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5.08

今生簪花,何以“旅”得漂亮?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杨思博



今生簪花,

    何以“旅”得漂亮?

文旅热潮下过度商业化之思




福建泉州蟳埔村的街头,辛勤的渔女们正坐在巷口处理出海渔获,头上簪着几朵白兰或茉莉,搭配简约金饰的发髻造型,既是日常装扮,也默默流露出当地女性对美的坚守与传承。“不要拍照!”一位渔女操着闽南方言,阻止一旁拍摄她劳作场景的游客——在蟳埔村,这样的场面并不鲜见。


近年来,“泉州簪花”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簪花围是蟳埔女在节庆或婚嫁等重要场合中梳发盘髻,环绕头部插上鲜花,再搭配金银簪饰的一种传统头饰造型。它讲究对称、花团锦簇,既有装饰美感,也承载着仪式意义与女性身份的表达。在社交平台上,“今生簪花,来世漂亮”成为流量热词,游客纷纷前来打卡拍照,簪花体验馆与民俗摄影服务随之兴起。作为簪花围习俗活态传承最完整、传播最广泛的村落之一,蟳埔村迅速成为文化旅游的新兴目的地,民俗体验、文创商铺竞相发展,一度被视为福建传统文化对外展示的“鲜花名片”。

不可否认,文旅开发所带来的收入增长与基础设施改善,为村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过去偏安一隅的渔村如今走进大众视野,当地文化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传播,村民生活条件也在逐步改善。蟳埔簪花热的兴起,为非遗的保护与再创造提供了新的路径,但与此同时,一些与簪花相关的文化表达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原本名为“簪花围”的头饰习俗,如今被统一称作“簪花造型”;原本与女性生命经验密切相关的服饰传统,也在传播中被概括为一句流行语“今生簪花,来世漂亮”。不少人们在拍照打卡、追求“出片”的过程中,忽视了这些传统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背景。正如当地非遗传承人所表达的担忧,有些人认为这种传播有助于文化走出去,也有声音担心其可能弱化传统语境中的意义。

此外,游客体验场景中常出现的“流水线式妆造”和统一化服装搭配,也让部分游客感到审美疲劳。在蟳埔村,一些人以为簪花造型应当搭配影视风格服饰与夸张头饰,但实际上,传统簪花围常与五彩大裾衫和阔脚裤搭配,讲究手工、结构和礼仪,蕴含深厚的文化意义。体验店中为拍照需求提供的假花、假辫子、速成服饰虽便捷高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呈现的完整性。这些变化是否意味着文化“失真”,不同人有不同判断,但其发展趋势确实值得持续关注与探讨。

同样应当被关注的,是村民生活的变化。文旅热潮带来了收入与就业机会,也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部分村民也反映,随着游客日渐增多,街头巷尾的劳动场景被频繁拍摄上传,原本自在的日常变得更为公开化,个别人感受到一定困扰。尤其在旅游旺季,部分区域夜间活动频繁,生活节奏与空间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扰。不过,也有村民选择将自家房屋出租,从中获得收益,他们认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也需要考虑社区居民的实际感受与参与意愿,毕竟他们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蟳埔村并非个案。近年来,伴随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需求升级,全国多地持续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探索。2022年的开封“王婆说媒”、2023年因《有风的地方》热播而走红的大理喜洲古镇、2024年的“淄博烧烤热”等现象级案例,无不体现出“流量即资源”的文旅逻辑。各地积极拓展文化体验、建设特色场景,本意在于提升地方活力,但如何在吸引关注的同时,确保文化的深度与在地性的延续,仍需各方多下功夫。

其实,在物质更为丰富、选择更加多元的今天,公众的出游需求不再是简单的“看一看”与“买一买”,不同人对旅行的期望与评价标准也越来越多样化。因地制宜地打造更精致、独特、富有诚意的文化体验,往往比模板化的“网红风”更具长效吸引力。

“今生簪花”,若只是为了“来世漂亮”的滤镜,那或许会失去与此刻文化的真正连接。当理解、尊重与共鸣成为主流,文化体验才会更有质感,文化价值才会真正实现可持续的传递。


图文 | 杨思博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