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2018.04

深入基层 写好故事 

来源:清新国新

2017年7月下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传播班级的同学们来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的村落里进行国情调研。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们走访了梅山镇新河社区文化中心、县文化中心,花石乡大湾村、千坪村,以及天堂寨镇。通过实地的基层观察,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社会民情,看到了乡镇、村落里经济发展、精准扶贫、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新变化,更通过采访乡村干部和村民,感受到了记者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我们走访的贫困村包含一些共同的特征。大湾村和千坪村地处大别山腹地,优质耕地比例低;村落远离大城市,经济落后,发展缓慢。贫困人口较多,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从人口结构来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非农化比例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老人在村中留守形成“空心村”。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导致因病致贫比例较高,文化素养偏低。例如,大别山千坪村内,约80%的青壮年离开村落,40岁以上人口占比高于50%;从土地问题来看,由于乡村“空心化”和土地使用管理不完善,出现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等问题。以上问题环环相扣,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宏观经济政策、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不可分割。来到贫困村,我们看到新房子建起来了,产业园成立了,扶贫政策出台了……贫困村治理与脱贫问题上取得的重大进展令人欣慰。与此同时,农村问题的复杂性也时刻提醒我们乡村治理依然面临重重挑战。

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老宅与新房

乡村治理要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因户制宜

“乡村治理不能搞传统的‘一刀切’,要提高针对性”,这是所有基层干部在座谈会上提及的乡村治理原则之一。在大湾村,光伏发电项目利用充足的日光为村民带来红利,不宜种植粮食的山头被转换为一亿两千亩茶园,村民们可以入股或者在茶园工作,不仅拓展了收入来源,还增加了就业机会。

首先,在发展观上,与传统的“漫灌”或“撒钱”的方式不同,越来越多的村落注重培养内生性的经济增长模式,以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其次,实施方式上,村落经济治理引入了更多的参与主体,除了政府支持之外,产业培育必须引入市场主体、遵循市场逻辑、调动民众积极性,这有赖于地方政府扶贫发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千坪村集体成立利民旅游有限公司种植桃林,投资商占股42%,村民集体占股58%,村民之间平均分配,资源共享。投资商负责科学种植和资本运作,当地村民提供土地、劳力,不同主体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当然,随着资本越来越多地涌入,人员和资金的流动性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村落,如何避免过度开发、权力过度集中和可能的腐败也是村庄需要进一步面对的问题。第三,效率上来看,要让补助真正用在刀刃上。贫困户识别、补助政策、补助实施与脱贫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例如,在大湾村一个村落里,贫困户的致贫方式截然不同,生活情况千差万别。针对不同家庭情况,补助政策就要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金寨县出台了产业、就业、保障、医疗、教育等多种手段,村民可以根据家庭情况自行申报,审批通过之后才可享受福利。

基层工作者是桥梁 新闻工作者是纽带

政策只有在村落里执行才能最终落地。因此,基层工作者是村落产业和贫困户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在这里,我们听说了大湾村扶贫队长余静频繁走访贫困户的感人故事,采访了兢兢业业做好旅游业的天堂寨镇副镇长何韦。我由衷敬佩这些基层工作者沉入基层、踏实做事的务实精神,他们将自己对土地和村庄的眷恋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

花石乡党委委员蔡志彪位同学们介绍大湾村情况

这些基层工作者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和村民们打交道。我们接触到的村民基本都非常朴实,要求不多,能有点钱有点粱、安静地生活即可。他们有的“不想去求别人”而耽搁了扶贫申请,有的得知了政策就积极寻求转变,有的因为不信任政府或企业而迟迟不愿意加入扶贫计划,有的指望扶贫政策能解决一切……一方面来看,他们得知扶贫政策后,权利意识有所增长;另一方面,部分村民对于扶贫政策的理解有失偏颇,通过不合法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改善村民的文化生活建设,我们看到金寨县的图书馆扩建了,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图书和文艺课程建设,全民阅读活动掀起了一股潮流,文艺活动也给予了许多自发成立的文艺组织广阔的舞台……

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村庄在法治和市场规则之外,存在着一套建立在乡约民俗和亲疏关系之上的村庄逻辑,并与新进入的规则发生撕扯。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和信息闭塞,这套逻辑仍会与市场理念持续碰撞。这在转变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误解、不信任感、冲突也必然会随之而来。在这样的环境里,基层干部要想解决问题不得不软硬兼施,甚至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在天堂寨镇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的合影

作为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的一员,把不同层面的新闻介绍给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是把中国大地上的好故事传播出去的纽带。行走在大湾村、长坪村,一家家破旧的房屋散布在山间,一片郁郁青青。破旧的房子前,鸡和牛闲适地吃草。第一次来到乡村,我被周围闲适宁静的美景感染,也为村庄里的变化感到欣喜。能够走到基层调研让我对中国的土地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去更深入地了解基层的渴望。

一周时间里,我们采访基层工作人员,提升了采访和撰稿技能。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更善于从每天的参观中寻找焦点,更懂得如何与采访对象们聊天挖掘故事,更能运用自己的文字将乡村中的点滴传达给受众。通过连续的采访、写作、评稿,每一天我都在回顾和审视自己的文章,并将前一天的收获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密集的调研实践周,我们将自己的感悟化为思考、注入笔尖。尽管国情调研结束了,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基层的了解不能止步,唯有如此,才能写出更为客观、真实、贴近群众的报道。

胥佳

2017-07-31


编辑:ba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