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2021.04
“我会觉得整个人换了一副面目,像是一束光照进心里,然后就会对生活中那些庞杂的事务有了耐受力。”一旦提起“剧场”,肖薇的眼睛一下就亮了起来。
肖薇喜欢身处剧场里的那种感觉。她说,剧场上方有“神明”,不仅仅因为西方戏剧的起源本就离不开宗教仪式,更因为那里“凝聚着一种生命的张力”。肖薇喜欢在舞台上遇见不同的观众,不同的人。她说,戏剧演员是幸福的,因为剧场提供了特殊的交互空间,场域中的观众,会因着演员的张弛呼吸、人物的起伏遭遇而产生流动与共鸣,鲜活的力量随着演出倾泻而出,引发观众情不自禁的情感波澜。
“这很过瘾。”肖薇说。
她对剧场和舞台有一种近乎痴迷的执着,希望在这里,能够带给更多人滋养心灵的力量。
八年
肖薇的愿望或许有点特殊。
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最大的愿望或许是能看到印着自己名字的作品被搬上舞台、最好世人皆知。
肖薇不是没有想过这样的路子。
本科和硕士先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博士阶段同时在北京舞蹈学院任教表导演课程,她的求学经历早已与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纠缠”在了一起。
博士后出站、离开北师大时,她面临着各种选择:导演或者编剧、影视或者戏剧,甚至演员……复合型跨学科的学习背景给予了她诸多可能性,成为一名老师只是选项之一。如果要当老师,于肖薇而言,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职或许是更“理所应当”的一条路。
但肖薇不一样。2013年,她机缘巧合地开启了一段遇见“新清华学堂”剧场的曼妙旅程。她很感慨这次“一见钟情”,让她“终身不悔”,一路走到现在。
不是没有犹豫过——肖薇中戏毕业的部分同学,一直坚持进行戏剧创作,对这少部分人来说,剧场有着无穷无尽的吸引力;还有一些同学做了电影导演,肖薇原本学的就是电影,也曾有充满诱惑的工作找她,问她愿不愿意加盟。
但肖薇最终还是留下了。
“一开始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后来我发现自己确实比较适合校园,对于教书育人,我做起来得心应手一些,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这份工作有着天然的尊重与敬畏。”肖薇说。
2013年8月,肖薇从博士后出站任教于艺术教育中心,2018年12月,她评上了副教授。一般来说,从“青椒”晋升到副教授,必须达到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严格指标。五年之内完成这个跨越,背后是她超乎一般人的努力。
“任教清华的起初五年,我的眼镜度数从200度直升到500度,这段时间比我上硕士、博士、博士后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努力。”肖薇说。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
她笑谈自己像是被清华的“一辆坦克碾过去”。教书、备课、创作、排练、写学术专著、看英文资料、参加工作坊,尽量在密集的工作中坚持锻炼、保持体能……日复一日,更重要的是,如履薄冰。
“清华学生的优秀是对从教者最大的挑战,我会觉得如果自己讲不到一个程度,就是在浪费这些孩子的生命和时间,必须不负青春、更不负使命。”肖薇戏称自己是“首先卷起来的老师”,相较而言,有综合大学教育背景的其他老师综合素质都很高,而且大家都在跑,哪怕自己稍微站一下或想缓走几步,这时候就已经落后很远了。
“真的很累,除了工作,感觉没有自己的时间。” 肖薇说,“但有时候又会觉得,我可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医生治愈人的躯体,而我要去构造人的灵魂,在生命蓬勃生发的关键时刻去给予他引导的力量。”
2018年,在肖薇四十岁生日的时候,她的学生杜俊弘悄悄发动了近一百位她教过的学生,请每个人手写一份生日祝福,还精心收集、整理了一些照片,与这些手写祝福做成了一本小册子,在生日当天送给了她。
收到礼物后,她一直在流眼泪,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她把这一刻称为让渺小生命铭记于心的“高光时刻”。就算是采访中和我们讲述时,仍旧红了眼眶。
“我日复一日地教书,学生们按部就班地上课,生活稀松平常。但是,就在那个普通的一天,居然有人记得是我的生日,居然有学生给我手写祝福,居然还有一本精致的小册子,里面居然是学生收集的关于我的影像。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渺小的生命忽而变得不寻常,作为教师的价值,是因为学生的记得,教师才值得。”她说,这份珍贵的礼物来自心灵,更收获于心灵。
剧场
肖薇和清华的缘分是从2012年开始的。那时,新清华学堂的剧场刚刚建成。
机缘巧合下,肖薇接到了一个来清华担任评委的机会。时任清华艺教中心主任的郑小筠老师借午休之时,带着评委们从蒙民伟楼来到新清华学堂,参观刚建成不久的剧场。
“新清华学堂一下子击中我,那一刻我非常震惊,居然是这么好的剧场!”回想起初见清华剧场时,肖薇仍不禁感慨。她说,专业艺术院校的大多数人往往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了解不多,直到那次来清华后她才得知,这里有非常好的条件去做艺术教育,包括种类繁多的学生艺术团队伍、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资源等。
新清剧场的样子,肖薇一直没法忘记。当她博士后出站寻找教职的时候,“突发奇想”地给艺教中心发了一封简历,这封简历经历辗转才到了当时的中心主任赵洪老师手中,赵老师回复了邮件,让肖薇来清华见面,见面之后,决定让她观摩话剧队学生为期一周的寒训。
那时,清华原创戏剧《马兰花开》刚刚开始排演。一周以后,她将自己边观察、边记录的文字资料进行整理,撰写完成了一份约8000字的报告交给了赵洪,其中总结了自己的观察所得、对于排练的各项建议以及对今后在教学方面的想法。细腻的文字,以及对艺术教育的真挚见解打动了赵老师,再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面试、试讲,层层考核,她最终入职清华艺教中心。肖薇说,她特别感谢赵洪老师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是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恩师。
“在清华教艺术课程是一个慢慢摸索的过程。”肖薇坦言。八年来,她始终笃信剧场,或者说戏剧艺术,能带给园子里每个人的巨大力量。
相比于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而这恰恰需要肖薇调整原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仅如此,她对清华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还没来的时候,国人皆知的理工科大学“标签”或许是肖薇对这所学校的模糊概念;而当真正了解到清华校内的艺术氛围后,肖薇发现,学生的活跃出乎她的意料。
“每年的校庆、草地音乐节、各种剧场演出,还有高水平艺术团、寒暑期训练、岁末专场,都是我一开始不知道的。”肖薇说,“在教学中,我发现了宝藏般的清华学子们的诸多才华,比如有的工科学生历史小说写得特别好,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艺术的形式更深入的表达自己,话剧队后来成立的编剧组,就是启发学生去做更多文本创作的尝试。”
良好的师生沟通氛围给了肖薇很大的信心。她感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清华,未来或许可以孕育出一些跨学科的,更独特、高端、创新的艺术课程形态。
而这也是她常被很多人问起的问题:面向这些非艺术专业的普通大学生,开设戏剧以及更广义以上艺术课程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心灵
“我的愿望是把艺术的享有交还给每个人。”这是肖薇的答案。
在她看来,艺术首先是承载人类生命体验与表达的一种形式,是情感的符号,而“五感”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吸纳外物的通道。
在她眼中,摄影、绘画、音乐、文学……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像一颗颗珍珠,而这些形式共享着同一个内核,那就是以自己原始体验和存在的表达,去回馈生命本身。这种表达,既可以是饱满洋溢的情感,也可以是深邃浩瀚的思想。古希腊时期的教育首要强调美育与体育,如今看来,学习艺术能够让人的内在世界饱满而鲜活,训练体格则可以让人们意志品质更加顽强,忍耐生命中的各种磨难与挑战。
“原始时期的人们就会在岩壁上画马的形态,描绘狩猎的场面,即表现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也表现我们对美的欣赏,这种欣赏美的能力是我们人天然的一种能力,也是自古到今传承至今的品质。”肖薇说,“很多时候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局限在了它‘专业性’的部分,其实艺术绝不独属于所谓“特定的人群,它属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但颇为可惜的是,从孩子到成人,我们对美的感知力往往处于现代社会加速和教育体系僵化的桎梏当中,“离本性越来越远”。
肖薇原本开的一门课“表演认知与体验”,在2014年改成了“创造性戏剧艺术的体验与表达”。这门课一直深受学生喜爱,每年开课都有人慕名而来,从研究生到教职工都有。
相比于讲授专业的戏剧创作知识,她更看重这门课对于每个参与者的意义。
在这门课上,她给自己定了三个标准:第一,尊重学生的创作与表达;第二,因材施教,不以固化标准要求学生;第三,每次上课之后都做课程记录和总结。“在课程中我鼓励学生真实的面对自己,无论是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还是情感中的各种困顿,希望能通过戏剧课让学生从更多维度去看到各种可能性,就好像一个万花筒,不同侧面看到不同角落,洞察到更完整的自我。”
肖薇在海坨山山顶
海绵
肖薇同我们说,她的生活是“零”。当然了,这指的是个人意义上的生活。那么其余的百分之百呢?可能很难想象,但事实就是,肖薇日常工作的忙碌程度,或许不亚于一个十分刻苦、努力的清华学生。
生活和工作的界限,于她来说是十分模糊的,大概也因为她住在清华校园里。
肖薇尝试跟我们描绘了自己来清华头五年的基本节奏:上午八点左右起床。按照惯例梳理当日的安排,通常选项是去教室上课、去办公室备课、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观摩备课视频、还有至少半小时英文,她没有午休的习惯,除了吃饭外,几乎一直连轴转到晚上九点左右。夜幕降临,她会选择夜跑,一周通常三到四天晚上、十一点开始,五公里起价。以前在四号楼住的时候,西操是她每天晚上必去的地方。
2016年,肖薇开始学习空手道,从那时起,打拳也成了生活中的“规定动作”。偶尔也会练习瑜伽,洗漱完毕后,没有早睡习惯的她才开始看书、写东西。尽量在两点之前,入睡,保证六小时的睡眠。当然,也尽量去看些戏剧或电影,她说,艺术工作者需要经常补充自己的专业养料。
现在,有了部分要承担的行政工作,更要多在办公室里处理杂事、审批文件等,也是她工作的一部分。
曾有研究“养生之道”的朋友劝肖薇不要“逆天而行”,要她恢复正常的作息,否则对身体伤害特别大,容易衰老。
“他说你一定要十点就要睡觉,可以四点起床,我也想要好好调整,但是目前还没做到,这太难了。”肖薇说这话时睁大了双眼,有点无奈地摇摇头,双手撑在脸颊,眼窝略深,黑眼圈有点儿浓。
她穿了一身黑色的皮衣,蹬着皮靴,酷酷的,眼神却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笑意,是很温柔的那种。
肖薇在耶鲁大学和纽约大学
工作、运动、艺术……而这只是肖薇生活的一面,或几面。她不停歇地在大众熟知的一面外,开拓新的艺术领土,成就更多面的艺术人生。前不久她在中心开设的启骧老师的书法讲座中开始学习书法,对笔、墨、纸的关系,象形文字与书法艺术产生蓬勃兴趣。“看到一个文字,会想象这个文字象形应有的意境,通过运笔去揣摩字的情感、气韵,很让人着迷。
“人生犹短,况味可寻。我是一个喜好自由、从更多新的维度去拓展自己的人。但之前尝试的事情也不都是自己擅长的,我们最后都得找到符合自己心性的事物去坚持。”
就像一块不断吸水的海绵。
肖薇在发展转化研究院办公室外
2019年,肖薇赴美国纽约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中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研究戏剧疗愈(drama therapy),并跟随“发展转化疗法”的创始人David Johnson教授学习,与最前沿的美国学者交流。
那个时候的她几乎是“疯狂”的。上午去中小学实习,下午回研究院开研讨会,周末到纽约大学上课,参加工作坊,回到家还在写东西,光是日记就有13万字,加上会议、课程、实践、访学报告等各种记录,一共30万字左右。
生活太忙了。但肖薇还是在日常工作之外,给自己留了一个长期的目标。
“我想把在美国的收获、学习写成一本书,这是我觉得能够用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去结晶的过程。”肖薇说,“发展转化法的核心和中国传统禅宗的思想有很多共通之处,‘生命的无常’、‘内在的稳定与外在的转化’等。”她经常给学生讲戏剧艺术给予人的“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希望同学们通过亲身扮演角色的方式,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对生活和生命的体认。同样,对自己来说,她一直认为戏剧理论研究不能“从文本到文本”,而必须从生活实践、艺术创作的经验里去吸收养料,不断结晶。
早在2014年,肖薇就开始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尝试把这些理论支撑与戏剧疗愈、戏成长、戏剧教育的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融合观点与方法的体系,从而达到“寓教于戏”的效果。
“这不是一时可以做到的。”肖薇说,这是她许给自己未来十年的一份“礼物”。
肖薇指导的话剧队学生在演出之后的合影
珍珠
肖薇一直都关注着自己的学生们,她很珍惜这些一起度过的时光。
而这些时光的很大一部分,她是和话剧队在一起的。肖薇说,自己喜欢“人与人的遇见”,在她看来,这恰恰是戏剧胜于电影、舞台胜于荧幕的地方。
一部小剧场作品至少要连续排四十天,每天6-8小时,粗算要240-320个小时。剧组的所有人都要在排练场里,一次又一次地“遇见”彼此的内心,暴露生活的真相和人性的多棱,一群人朝着一个目标,不断磨合,共同创作。
肖薇说,这是一个“浸入”的过程,延展集体的创造力——真正登台的一刻,演员不仅是在饰演戏中人,更是把自己一段时间的生活,彼此之间的情感,投入了进去:点滴记忆、心有默契……肖薇喜欢把这个过程看作是,大家在一起“捡拾生活中散落的珍珠”。
而她做的,就是帮助大家,把这些可爱的珠子串联起来。她喜欢的生活本身,是一种粗粝而真实的质感。
除了话剧队排戏之外,她已经多次在课堂上尝试过,引导学生们从生活中摘取片段,进行艺术抽象,由“一群人”来见证“一部戏”的诞生。清华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五道口、自行车、实验室,都曾作为重要的形象与载体出现在作品中。
最近,她带着《自我启示剧场》课程中的二十名同学做“我的2020”的创作。先是自我讲述,由每个人来分享自己的2020,可以是最难忘的人、记忆犹新的瞬间、刻骨铭心的情感……随后,她让每位同学再去采访四个人,以此构成一百个人的2020故事。
肖薇说,人总倾向于遗忘,然而,“铭记”是我们“重新关照自己生命”的一种方式。分享是很多彩的,有人说这一年像时光机,有人说像过山车、有人说这一年是重构,过去由很多东西去造就。记录,是为了回味,汲取面对未来生命的更多力量。
肖薇带我们来到了蒙楼的剧场,这也是清华话剧队经常演出的舞台。宽阔的、圆弧形空间的舞台,底下是一排排红色的沙发椅。顶上打下了暖黄色的灯,不是很亮,但让人一踏进这里,仿佛连眉眼都柔和了几分。
我们出来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楼外来往的车辆和学生多了起来,有许多疲倦的面孔。肖薇却全然没有一天工作结束后的劳累,她很激动。我们让她坐在剧场中央,向左上方抬头,拍张特写。
她忽然转过来,对着镜头说:“我要不要把头发放下来?感觉大家都没有看到过肖薇放下头发的样子呢!”
她是真的很喜欢这里,就像是来到了面对生活那无穷力量的源头。
说起力量,肖薇觉得,以前的她热爱创作,希望通过作品带给人力量。而现在的她,依旧热爱创作,但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她想要直接带着自己与观众相遇,与人相遇。
“作为老师,最好的作品便是学生。”她说,“我对于每一个人微小的个体责任,大过了我对于一个作品的期待。”最令她期待的是能够与学生一起创作。今年春天,由她导演的话剧队专场演出《艺术》就即将在这里上演。
肖薇一直在奔跑。
我们问她下一个十年有什么计划,她想了一会儿,冲我们点了点头说,《艺术》这部剧算是其中之一吧。“一本书,一部剧,一群人”,就够了。
除特别说明外,其余图片由肖薇本人提供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