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4.10
8月19日下午,汶川县东西部协作来料加工基地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裁剪、缝纫和熨烫无痕内衣裤与民族服饰。机器的轰鸣声如同不息的战鼓,奏响着“川姑娘”们奋斗的旋律。融合羌藏特色、契合市场需求的来料产品从阿坝州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发向世界,铺就了一条“乡门口”就业的致富路。
汶川县来料加工基地负责人杨梅说:“来料加工门槛较低,工作时间和地点都很灵活,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很多乡镇女性入职。”她表示,总部车间里“九成以上都是女性员工”,七十多位“川姑娘”组建了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于机器部、手工部与质检部等重要部门各司其职,真正成为车间发展的“巾帼力量”。
汶川县来料加工基地负责人杨梅
“我之前在村里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现在一个月收入有三千余元,我们这里做得最努力的工人一个月可以赚一万多!”石女士说。她2019年起就在机器部任职,来料加工营生让她的绣花手艺持续精进,也带来了实打实的增收。“我在这里感觉实现了个人价值,非常幸福,感谢‘梅姐’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汶川县来料加工基地机器组石女士
石女士提到的“梅姐”,就是基地负责人杨梅。杨梅非常喜欢这个称呼,觉得“倍感亲切”。
她回忆称,质检部门有一位女员工胡林兰,一次腿部意外受伤。她拒绝了休假,坚持回到车间工作,“因为不想延误订单的交付,想让基地所有人发展得更好”。杨梅认为,汶川县来料加工基地的女员工们虽然掌握的职业技能不同、车间的具体分工有别,但总会相互帮助、彼此扶持,就像是一家人。
杨梅说,汶川县来料加工基地给大家带来的不仅是一门傍身的技术与一笔可观的收入,还有“原料走进来、产品走出去”运营模式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基地员工设计与研发了一系列融合藏羌元素的现代民族服饰,这也是汶川基地的一大优势。”杨梅走过产品展览架,对“川姑娘”们的灵感与创意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这套服装上的纹路是我们原创的‘格桑花’,是我们少数民族女性的象征,优雅而美丽;这套服装则是采用了创新的羊绒质地,让特色服饰在冬天更保暖、更实穿……”
杨梅说,汶川县来料加工基地的原创产品也得到了顾客的肯定与市场的青睐,总部车间的生产氛围因此欣欣向荣、热烈非凡。
5月份到10月份旺季期间,汶川来料加工总部接收的合作订单金额月均超过一百万元,总产值累计可达上千万元。“仅2023年,我们的代工费用就超过了伍佰万元,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
汶川来料加工基地手工部何女士
这个大家庭里,不仅有勤劳工作的“川姑娘”,还有她们的孩子。“汶川县来料加工基地让我有了家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就属于这里,平常也经常把女儿带来游玩和学习”,手工部的何女士说。她在这里负责贴身衣物的配货流程与发货业务,工作得心应手、非常熟练,是车间重要的“巾帼人才”。
“我家小妹妹今年3岁,刚是上幼儿园的年纪。每次带她来这里,都会有很多女员工帮忙照顾和看护,尽心尽力地陪伴她。”提起孩子,何女士的脸上洋溢着明媚而幸福的笑容。她提到,在基地任职以后,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家庭氛围更加融洽,精神面貌也更加积极。
汶川县来料加工基地让越来越多的“川姑娘”走出乡镇、走向社会,从“在家待业”到“朝九晚五”,实现了“工作家庭两不误”的平衡。基地车间的门前专门设有儿童小滑梯等游玩设施,放置了防滑海绵垫和防撞围栏等防护设备。
何女士说,这些贴心的安排让像她这样在基地工作的“川姑娘”能够随时带孩子来玩耍、游览、学习,实现了墙上的标语——“家长放心、孩子开心”。
汶川来料加工基地的儿童游玩区
汶川县来料加工基地资料显示,2018年以来,汶川县依托浙江丰富的原料资源和市场优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群众参与市场运作开展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来料加工基地37个,分车间扩展到马尔康市、理县等地,参与工人超过1500人,人均月度增收超过2200元,成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想致富,进基地”的观念也在汶川百姓间蔚然成风。
在汶川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川姑娘”们正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以来料加工基地为起点,用自身的勤劳与智慧走稳、走好这条“乡门口”铺就的致富路。
文字、排版|方子添
摄影|方子添
2023.08.14 13:45
23
2024.10
23
2024.10
23
2024.10
2024.06.14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