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18.03

从这里结束,也从这里开始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张滋宜

说起这几日对金寨的印象,我想用“红火”二字来概括。一些村镇的发展速度之快,理念之先进,是超乎想象的。尽管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各行各业的人们按部就班、各司其职,让我们看到了金寨充满希望的明天。

在这里,我们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不再是从理论到理论、从符号到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了国家政策是如何造就百姓福音的。在党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年轻人返乡创业,纷纷以己之力带动村民们脱贫致富。这些朴实的大别山子民,虽身居大山,但心是与世界相连的。

这几天,我们面对面地接触了很多当地人,能不断感受到他们心中对党和政府、对父老乡亲、对这片大山的感恩之情。无论是当地基层干部,还是农家乐老板,尽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职责,面对不同的难题,但始终如一地埋头苦干、信念坚定,决心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老区新区、大家小家都建设得越来越好。

 金寨之行的学子们在实践动员会中

我们的专业是国际新闻传播,职责是为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中国故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行走在大别山上的环卫工人说“大别山是我们永远的家”、是农家小院老板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一起才算富”、是8岁失去父母的贫困户说“不管花多少钱,都会让孩子读完书。”从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意志、人的坚守和人性的光辉。我想,这种现实教育带来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是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必备前提。

当今,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新闻内容生产者和接受者都对“新闻”的“新”字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够新鲜、够新颖、够新奇,才能足够博人眼球。生活在城市校园中的我们,手机上的热搜排行榜更换不迭,我们每天接受着最新的讯息,但是我们或许并不真正清楚,在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有哪些更宏大更重要更撼动人心的话题,需要用几年、十几年、甚至世代去讨论和解答的话题。

这趟基层之旅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突破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这种生活环境给自己带来的特定价值观。如此,才能成为一个更谦虚、更好奇的人;如此,才能更完整地理解这个世界;如此,才能在“遍地是新闻”的社会中,找到更值得关注的事和更值得为之发声的人。

在这段旅程中,自然也有苦涩的故事。贫困户的医疗报销速度赶不上治疗频率,扶贫干部兢兢业业帮助思想相对守旧的村民却得不到理解……无论是生存的难题,还是口中的牢骚,都让我们对基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生活”、“幸福”、“中国”等原本熟悉的字眼,有了更宽广的感知。正是因为这些苦涩,我们更能够理解,什么才是新闻传播中需要的正能量。

笔者正在采访当地政府工作人员

过去这一周中,我还收获了很多感动。很多同行的领导和老师,都曾经或正在从事新闻工作。他们比我们年长,但无论在什么天气条件下,无论走到哪里,从来都是充满热情地去做所有事。无论是在安排我们的行程、给予我们指导时,亦或是接受我们的采访时,他们总是耐心的、热情的、精力饱满的。这些新闻前辈,无论在哪里,都行走在前列。这种精神状态给我们这些新闻学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强了我的职业认同感。

在金寨之行的尾声,非常想表达对同行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感谢。感谢中宣部和教育部对国际新闻传播项目的支持并给予了我们这次国情调研的机会,感谢安徽省政府、六安市政府对我们行程的周到安排,感谢《人民日报》曼叶平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国新班同学们的陪伴和帮助。

金寨之行让我们的裤腿沾上了一点泥巴,也初尝了这泥巴带来的辛苦与幸福。倾听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从这里结束,也从这里开始。



编辑:ba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