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2024.01

清新书院·猫头鹰读书会回顾|《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来源:清华传媒评论 作者:清华传媒评论

图片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12月20日,本学期第一期“清新书院·猫头鹰读书会”在清华大学文北楼406举行,阅读书目为哈贝马斯所著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本次读书会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3级博士研究生黄慧芝、23级博士研究生杨肇祎、23级博士研究生江浩共同领读,同时特邀新闻与传播学院虞鑫副教授作为点评嘉宾。

内容概述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于1962年出版的首部重要著作。该书的第一部分讲解了自由主义模式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历史起源和概念、公共领域理论陈述的前景;第二部分关注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社会福利国家层面上的转型,在现实社会中公共领域社会机制和功能的转化;第三部分尝试通过对公众舆论概念的探讨,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重新奠基给出线索。通过历史-社会学分析,本书揭示了自由主义模式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何以由于自身的根本矛盾而不能完成上述使命,从而发生转型。

同学领读

黄慧芝首先对“公共”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分享。公共意味着公众开放的场合,包括公共场所或公共建筑。“公共领域”起源于18世纪末的德国,主要指“市民社会”所持有的商品交换场所及社会劳动领域,有自身的规则。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出现了“代表型公共领域”,主要面向享有特权或特殊身份的私人(领主、贵族或君主),包括英国的上院、法兰西学院等,这种代表型的公共领域不是一个社会领域,而是一个地位的标志。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诞生与市民社会的生成密切相关。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逐渐展开,形成了进行私有化经济活动的资产阶级(商品)、以及大致相应的受教育阶层(信息)。这一群体从自身的要求出发,限制和要求公共权力市民社会开始与国家分离,逐渐带出了现代版本的“公共领域”,区别于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的市民社会以及国家的公共权力领域。在公共领域中,“公共舆论”作为一种批判、展示和操纵的力量,主要指当民众属于同一社会群体时,他们对于某一问题的态度,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图片

黄慧芝同学进行分享


图片

公共领域内涵

杨肇祎接着领读了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转型与政治转型部分。在社会结构转型部分,国家与市民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市民社会实现了以下三个层次的转化:第一是客观化的趋势;第二是家庭领域脱离社会劳动的功能关系;第三是内心领域衰退成为“伪私人领域”。此外,公众也从文化批判性转为了文化消费性。在政治转型部分,自由法治国家转变为社会福利国家,新闻从从私人的新闻写作到大众传媒的公共服务。

国家的社会化与社会的国家化是本书中的重要论点。前者是指国家对社会实行干预政策;后者是指社会权力取代国家权力。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领域功能失效,出现再政治化的社会领域,表现为国家机构与社会机构的相融。杨肇祎认为,应关注哈贝马斯在初版序言中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范畴的限定,将这一概念置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语境下进行反思,避免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类型并随意应用。

图片

杨肇祎同学进行分享

图片

国家的社会化与社会的国家化

最后,江浩分享了公共领域中的公共舆论。首先,它是指非正式意见进入到准公众舆论的循环当中,并且被这一循环所使用和改变,同样这种循环本身在公众的推广之下,也获得了公共性。公共舆论包括了了自由主义立场、国家法虚构的公众舆论、社会心理学等三种观点。

数字时代对公共领域产生了影响:第一,对纸质媒介的需求的下降反映了公众对于政治消息和议题的接受度在下降;第二,虽然传统媒体仍可提供权威的政治话语,但公众的媒体不信任情绪伴随着对于政治阶层的怀疑与日俱增;第三,平台资本主义的全球监管十分困难。

图片

江浩同学在进行分享

图片

公共舆论的三种概念

老师点评图片

虞鑫老师在现场点评

本次读书会最后,虞鑫老师对领读人的分享进行了点评: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性质界定、结构转型以及他对数字时代下公共领域新变化的洞察,都值得大家学习和思考。“国家社会化和社会国家化”是本书的重要观点,同学们可以结合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以及技术革命等更加深层、丰富的背景以及多元的视角加以理解。虞老师也对在座同学的提问进行了回应与点评。

图片图片

现场同学提问

图片

读书会合影


文字丨袁雨晴

图片丨袁雨晴

   排版丨袁雨晴

审核丨陆洪磊 林毓菁 张子涵

图片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