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21.06
“耳上有个吊吊,腰上有个扫扫,鞋上有个翘翘……”
这是每个屯堡人从小都会唱的歌谣,讲的是屯堡女人在结婚当天的穿着和打扮。母亲们会在女儿结婚那天为她清理额前的“苦发”,祝愿女儿婚后再无苦恼纷扰。唱歌的人是第24代屯堡人胡维香,她守了屯堡杨家老宅二十多年。歌声中,新娘子的喜悦仿佛穿越了六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令人动容。
胡维香凝神望着四知堂的门联 王俞欢摄
杨家老宅坐落于贵州安顺的西秀区本寨,是屯堡人聚居村落中的大户。沿着蜿蜒的石板路拾级而上,古朴典雅的门簪、精美繁复的窗棂,无一不在无声地诉说着数百年前的家道兴旺。
杨家继承的屯堡文化起源于明朝初年。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边防、调北填南,派十余万军队屯军驻守西南。许多栖居于中原、江淮一带的两江人从此举家安土重迁、南下贵州。如今,留在安顺的居民们大都是明代屯军的裔嗣,他们在这里专心地经商、种地、做银器,从未迷失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
杨家老宅被称作“四知堂”,它融合了江南与华东四合院的特色,厢房依正房两侧而生,前面为倒座,中间为天井,举目四望,全封闭的结构形成了一个包围苍天的小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小小屯堡历经了风刀霜剑、日削月割,依然恪守着代代相承的文化和生活风俗,渐渐形成了如今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四知堂的门楣 谢铠璠摄
时过境迁,尽管杨家曾经的辉煌已随着历史的长河渐行渐远,但谈起留在那八方宅邸里不计其数的老物件,胡维香却依然如数家珍。
院落中一间不起眼屋子里,挂着几张五颜六色的脸谱,脸谱被涂上红色、白色和蓝色,头顶画着花花绿绿的头饰。这是安顺“地戏”独有的“木雕脸子”,是屯雕艺术的生动体现。地戏是屯堡人表达乡愁的一种戏曲。古代的时候,屯堡人在战时去打仗,和平时期脱下战袍做农民,回不到家乡的他们可能只能以这样的方式遥寄乡愁。
地戏的面具:“脸子” 谢铠璠摄
地戏演绎的多为正面题材。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封神演义》,从赵云、黄忠到雷震子,地戏的绝大多数角色都是忠义之士。作为屯堡人建立联系的重要艺术形式,几百年来,地戏都在本寨中一遍遍上演。不过,随着当下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能够把地戏当作一项事业来完成的年轻人在渐渐变少。胡维香说:“现在我们通常只在正月和七月跳地戏。跳得最好的人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年轻人都不太会了。”
为了有效以地戏为代表的安顺屯堡文化遗产,贵州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贵州省安顺屯堡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屯堡地戏出现在安顺市申报“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荐名单公示中。现在,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屯堡开始努力拯救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寨当地的银峰小学已经开设了地戏课。孩子们的唱念做打虽然稍显稚嫩,但来自明朝的一抹乡愁却因真诚而动人。
美丽古朴的“凤阳汉装”是杨家老宅里最让人眼前一亮的物件,时至今日,现代的屯堡女性依然对其情有独钟。这种装束,延续了明朝时期妇女的打扮习惯,其中腰间围的黑色丝头腰带最有讲究。这种叫作“丝头系腰”的腰带是屯堡人的定情信物,由“带”和“丝”两部分编成,成品经过两次煮染成黑色,丝线与带的两端相连结,这些编织和连结全由手工制作。
丝头系腰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图
“我们现在经常穿凤阳汉装,过年过节一定要穿。游客来我们这里参观,还要花几块钱穿上衣服拍照留念。”说罢,胡维香自豪地换上凤阳汉装。
胡维香身着凤阳汉装 谢铠璠摄
凤阳汉装与屯堡绣花鞋 王俞欢摄
安顺静谧的田园生活打动了世代为官的杨家先人,他们弃官从商,毅然告别了尔虞我诈的官场。世世代代,杨家一直坚持手工制银,二三十平的店铺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麻花银锈,银罗汉、银手镯、长命锁,均出自族人之手。
居住在四知堂侧院的杨胜益从小就跟着父母一起经营家中的银店。杨家制银很有讲究,先把一撮灯草浸在油中,再拿一个弯头的吹管将银烧软炼化,然后用专门的小锤子在模具上叮叮咚咚地敲敲打打,一件件精美的银器就这样诞生了。
银匠世家 谢铠璠摄
四十多年过去了,制银的手艺传给了杨胜益,无论经商还是为人,他时刻将杨氏百年家风谨记心中:“当尽其才则展现无遗,当敛其华则韬光养晦。我们家后院隔断处有一大一小两扇门,离家远行都要走小门,低调行事;回家时从大门进,到家了就无需拘泥,世俗都应当被抛在身后。”
四知堂的大小门,小门联曰:处世求和频颔首,
治学唯谨常弯腰 王俞欢摄
带着这样的信念和坚守,杨胜益制作的精美银器获得了广泛好评。他的银饰作品“蝴蝶手镯”多次获得了安顺政府嘉奖的“黔中名匠”和“贵州名匠”荣誉称号。“政府给了我们银匠很多经费支持,让我们能够放心大胆地艺术创作,银店生意也越来越有盼头。”杨胜益欣慰地说。
不同于本寨中金、王两族的武将出身,杨家的祖先是被称为“关西孔子”的杨震。时至今日,杨家的后人已经散布在世界各地,但每年清明他们都会回到安顺屯堡祭祖,在院子里的小私塾中重温那里曾经有过的喧嚣和辉煌。
在本寨的寨门上贴有一幅对联:“六百年风云暗蕴,八千里新月可追”。漫漫年岁里,四知堂和屯堡杨氏历经日月沧桑依然偏安一隅,不同寓居之地合流,保有清雅的江南特色。
可是如今,固守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屯堡文化,在科技进步、社会变迁和环境改变的大潮中,面临着地域独特性式微的境遇。这也是安顺市人民政府动员屯堡民众积极参与屯堡文化传承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原因所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面对文化时的“一体两面”,保护是为了传承,而传承是最好的保护。行走在消逝中,屯堡正在寻找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在创新和坚守中不断焕发新生机。
作者|王俞欢 谢铠璠
排版|张静
2023.08.14 13:45
11
2024.12
11
2024.12
11
2024.12
2025.01.03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