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18.03

金寨实践:何日更重游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王馨逸

出发前,我被分配的任务是设计实践出行的服装,前后的标语我们推敲了很久,最后的英文版的标语是,“新闻是我们的事业,亦是一种召唤”,对于此行而言,这种召唤来自基层,来自象牙塔之外千里的土地。学习新闻数年,印象最为深刻的两句话,一个是范敬宜老院长提出的办学目标,“面向主流,培养高手”;另一句话就是,永远 “做一个裤脚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在学校里,我们磨练语言,我们阅读与写作,我们学习采写编评的技巧,而有些能力,非身心俱在基层而不可得。

出行前,我们小组也列出了最关注的两个话题,即“扶贫”和“红色文化”,几天过后,我也确确实实对此有了深刻的了解。在党课的课堂上,随着六安市委党校副校长鲍立凡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述,我们了解了金寨县在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金寨县出了很多红军英雄和红军将领,他们曾经为革命驰骋战场、浴血奋战;而如今我们这些年轻的新闻学子,有幸登临旧地,在革命烈士墓园、在千里跃进大别山指挥部旧址,重温革命历史,纪念革命烈士。

16级国新同学们在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前重温入党誓词

     而我们同样也有幸目睹,红色基因在金寨县代代传承。当地知名企业阳光照明的员工郑瑛,每年招聘员工时都会去洪学智老将军的故乡,她自豪的说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天堂寨一家规模不小的农家小院老板黄遵格,随手不离的扇子上,印的人像正是金寨县走出来的将军们。而为了修建梅山水库,十万移民抛弃十余万亩良田而毫无怨言,将“牺牲奉献”诠释得淋漓尽致。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视察过金寨县,也来到了大别山深处的贫困村大湾村,自此扶贫事业正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谈起扶贫,总是会纸上谈兵,恨不得毕其功于朝夕之间。但是每逢我们想要批评评价任何人的时候,我们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有过我们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总书记来过的一年后,各项扶贫事业全面开展。光伏发电,利用当地充足的日照资源,节能环保;吸引当地的光伏企业资助,更是盘活了当地的工业产业。易地搬迁,帮当地村民搬离过百年历史的斑驳老屋,住上窗明几净的新房,并且能够获得可观的补贴。贫困人口医保政策,“兜底”和“报销”,让村民不再有后顾之忧。

我们也曾与当地的村干部交流,这些扶贫干部每个人需要认领两到三个贫困户,他们有专门的手机软件,可以即时追踪贫困户的情况。他们常常有村民甚至说,这些扶贫干部简直比儿子还要亲。一位基层干部说过的一段话,曾令我非常动容。“做这份工作是很有成就感的。我包帮的一个贫困户去年脱贫了,就觉得自己做的事挺有意义的。而且每次去村里,那些老人就会大老远跟你挥手打招呼,那时候真的很开心。”

当我在行程的第六天重看笔记上颇为潦草的“扶贫”和“红色文化”等几行字的时候,不无感慨的发现,红色是历史,红色也串联起了不同的时代主题,而“扶贫”背后那些在深山与田地间坚毅生存的人们,才是时代里的主人公。而在时代故事里,我们有幸是脚踏实地的叙述者,而不是幽居象牙塔中讲出“何不食肉糜”的漂亮傻瓜。

最后,至为重要的还是感谢。感谢六安市和金寨县一路随行的各位领导,感谢你们的周到的照顾和妥帖的安排,让我们的实践能够圆满顺利的开展。感谢《人民日报》的曼叶平老师、中宣部的郭经纬老师和我们永不老去的男神周老师,没有在深夜哭着码字改稿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感谢您们彼时温柔耐心而又切中肯綮的指导。感谢接受过我们采访的所有村干部、村民、博物馆或是纪念的工作人员,感谢你们对陌生人如我们的信任与善意,感谢你们精彩的人生故事。也要感谢同行同住同奋斗的队友们,读书如阅人,每次打开你们的作品时,我都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有思考有文采有热情的年轻人,从你们身上,我既受益匪浅,又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最后的最后,祝金寨永远山清水秀,发展一日千里,愿今后得以再重游。



编辑:ba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