,“侦查”主要指对事件具体调查情况的报道,“苦难”主要指对遇难者偷渡过程的报道,“来源国”主要指对偷渡人员来源国政策和发展状况的报道。

表1 报道框架

通过对比2019年和2000年两起偷渡案的报道可以发现,BBC与《纽约时报》对事件苦难情况的报道保持了基本稳定,对事件侦查情况的报道比重都有所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大幅度降低了对事件背景的报道,《纽约时报》更是在2019年的报道中根本不涉及对英国/欧洲偷渡问题的反思,显示了西方媒体将偷渡问题外部化的倾向。而对偷渡人员来源国的报道比重都有所增加,BBC更是有大幅度增加,也都清晰地体现了这种倾向。


(二)责任归咎


在责任归咎部分,本文根据两家媒体的报道内容,将责任归咎叙述分为“英国/欧洲移民政策”“非法组织”“偷渡者个人问题”和“来源国政策与发展状况”等四个类目。其中,BBC在2019年和2000年分别有10篇和15篇涉及责任归咎的内容;《纽约时报》2019年和2000年各有4篇涉及责任归咎的内容。


表2 责任归咎

从对偷渡悲剧发生的责任归咎来看,更能清晰地看到近二十年来西方媒体报道倾向发生的显著变化。如表2所示,对比2019年“埃塞克斯惨案”与2000年“多佛惨案”的报道中,BBC和《纽约时报》均减少了对“非法组织”的责任归咎,《纽约时报》更是在2019年偷渡惨案报道中根本未谴责非法偷渡组织的错误行为,与此同时,两家媒体都大幅度增加了对“来源国政策与发展状况”的归咎,而这一责任归咎对象在2000年偷渡惨案的报道中是根本没有的选项,《纽约时报》变化更明显,对“来源国政策与发展情况”的谴责占到了总数的75%。


从具体报道表述中看,在2000年“多佛惨案”的报道中,BBC多次借英国高级官员和警方强调了对非法偷渡组织的谴责,并希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这类事件。


Police forces from across Europe have called for greater co-operation to combat what they say is the organized crime behind the human trafficking industry. (欧洲各地的警察部队呼吁加强合作,以打击他们所说的人口贩运行业背后的有组织犯罪。BBC2000年6月27日报道。)


而在“埃塞克斯惨案”报道初期,基于死亡偷渡者为中国籍的推测,BBC和《纽约时报》多次涉及到了对所谓“中国偷渡者”和中国政策与发展状况的责任归咎。


Surveys have repeatedly found that China's upper and middle-class citizens are eager to leave the mainland, citing worries about the lack of high-quality schooling and health care, and lingering pollution and food safety problems. Poor people in China have the same concerns but they have less opportunity to emigrate oversea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trols who can get a passport and who qualifies for an exit permit. Ever-tightening controls allow people smugglers and human traffickers to prey on those who are desperate to find work. (调查发现,中国上层和中产阶级公民渴望离开大陆,理由是他们担心缺乏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保健,以及挥之不去的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中国的穷人也有同样的担忧,但他们移民海外的机会较少。中国政府控制谁能拿到护照,谁有资格获得出境许可证。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使得人口走私犯和人口贩子可以掠夺到那些急于找工作的人。BBC2019年10月24日报道)


通过对比“多佛惨案”和“埃塞克斯惨案”的报道,研究发现,两家西方媒体对2000年的偷渡案报道更倾向于认为是“非法组织”导致的国际犯罪案件,并且需要依靠更多的国际合作以共同打击这类犯罪案件;而在2019年,两家西方媒体对类似偷渡案的报道则更倾向于在偷渡者来源国家政策与发展状况中探讨偷渡发生的原因,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偷渡目的地国家的免责与经济社会优越性。


三、关于“埃塞克斯惨案”报道中的国家形象建构:中国与越南

在“埃塞克斯惨案”的报道中,从早期判断偷渡者为中国人到最终查明为越南人,BBC、CNN和纽约时报的报道出现了鲜明的甚至戏剧化的叙述手法差异,对中国政府、越南政府回应情况的报道差异,对中国形象与越南形象的建构,体现了西方媒体对中国与越南的差异化认知立场与刻板印象。


“埃塞克斯惨案”被媒体曝光后,中国政府和越南政府先后在发布会上表明态度。其中,中方发言人明确表达了对此次事件的悲痛。


英国警方仍在抓紧核实当中,目前尚无法确认遇害者是哪国公民。但不管遇害者是哪国公民,这都是一起极大的悲剧,也引起国际社会对于非法移民问题的重视。国际社会应该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加强信息情报沟通交流,及早从源头上介入,防止此类悲剧重演。(中国外交部2019年10月25日例行记者会)


在《纽约时报》和CNN的新闻报道中,都把目光聚焦在了中国外交部对尚未确定的所谓“中国偷渡者”国籍的驳斥上,而中方发言人对偷渡惨案“悲剧性质”的判断与同情态度,以及期望“加强国际合作进行治理”的意见则未在报道中予以重视。


Ms. Hua, th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woman, bristled when asked during a news conference about Chinese nationals wanting to make such an arduous trip despite the country’s economic progress. (外交部发言人华女士在被问及为什么中国人要不顾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进行危险的偷渡时发怒。《纽约时报》2019年10月25日报道)


In Belgium, the Chinese embassy "demanded the Belgian police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Earlier in the day, China's embassy in the UK said it was sending personnel to the scene of the investigation "to verify relevant information."(在比利时,中国大使馆 “要求比利时警方进行全面调查”。当天早些时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表示,正在派人员前往调查现场,“以核实相关信息”。CNN2019年10月25日报道)


事实上,最体现一些西方媒体报道中主观性、倾向性与政治性的场景发生在10月25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当时,CNN的记者提问极具立场预设与负面引导:


“你之前提到,为庆祝中国过去7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本月初中方举行了国庆相关活动。但中国公民却通过这种极端危险的方式离开中国,他们是出于何种动机?外界应该如何理解?”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问题的回答也是掷地有声的,


“你刚才先入为主,设定遇难者就是中国人,而且把这个案件和我们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系在一起,这个出发点是很有问题的,反映出你思想深处或者说你代表的美国一些媒体的问题。你到底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呢?”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报道越南政府的反应时,BBC和CNN更关注越南政府对遇难者“悲痛(deeply saddened)”的态度,以及“与英国警方合作”的行动。


UK authorities are working with their Vietnamese counterparts to identify the victims, but have not yet officially named any of them or confirmed their nationalities. (英国当局正在与越南机构合作,以查明受害者,但尚未正式命名其中任何一人或确认其国籍。CNN2019年10月26日报道)


The two governments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try to identify the victims. (两国政府正在共同努力,以查明受害者。《纽约时报》2019年10月30日报道)


The Vietnamese Embassy in London said it was "deeply saddened" and sent its "heartfelt condolences" to the families of the victims." (越南驻伦敦大使馆表示“深感悲痛”,并向遇难者家属表示了“衷心慰问”。BBC2019年11月1日报道)


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在CNN、BBC和《纽约时报》的报道中,越南政府的回应是充满人情味的、积极的,而中国政府的回应是冷冰冰的、强硬的,这种鲜明的报道倾向性与选择性在整个事件发生的一周内出现,极富戏剧性与反差性,也充分表明了西方媒体在国际报道中基于价值观立场的双重框架问题。


四、反思西方媒体国际报道中的“客观性”与倾向性

新闻客观性理念作为主导西方媒体行业的规范性原则,是西方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成为西方媒体自我标榜的主要优势之一。根据新闻客观性的要求,新闻媒体应该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为达成这一目标,西方新闻界逐渐发展出了一套职业标准与报道原则,包括要求记者公正、平衡、不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判断进行报道。


然而,在国际报道中,这种所谓新闻客观性的原则长期以来不断受到来自新闻实践领域的挑战乃至是公然破坏。事实上,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框架内,客观性是存在的,但超越国家利益、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性是没有的[i]。换言之,在西方国家国内新闻报道中,新闻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而在国际报道中,在涉及与本国利益与意识形态发生冲突时,这种新闻客观性是很难实现的。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本文再次发现西方媒体在引导国际舆论中并非秉持“新闻客观性”原则进行公正、平衡地报道,而是进行具有倾向性的新闻报道。这种舆论引导突出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报道中的选择性突出与选择性忽视。事实的选择与评价的视角直接影响到了读者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多佛惨案”报道中,西方媒体更注重从本国情况出发去报道偷渡案件的进展及背后的政策制度与非法偷渡的关系;“埃塞克斯惨案”报道中,西方媒体更多孤立地关注事件的进展与偷渡者及其来源国的情况。在报道中,媒体通过选取中国政府发言人与越南政府发言人的不同回应片段,塑造了迥然不同的政府形象,凸显了西方媒体的选择性突出与选择性忽视。在这起数十人死亡的惨案发生后,中国和越南政府发言人均明确表达了对事件受害人的悲痛心情与积极合作调查的态度,但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把中国官方排斥在“惋惜”“悲痛”的对立面,与越南官方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报道中的积极性态度与消极性态度。西方媒体通过将“偷渡事件”与中国国内发展状况“嫁接”在一起,对中国的所谓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和政府管控等问题进行严厉批评。西方媒体站在对中国固有的消极态度上进行新闻的再生产,通过把“偷渡者死亡”与“中国负面现实”建立联系,进一步强化国际受众对中国的负面印象。而在偷渡事件查明系越南公民后,其报道的积极性态度立刻显现,对越南政府与遇害者充满了同情与宽容。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迅猛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的优越性,西方媒体通过不断地将中国发展的丰富现实、蓬勃景象简化为抽象的、负面的符号,给中国贴上人权问题、独裁专制、扩张野心、民族压迫、贫富差距等的标签,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污名化。这种直接粗糙、简单粗暴的报道方式,反映了西方媒体行业的“政治正确性”与“自我审查”,在国际传播中则形成了固执而偏颇的认知导向,无法准确反映中国的客观现实与良好形象。


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新闻传播的内容往往经过了媒体所属国国家利益的“过滤”。西方媒体依靠长期以来对国际传播中主流渠道、一手信源的掌握,对国际新闻事件进行议程和框架的设置,实现了本国立场、利益与报道倾向性的一致。在“埃塞克斯惨案”报道中,西方媒体在事实未证实的情况下,对偷渡者所谓“中国国籍”这一点展开了大量的叙述与猜测,并且在未查实真相的情况下借所谓“中国偷渡者死亡”来迅速实施对中国发展实情的质疑。


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应在承担更多国际经济政治责任的同时,承担更多国际舆论建设责任,打造一批具有更强国际传播力的新闻媒体。这不仅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对中国国际媒体的发展来说,一是在选题上要更加关注富有争议和冲突的国际问题。采取客观、平衡、全面的报道策略,还原当代世界的现实景象。以半岛电视台为例,他们既全文发表布什、沙龙、布莱尔、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的讲话,也发表本·拉登的讲话[ii]。这种报道手段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对阿拉伯国家的关注和了解。


二是在信源上要更加关注对国际新闻一手资料的发掘。真相是树立媒体公信力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西方媒体的非西方报道特别是涉华报道中,许多在信源选取上存在明显的倾向性,但却缺乏相应的平衡信息。面对西方主流媒体的主观性、片面性报道,对事件真相及时、客观、全面的报道才是最有力的回应。近些年,俄罗斯媒体“今日俄罗斯”(RT)树立起一个较好的非西方、后发媒体的追赶态势,以“质疑更多”(Question More)为核心理念,在当代国际传播体系中形成一种具有相当影响力与平衡性的新声音。


三是要更加关注从国际传播视角思考中国对外话语。以全球视野来挖掘中国传统,围绕中国叙事的核心理念与国际舆论的普遍规律进行“顶层设计”,通过将中国真实实践与世界共同观念建立“桥梁”,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理解中国目标,从而实现“中国价值”与“世界意义”的双向互动。


[i]【加】赵月枝 :《为什么今天我们对西方新闻客观性失望?——谨以此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新闻大学》,2008年第2期。

[ii]李希光 周敏:《非西方国家如何营造自己的媒体品牌——半岛电视台案例分析》[J],《传媒》,2003年第1期。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