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4.10

古寨寻根 藏羌同行 | 新闻学院23级国际新闻硕士师生阿坝理县调研纪实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张夕

8月20日,清华大学2023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生一行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镇、薛城镇、理县甘堡乡展开参访调研。从桃坪羌寨到筹边楼,从甘堡藏塞到辫子坟,师生们深入探索这片土地上的古老建筑与文化遗产,感受藏羌民族的独特魅力与历史传承。

一早,师生们首先前往理县桃坪镇的桃坪羌寨参观调研。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建筑群。师生们穿梭在羌族迷官式的古建筑群中,探寻其神秘的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通道、碉楼合一的建筑,感受这一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秘的东方古堡”的无限魅力。

 国情调研支队于桃坪羌寨的碉楼前合影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首先经过了大禹的雕像。大禹生于西羌,长于西羌,这座雕像正是羌族人民为纪念自己的祖先并祈求保佑而修建的。随后师生们走进桃坪羌寨的新寨,这是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由湖南省援建的,建筑外观仿照传统老寨。而老寨子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百年来历经三次里氏7级以上大地震,至今大部分完好无损。

进入老寨子后,师生们观察到墙体上有很多方形的空洞,这便是“挖眼搭木”的建房方式。由于桃坪羌寨的建筑面积有限,过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会在建造房屋之初,在墙上预留几个方形孔洞,这样需要修建新房屋时只要将木梁搭到洞孔里面,修建剩余的两面墙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一间单体住户了。

 师生参观桃坪羌寨“挖眼搭木”的建房方式

此外,桃坪羌寨所处之地,古时为边关要塞,战乱频发,还要时刻防止附近部落入侵。因此羌族的建筑多半具有防御功能。例如斗窗不仅可在战争中作为隐蔽射击孔,内部视野清晰,外部难以窥见,还可以用作计时器,让古人通过观察阳光射入斗窗的位置来判断时间。讲解员还提到了老寨子的木锁和家家相连的结构,这些都体现了羌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被桃坪羌寨独特建筑风格深深震撼的同时,师生们对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创新潜能有着更为深入的思考。23级国新学生方子添表示,楼顶的“白石神”雕塑,九层高层层堆叠的碉堡,都让她体会到羌族人民勤劳热情的品质和万物有灵的精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品如《杀生》《阿坝一家人》《夏花》等,都选择在桃坪羌寨拍摄。这也让她感到惊喜,当地积极探索影视和民族文化的融合,能为当地文旅赋予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

下午,师生们抵达理县薛城镇调研参观,了解筹边楼的故事,参观红色文化展览馆,调研较场村发展情况。较场村属“镇中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浓厚的边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是藏、羌、彝、汉等多民族聚居村,全村201户600余人以种车厘子、红苹果、脆李为主,占村民收入的大头。

省委宣传部派驻理县薛城镇较场村第一书记张有为介绍道,当地村民们以种植水果为主,收入较为可观,年人均纯收入约19000元,脱贫户也达到了16000元。为方便村民生活、提升人民幸福感,较场村设置了公共书屋、统一快递点和公共放映厅。据张有为介绍,每周三放映厅会免费放电影供当地居民观看。8月21日正是周三,当晚19:00即将播放的是《守岛人》。

23级国新学生周心怡表示,张书记和我们分享了他这两天的日程,近期最重要的工作是统计较场村每个脱贫户的年收入。他和同事们要到实地一家家仔细询问,对于收入有起伏的人家,要了解原因重点关照。正是这样细致入微地做实事,较场村人民才能持续增收致富,幸福感提升。

 较场村第一书记张有为与师生在公共放映厅交谈

随后,师生们前往薛城筹边楼实地调研。筹边楼修建于唐代时期,距今已有1180 多年的历史。公元830年,唐期与吐蕃边境战事频发,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为加强战备、激励士气、筹精边事,在这里修建了“筹边楼”。

筹边楼,不仅留下了唐朝宰相李德裕的治边佳话,还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理县的光辉历史。1935年,红四方面军来到了薛城,在理县地区开展了大量的革命活动,筹边楼正门右手方,原来还有一间耳房,换上了“川康甘青苏维埃政府临时办公处”的牌子红四方面军曾决策于筹边楼上,从此处出发,翻雪山、过草地,把革命的火种播向了全国。

 师生在筹边楼前合影 

此行最后,师生们抵达理县甘堡藏寨调研,了解辫子坟、将军墓感人故事。甘堡藏寨是典型的嘉绒藏族聚居的大寨子。它倚山傍河而建,故得名甘堡,藏语意为“坡上的村落”。讲解员提到寨门是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村寨的重要标志,并讲述了寨子的神山文化和村庄的灾后重建情况。

随后,讲解员特别介绍了甘堡藏寨的屯兵文化。清乾隆年间,朝廷设置甘堡屯,规定一户为一丁,年满13岁以上的藏人都得充当门户一丁,闲时为农,战时听从朝廷调遣南征北战。其中重大的战斗有赴西藏与廓尔喀作战,到东南沿海与英军作战,不少屯兵英勇作战而受到清王朝的嘉奖。

 师生在甘堡藏寨的寨门口听讲解员讲解

为了纪念甘堡藏兵们抗击英军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的战友,“博巴森根”由此产生屯兵们将在沿海作战牺牲屯兵辫子带回家乡埋葬,设“辫子坟”供后人祭祀,并把作战的经历编成锅庄(藏族民间舞蹈),叫作《博巴森根》流传至今。

23级国新学生包海涛表示,从甘堡藏寨的底部往上望的时候,只看到一座座藏寨鳞次栉比,昔日的屯兵文化通过建筑和雕塑还依稀可见。但随着我们深入到甘堡藏寨内部,才发现这里将传统与现代紧密融合。甘堡藏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景色上的震撼,还有它无声诉说着的屯兵精神与绚丽的藏族文化。

 甘堡藏寨山坡上的当地藏族居民

随着夕阳的余晖洒在甘堡藏寨的山坡上,师生们结束了一天的调研行程。从桃坪羌寨的古老碉楼,到薛城镇的筹边楼,再到甘堡藏寨的屯兵文化,师生们不仅被羌族和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艺术所震撼,也产生了对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入思考。

 

 

 

 

 

文字、排版|张夕

图片|张智超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