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18.07

湘行·人物 | 三代人的岳阳楼情结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房文雨

房文雨


距离岳阳楼景区出口50米的大树下,刚刚参观完的何女士拿着刻有《岳阳楼记》的竹简,指着上面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给女儿讲述着这座江南名楼的故事。

黄色琉璃瓦高耸的岳阳楼前,80岁的陈爷爷给同样步入耄耋之年的赵奶奶拍下一张和岳阳楼的合照。

岳阳楼的围墙前,即将开始高中生活的宋玉婷(化名)背对岳阳楼,眺望着远处洞庭湖上的驳船。

从1983年到2018年,无论年长年少,纵使山高水远,一代又一代人来到洞庭湖畔,实现着他们的岳阳楼情结。

35年前的心愿

1983年,陈爷爷和赵奶奶从重庆出发,坐船经长江去广州开发南海石油。早已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烂熟于心的赵奶奶在烟波浩渺中看到了洞庭湖畔的岳阳楼。

2018年7月8日,陈爷爷和赵奶奶从广州乘坐高铁再次来到岳阳,此行就是为了实现35年前未了的心愿。“真后悔那个时候没有下船来看看岳阳楼,现在来这里算是实现当年的心愿。”看到30多年前就想亲眼看看的地方,赵奶奶眼中有掩饰不住的兴奋。

80岁的陈爷爷和赵奶奶从广州来到岳阳实现35年前的心愿。


陈爷爷拿起手中相机又给站在岳阳楼前的赵奶奶拍了两张照片,“我们俩当年是重庆石油高级专科学校的同班同学,35年前没有实现的愿望,我想带她来看看。”

当年的同班同学已经携手走过了50多年,从重庆走到了广州,也从中国走向了世界50多个国家。陈爷爷说,从国外看到国内,还是觉得中国的风景最好看。拍完了岳阳楼的特写照片,陈爷爷和赵奶奶牵手走出了这个他们念了30多年的地方。

中考试题中的岳阳楼

7月的潇湘大地被暑气笼罩,水汽氤氲中的洞庭湖颇有范仲淹笔下“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的韵味。刚刚攀登完岳阳楼的宋玉婷满头大汗地站在树下乘凉。

宋玉婷来自云南省玉溪市,刚刚参加完中考的她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岳阳楼参观。宋玉婷说:“我来岳阳楼是来还愿的,因为中考的试题中恰好考到了《岳阳楼记》。”

刚刚参观完的宋玉婷在岳阳楼前讲述她的岳阳楼情结。


对于很多“00后”而言,中学课本中那篇洋洋洒洒的《岳阳楼记》是他们对于岳阳楼的全部印象。初中时,宋玉婷参加了学校的朗读会,朗读会上她第一次在脑海中勾勒出了对岳阳楼的想象。从那时起,她就想,如果能真的去看看就好了。现在,站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边,宋玉婷对于岳阳楼的理解也许比她的同龄人多了几分。

背靠水天一色的洞庭湖,站在岳阳楼前的大树下,宋玉婷说:“看了岳阳楼才知道它文化底蕴的深厚。”

竹简上的两个人名

下午五点的岳阳城依旧炎热,人心仿佛也更加躁动。岳阳楼景区门口的大树下,熙熙攘攘的游客或在拍照,或在讨论参观岳阳楼的见闻。来自湖南省郴州市的何女士拿着印有《岳阳楼记》的竹简在向她10岁的女儿讲解其中的内容。这对母女的周围仿佛只有平静的湖水和浩渺的烟波。

何女士手拿《岳阳楼记》竹简为女儿讲解。


听完妈妈的讲解,在上小学的女儿说:“我记住了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和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何女士和女儿利用周末的空闲时间来到岳阳楼参观,从郴州到岳阳,她们的脸上丝毫没有跨越450公里的疲惫,我们看到的是如洞庭湖般平静的心。她说:“参观岳阳楼是想教育孩子,也是教育我自己。”

一景一故事,一物一风情。岳阳楼记录着巴陵城的风雨和历史,也承载着平凡人的故事和经历。纵使岁月蹉跎,建筑斑驳老旧,岳阳楼依旧平和而从容地屹立在洞庭湖畔,看着苍茫万象,听着人世间平凡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平淡,然而岳阳楼却因这些平凡的故事而更加耐人寻味。一千年前,北宋范公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年后的岳阳楼历经风雨,却依旧是不同年代中国人情感的守望。


图片/胡宇

感谢宁雨奇协同采访



编辑:liuying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