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23.08
7月24日上午,第六届“中国特色新闻学高级研讨班”在清华大学未来媒体实验室开展第一次课程,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对外话语体系创新》。课程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院长周庆安教授主讲,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陆洪磊主持,系统地梳理了当前对外话语体系创新所涉及的重要问题。
周庆安教授
周庆安教授首先指出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所谓话语体系,是一种表达方式、共识构建方式、文明形态和价值观传播方式、权力表征方式。话语体系的构建,展现了复杂的历史进程,受到全球现代化的深刻影响,是现代性的现象之一;话语体系对内体现为价值认知,对外体现为媒介化的叙事,核心体现知识生产权力;话语体系日渐受到媒介形态的影响,当代媒介已经开始成为一种话语结构;话语体系存在自我塑造和传播效能两个方面的统一。
周庆安教授接着回顾并总结了中外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从全球来看,在全球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演进过程中,话语体系构建深刻受到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主导。话语成为了西方对世界价值塑造的核心软力量。当前,话语的博弈已经从传统媒介形态,进入到全球化的信息空间研究。而关注个体角色和权力、关注资本和社会关系建构、关注技术带动的社会结构变化、关注国家行为体建构和变迁、关注不同世界秩序下的传播活动是全球话语体系不变的的核心要素。
而回顾新中国构建话语体系的历史阶段,周庆安教授指出,话语体系的塑造,是党的宣传工作、群众工作历史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党的角色变迁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从中国近代史的陌生人、到在场者、再到领导者和执政者。这个过程中,话语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从宣传到对话,从陌生到成熟,从革命到治理,逐渐成熟,渐入佳境。因此,讨论话语体系架构的完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事业。
在周庆安教授看来,当代话语体系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重要影响。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秩序观、文化观和天下观,形成了话语的基础;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话语体系形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话语体系上体现出高度包容性和愿景性;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接触方式,对于话语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人、阶层、技术、国家、世界,这些话语要素在中华文明中都有十分独特的表达体系。当前西方学者也已经逐渐意识到中国的话语体系,例如沟口雄三提出“以中国为方法,就是以世界为目的”。
当前的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对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话语体系构建,周庆安教授认为,从性质上说,是与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话语体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具有历史性和当代性的结合。从过程上说,从反思话语体系,到寻找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再到建立话语体系的主体性。从目标上说,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中国人对自身传统、价值和意义的再认识过程。从效果上说,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与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进程相统一的。
周庆安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话语体系包括有机统一的多重维度:基于文明的叙事强调差异性,基于国家的叙事强调共同性,基于治理的叙事强调有效性,基于时代的叙事强调创新性。在他看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目标是回应全球问题、时代焦虑、社会矛盾;关注党的政策、国家主张和个体命运;立足发展前沿,超越西方中心主义。
然而,周庆安教授指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叙事面对着复杂的外部环境。政治趋势方面,历史性冲突场景的不断再现,西方进入典型的民粹周期,全球化信任体系面临新的挑战,国家主体性再度受到各国关注。社会趋势方面,社会观念冲突的进一步外化,风险感知的进一步放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旧的叙事方式已经瓦解,新的社会叙事方式还未生成。技术趋势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带来话语体系的变革,虚拟显示技术带来场景的变革,大数据带来可视化表达方式的变革。
面对着当前对外话语体系创新机遇与挑战并存,周庆安教授在最后提出创新对外话语体系的六点启示:重新认识和理解国际话语权;在一个安全化世界中创造不同;有效构建中国国际传播战略体系;推动国际传播工作的平台驱动;构建行之有效的国际传播目标和效果体系;通过重新定义自己,重新理解战略叙事,重新理解传播环境,重新理解受众,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渐入佳境。
撰稿|戴凡恺
图片|王 彤
编辑|林毓菁
审核|陆洪磊
2023.08.14 13:45
11
2024.12
11
2024.12
11
2024.12
2024.06.14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