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2022.10

南京大屠杀记忆守护者:“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卢明江 张静怡


7月2日下午,太阳晒得皮肤微微刺痛,走在通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路上,人们的脚步却似乎都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

道路两旁铺满大大小小的级配石,踩上去的每一步都会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一声轻咽。空旷的广场上,破碎人体的青铜雕像赫然伫立,远处高耸着十字形的雕像,上面刻着“1937.12.13-1938.1”。随处可见的“300000”数字时刻提醒着82年前的那场灾难。

在这里,人们庄严肃穆地直面民族的苦痛,或哀叹、或落泪。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在人们心里沉淀下来的,不再只是义愤,而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悲悯与坚强面对未来的勇气。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印着受难者人数的石碑(图:张静怡)

超越民族仇恨

“我们现在的展览想做到的是真实、客观的还原史实,而不是挑动民族仇恨。”纪念馆的讲解科科长宁伟恒说。自2010年起,他已在这里工作9年,回望过去的时光,他不由地感慨道,时代在变,观念在变,纪念馆也在变。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由南京人民政府建立。场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故又称江东门纪念馆。

建立之初,纪念馆展出的内容多为日军暴行,许多照片直白地呈现了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残暴行径。宁伟恒提到此前展出的一张图片:一个刚被日军奸淫的女子环保双腿作出自我保护的姿势,身后的日军挥舞砍刀斩下她的头颅,鲜血从切断的脖颈中喷涌而出。

“当时很多的内容都是这样,看了之后毛骨悚然。”宁伟恒说。

那个时候,来到纪念馆观看展览的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生发出一种憎恨之情。据宁伟恒介绍,小孩子在参观时很多都会哭出来,展览里许多参与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照片都被游客身上自带的钥匙划得面目全非。“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宁伟恒说,“因为这是民族的惨剧,没人忍受得了。”

但从17年开始,这些血腥的照片在展览中被大幅度削减。其反映的不仅是对减少观看者生理、心理不适的考量,还有在价值观引导层面的长远规划。

如今,纪念馆展览突出的重点是“历史客观”,展出的内容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背景、日军暴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每一条展出的内容都有详细的史料支撑。同时,纪念馆一改此前不允许拍照的规定,允许游客拍照并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宁伟恒说,这样做不仅是因为想要加深民众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认识,更是因为“每一个内容都经得起推敲。”

今天走进纪念馆,不难发现,日军暴行的内容少了很多,对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前后历史、不同群体的刻画多了很多:由受难者相片连缀成的长廊、日军进攻南京的路线图、国际人士热心支援的照片等内容生动完整地沿着时间线描绘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全貌。纪念馆中央的万人坑四周修建起环抱的围墙,为的是不让小孩子看见坑中令人毛骨悚然的白色尸骨。

宁伟恒说:“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们忘记日军的残酷,而是关注历史事件本身,淡化民族之间的仇恨而强调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与正确认识。”他认为,仇恨日本不利于长久的发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铭记和正视历史。只有充分认识这段苦难的岁月,才能知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才能认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是如何艰难而伟大。

“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面向未来,而不是活在仇恨中。”宁伟恒说。

“您能原谅我的父亲吗”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老先生今年已经92岁了,大屠杀发生时,10岁的他随家人躲进了美国人在金陵女子大学设置的难民区,所幸躲过了一劫,只是腿上至今还留着日军用尖刀刺过留下的伤疤,但他的三位亲人在这场大屠杀中不幸遇难。他在幸存者群体中的编号是000037。

葛道荣在座谈会上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书写赠言(图:张静怡)

葛老先生的儿子葛凤瑾常常和父亲一起宣讲大屠杀的历史回忆。他告诉记者,自己2018年到日本广岛参加了历史认知与东亚和平论坛,在论坛上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家属,向在座的日本人讲述了自己父亲及家人在1937年的遭遇。

会议结束后,一位日本人走到他的面前,告诉他自己的父亲是一名侵华日军,曾经杀过三个中国人,由于太过惭愧和自责,父亲只向自己讲述过一次,之后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向人提起。“我是来替我的父亲祈求您的原谅。您能原谅我的父亲吗?”

面对日本老兵后代的道歉,葛凤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接受。“我们的任务是传承历史的记忆,要把历史的真相告诉全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而不是铭记仇恨。”他说。

如今,92岁的葛道荣老人身体康健、精神矍铄,四位子女承欢膝下。大学时攻读汉语修辞学的他,一直保持着写作的习惯,每每有空时便会在家中用笔书写当年的历史。他曾避难的金陵女子学校校园如今成为了南京大学的一部分,一批批青年栋梁在这里起航,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展板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说这句话的人李秀英,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之一,事件发生时,怀孕七个月的她与三个日本士兵殊死搏斗,身中三十七刀,经过美国专家的抢救才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板上印着李秀英的话(图片来自网络)

紫金花志愿服务站的志愿者蔡军在讲解中多次引用了李秀英老人的这句话。他告诉记者,“我们不仅要守卫这座城市,也是要守护这段历史。”从小在南京生长的他致力于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讲述给更多人,并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历史。

几年前蔡军去到扬州东关街时,看到一家饭馆门口立着一个醒目的招牌,上面写着:“谢绝日本人入内。”他为此感到唏嘘,并上前与饭店老板进行了探讨。几年后蔡军在此来到这家饭店时,发现门口的招牌依然摆放着,但上面的字改成了“拒绝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者入内。”

蔡军回忆,多年以前,身边的许多南京朋友痛恨日本,甚至拒绝吃日本食物。“要说不恨,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要记得那些手无寸铁的人们是因为无力反抗而死,要记得这是落后就要挨打,而不是一味的仇恨。”


编辑:liuying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