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0.11

西柏坡农家乐老板与隐藏的8341老兵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马姚姚

王文山今年69岁,和妻子、儿子一起在西柏坡景区内经营着一家宾馆。他的名片上除了印着“西柏坡红旅酒楼宾馆总经理”之外,还有一排不显眼但极抓人眼球的小字“中央警卫团8341老兵”。

从18岁到23岁的5年,是王文山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在这期间,他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共中央警卫团,担任周恩来总理的住地警卫。

回忆起第一次见周总理时的情景,他记忆犹新。“那是一天晚上,周总理从车上下来,看到我是新来的,就问我叫什么、是哪里人。他太忙了,一天24小时只有睡觉的一会是闲着的。”

王文山穿着一身黑色套装,干净体面,一提起这段经历时眼睛里散发出光芒,挺直背认真回忆当时的细节。“周总理给我的印象非常和蔼,后面几次见到时也是一样。”讲完这些,他还补充道:“当时回来后这些都不让说,属于国家机密,一直到领导人去世。”

王文山家的宾馆在西柏坡景区内全国土地会议会址的旁边,站在院子里凭栏远眺,岗南水库掩映在青山之下,清风荡起的水波在夕阳下闪着金光。1970年,响应毛主席“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的号召,他从这里出发去北京,转眼已是半个世纪。

“接到通知要走的那天是早上,时间非常紧张。我穿着发的一身绿色军装,从家里沿着湖边一路跑到西柏坡码头,正好赶上船。”王文山讲道,“我坐着船到了岗南,在岗南招待所住了一晚,第二天晚上又去平山,再从平山坐火车到北京。”

那是王文山第一次坐火车,也是第一次去北京。“我坐在闷罐车里,没有窗户什么也看不到,只能听见火车在铁轨上咣当咣当一个劲儿跑。”

在那个勉强温饱的年代,部队生活让人向往。“部队食堂里一天三顿,大米都算是粗粮,中午还能吃到一顿肉。这在家里都是奢侈。”他说,“除了这个外,我们一个月还有6块钱的洗理费,用来买牙膏牙刷毛巾这些。”

部队里的5年似乎一晃而过。1975年,全民皆兵背景下,为了让更多人有参军入伍机会,毛主席提出部队“五年一换制”。作为中南海自己的警卫团,8341首当其冲。“当时我们年份够的老兵都响应号召报名,选中了回家,选不中的留下。”王文山回忆道,“我是不想走,但响应主席号召就要报名。”

离开的那天,王文山交了军衔、军服,领着档案一个人走出了中南海的大门。“我的政治背景好,表现也不错,领导信任我就让我一个人回家了。其他人都是由专人押送到所属县武装部报到。都是出于保密的考虑。”可能是出于职业习惯,他说话的时候总是将手背在身后,挺直脊背。

在部队的五年时间里,王文山最遗憾的事情是没能入党。1973年,他曾有过一次入党机会。“当时队伍里分队长和指导员都做我的入党介绍人,但同时又有另一个队友被另外两位领导推荐,我因为来自革命老区,就被做工作先退出了。”他说。

但没想到,1974年,因为政治变动,毛主席要求党内整顿,三年不发展党员。王文山也因此错过了在部队入党的机会,成为生命中一大憾事。退伍回到西柏坡后,王文山先在村里做了一段时间民兵连长,后来转去西柏坡纪念馆做绿化改造和保卫工作。

1976年,对中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和毛泽东主席相继去世。作为历史的参与者,王文山对这段记忆尤深。“当时听到周总理去世的消息时,我正在值班,感觉就像天塌了,天都没有了的一样,特别特别的悲痛。”他一字一顿地说。

暮色降临,晚霞跌入远山,四周吹起凉风。王文山指着对面的山介绍说:“左面的山凸起的山头是鼻梁,右边的山连在一起山峰是双脚,看起来就是一个躺着的毛泽东。”

西柏坡景区岗南水库夜幕  马姚姚摄

本稿件根据采访对象访谈内容整理


编辑:liuying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