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4.10
8月23日,2023级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硕士项目团队即将离开马尔康市,前往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取得卓越成效的若尔盖县展开调研。从红军三过草地走过的日干乔湿地到波澜壮阔的九曲黄河第一湾,从沙地治理成为范例的西仓村到“高原江南”花湖湿地。此行川西带来的不仅是红色文化的传承,还有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重要一课。
上午,师生们来到马尔康市的最后一个调研点——日干乔湿地。日干乔湿地位于是尚存于青藏高原东部、世界上面积最大高寒湿地的一部分,它也被称之为陆地上的“死亡之海”。日干乔湿地是红军长征中第三次过草地的途径点,1936年7月,因南下红军遭受失败,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分为左、中、右三路纵队,两军共同北上。由红二四方面军汇编成的左路纵队通过了此处湿地,于8月上旬到达班佑、包座地区,取得了北上的重大胜利。
师生聆听红军过草地的历史
近90年前的日干乔湿地并不像今天这样是一片低矮的草地,当年的水位比现在高出1.2米左右。红军在第一次过草地时仅用了5-7天,但为了通过这片高寒湿地,红军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但此次过草地使得由红2、红6军团与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完成了迅速北上的任务,成功与中共中央会合。眺望辽阔的日干乔湿地,师生们“沉浸式”感受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苦卓绝、坚韧不拔的精神,也让师生们深刻理解了革命胜利的不易。
师生在日干乔湿地前合影
离开日干乔湿地,师生们来到了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的黄河第一湾,此处是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登上黄河第一湾的观景台,师生们一览黄河上游与白河交汇的景观。黄河自甘肃一侧来,白河自黄河第一湾湾顶汇入,蜿蜒如“S”型,黄河之水犹如仙女的飘带自天边缓缓飘来,在四川边上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故此地称九曲黄河第一湾。
九曲黄河第一湾俯视景像
从观景台上师生们沿着全长1200米的山脊栈道一步步往下走,黄河的波澜壮阔被尽收眼底。23级硕士生李明月感叹:“在这里亲眼见到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感到非常震撼,想到这滔滔黄水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我不禁觉得自豪与感动。”藏族人民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等,将上游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河曲、九曲等。
师生与九曲黄河第一湾合影
俗语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这“九曲”就是唐时对贵德以上黄河段的称呼,黄河首曲所在地玛曲县也是整个黄河流域唯一一个以“黄河”命名的县城(玛曲,藏语即黄河)。在离开黄河第一湾前,师生们到河边取下黄河第一湾的河水,以此来纪念此次收获颇丰的实践调研。
张莉教授接过黄河水
从九曲黄河第一湾一路向北,黄河慢慢淡出了视野。若尔盖县辖曼镇西仓村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但这里是若尔盖县重要的沙化治理点。师生们下车后置身于治理后的沙化土地,这里已经不见昔日大片的黄沙地,现在沙地上已经长满了高原红柳、燕麦等植被以及作物。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助理工程师涂胜给师生们介绍到,若尔盖县在1999年进行了沙化监测,2004年开始有国家级的治沙项目。西仓村有211.55公顷沙地,2017年开始采用“高山柳沙障+丛植高山柳苗木+条播混合草种+撒施有机肥+围栏封禁管护”的措施进行治理,总计投入860多万元,由100多人花费半年多时间将保护措施落实完成。
师生现场观摩沙地治理成效
涂胜现场给师生们展示了治沙的成效,他挖起地上的沙子,在距地表不到5厘米处他挖出了被水浸润的沙子。涂胜说,2014年全国沙化监测的数据显示若尔盖县有120万亩沙地,这个数据在2019年是108.88万亩,极重度和流动沙化地下降到仅有2100亩,且还在持续下降。治沙不仅取得了生态效益——土地沙化程度降低、野生黑颈鹤和梅花鹿数量持续增多,还带来了经济效益——牧民可以收割沙地上的麦草喂养牲畜。23级硕士生唐婧溦在听完西仓村治沙成果后惊叹:“沙地的治理远比想象中的复杂,其成果巩固也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与人员的投入,但治沙带来的效益值得这些投入。”西仓村的治沙技术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使得这项技术在全国推广开来。
涂胜给师生们介绍治沙工程
从西仓村治沙点到花湖湿地的路上,师生们偶遇了一群可爱的动物朋友——缓缓通过公路的牦牛群。步态迟缓、神色自若的牦牛映衬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而花湖湿地更显现出我国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与决心。若尔盖花湖周边数百亩水草地是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湿地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花湖被誉为“地球之肾”,有“中国最美湿地”之称。一下车师生们就受到了花湖湿地的“独特欢迎”——海拔超过3400米的花湖不仅没有让师生感到缺氧,反而让师生们觉得通体舒畅。
牦牛群与师生“擦肩而过”
师生来到花湖湿地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花湖曾出现生态侵占、湿地萎缩、草地沙化、畜牧超载等问题。花湖通过“坚决退、系统治、长效管”的生态恢复路径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治理;通过提升水位,扩大水域面积,探索出“水-草-沙-鼠”良性循环模式;通过转变高强度开发模式,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路径,将花湖打造成了“高原江南”。师生们漫步在花湖的栈道上,不时驻足观赏湖中的鸟儿。
花湖湿地中的凤头鸊鷉(pì tī)
据悉,今年春季,花湖区域鸟类调查工作已记录鸟类30种,共2376只,与往年同期相比,新增7个种类。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珍稀水鸟选择到若尔盖湿地繁衍生息。鸟类多了,观鸟的人也从四面八方而来,23级硕士生方子添采访了三位观鸟爱好者,她说:“爱好者们用镜头捕捉鸟儿的灵动瞬间,定格大自然最美的诗篇。我深深地领悟到,在这片美丽的湿地中,人与鸟儿、与自然可以如此和谐地共生。”
让世界看见若尔盖
生态保护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在沙地治理与湿地保护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师生们亲身感受了生态保护取得的卓越成效,对我国的生态保护理念、措施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调研的最后一天,师生们上午将对若尔盖这片绿色大地继续进行深入调研,下午师生们将抵达松潘,以体验长征精神与绚烂的藏族文化结束此次川西之行。
文字、排版|包海涛
图片|张智超 陈一凡 张莉
2023.08.14 13:45
23
2024.10
23
2024.10
23
2024.10
2024.06.14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