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实验室建设专家交流会”在清华大学未来媒体实验室举行。本次交流会邀请了来自全国九所新传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分享,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主持。清华大学设备处处长黄开胜介绍了清华大学的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情况。清华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分为“基础、综合、创新”三个方面,通过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与双一流实验教学优质资源建设专项,建设了包括“光谱巡天望远镜计划”在内的科研平台。他指出未来将在清华新闻学院实验室建设的科研条件、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进行更多投入,为国家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清华大学文科处处长杨永恒就本次交流会发来致辞。他指出,计算传播学与智能媒体实验室属于清华“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新文科背景,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将会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孙茂松教授强调了“大模型”背景下人工智能底层技术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包括无监督、自学习的向量模型在词语、句子与图片识别方面的应用,以及情感分类等技术运用于大规模文本分析,孙茂松希望未来计算机技术能够在新闻传播领域进行更多地探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强调清华新闻学院敏锐地观察到新闻传播与技术的融合趋势,并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引领学科发展,为全国的新闻传播学科起到了示范作用。未来,希望清华大学投入更多的资金、平台与机会,结合目前清华新闻学院的理念与人才培养方向,与不同学科进行更多的互动,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张涛甫教授指出新闻传播学科一直有对内容的惯性依赖。但是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学科要通过与技术的融合进行学科突破。他为文科实验室建设提出了以下建议:注重硬件投入、允许包容失败的探索成本、进行跨学科合作、消除对理工科实验室的盲目崇拜以及敢于卸下过去的包袱。他期望未来的新闻传播实验室能够在实验的方法中探索问题的蓝海。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教授总结了实验与教学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实验服务教学、实验驱动教学以及实验作为学科发展的结构性要素、能动地对学科进行升级换代。他提出在未来,实验室可以就图像虚假识别、人工智能和虚拟主播的关系以及数据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发展创新。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总结了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四个关系”:一是要平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彰显新闻学科社会实践的特色;二是思考“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加强实验教学体系的软件建设;三是处理好“规范与特色”的关系,促进新闻传播实验室的规范化发展与快速变化的特色教学;四是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有机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洪忠教授指出,在智能传播时代,面对技术的黑箱,需要把握信息传播的规律。他分享了三点经验:一是找到合适的人才。新闻传播学科如何留住计算机学科的人才,非常重要;二是活动驱动。通过参与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大讲堂,提高研究能力;最后是要聚焦,切入点小,就能在智能传播领域找到合适的方向。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书记、副院长刘涛教授主要介绍了数据驱动的实验室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他分享了暨南大学舆情大数据实验室与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情况。以历届学生荣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奖项为案例,彰显了实验室在教学实践体系创新、教学资源开发的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晓锋教授分享了融媒传播与舆情治理实验室在教师纵向与横向课题项目中的作用。他强调目前学校通过引进多个高校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师资队伍,进行了大量的融合工作,创新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教授分享了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实验室的建设经验:一是建设“4K+5G+AI”的实验室;二是建设大数据与计算传播的平台、未来媒体研发创新平台、图像影音智能生产平台、全媒体信息反应效果测量平台,实现从数据采集、内容生产模式创新到效果评估的全流程价值链。
最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总结到:“感谢各位高校的老师们分享了实验室建设的宝贵经验,期待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化合作,在学科交叉与前沿问题等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实验室建设专家交流会”由清华大学文科实验室-计算传播学与智能媒体实验室主办,旨在通过与同行们探讨新时期新闻与传播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举措,促进实验室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融合文理学科、创新研究范式、培养复合人才。
文字|袁雨晴
图片|袁雨晴 黄家圣 俞逆思
排版|俞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