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5.08
福州三坊七巷的清晨,总被一声声木槌敲醒。声音出自衣锦坊打头的老字号——始创于1876年的同利肉燕老铺。百年间,这声音从街头传到巷尾,从福州传到世界各地,成为海内外福州人共同的乡愁节拍。
同利肉燕老铺店内生意火爆
木槌起处,根脉百年
“肉燕不是点心,是福州人的‘根’。”71岁的同利肉燕第四代传承人陈君凡说。肉燕因“皮是肉做、馅也是肉”,且形状为圆头散尾的飞燕而得名。“同利”二字源自“同德利后”的家风祖训,寓意“共同遵守商业道德,利人、利己、利在大家”。1876年,同利肉燕在三坊七巷设店,历经百年,传承六代。一粒肉燕的鲜香,被一代代传承人的掌心反复揉捏、擀压、折叠,最终烙进福州人的味觉年轮——那是离乡游子一咬就破的乡愁,也是归来游子一口定神的乡思。
陈君凡第一次靠肉燕谋生,是在1966年的乌龙江渡口。那一年,学校停课,父亲陈存谈把他带到闽侯莲花山,做起“老鼠工”——在防空壕沟里偷偷捶肉,挣一口饭钱。从此开起了长达六十年的打燕生涯。12岁的他踩着抽屉踮上砧板,小手血泡叠着血泡,却不敢停歇,因为父亲说过:“一停,肉就柴了,皮就裂了”。可父亲还要骑车返城,“看着父亲骑上自行车,我知道我要一个人留下来,那时候觉得好孤单,眼泪就不禁流下来。”陈君凡回忆道。
第一次离家,第一次抡槌,第一次懂得“手艺是男人活下去的底气”。槌声闷在壕沟间,却敲开了坊巷的烟火气:谁家娶媳、谁家添丁、谁家祭祖,都要托陈存谈父子留几斤燕皮,包一碗肉燕。那碗热气腾腾的圆头散尾飞燕,是福州人向海而生的护身符,也是陈家父子世代传承守护的非遗美食。
肉燕、燕丝、鱼丸“三合一”
祖训如炬,守味传薪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回老铺,1982年,陈存谈摘下“台江肉燕厂厂长”的胸牌,把“同利肉燕”四个字重新钉回南后街。陈君凡接过木槌,也接过三条祖训:公平买卖、童叟无欺,绝不掺假;秤要足、两要够,短斤少两折寿;节日与平日同价,年关不涨价。
祖训之下,是严苛到近乎固执的工艺:猪后腿纯瘦肉剔除筋膜,木槌反复捶打成泥,地瓜粉均匀撒拌,拍、压、擀、碾、折、拂、扫、切十几道手工工序,薄至0.2毫米,色如玉,半透明。机器压的皮加的是面粉,吃起来没有劲道;陈家燕皮只用地瓜粉,入口有韧劲,嚼得出肉香——那是福州人认定的“乡味”,也是陈君凡认定的“良心”。
现包现煮的成品肉燕售卖方式,也是同利肉燕的首创。1985年,泉州举办首届农副产品博览会,陈君凡带着一箱箱干燕皮前去参展。首日竟无人问津——当地顾客不识燕皮,更不知如何下锅。陈君凡当即上街买回一口大锅,现场包馅、下肉燕、蒸煮,热气蒸腾中分碗请路人免费品尝。香味一起,摊位前立刻排起长队,当天便售罄。回到福州后,陈君凡把“先包后卖”的做法搬回老铺:以前只卖干燕皮的柜台,第一次摆上了包好的成品肉燕。这一改,不仅让顾客买回家就能下锅,也由此开创了“燕皮店卖成品肉燕”的先例,同行纷纷效仿,福州街头从此多了一道现包现卖的风景。
现包现煮现卖的同利肉燕
可发扬传统美食绝非易事。看到三五年的店敢称百年,十几二十年的商品敢叫非遗,机器压皮、添加剂泛滥、价格虚高等等乱象,陈君凡忧心忡忡。“正规军打不过游击队。”他担心福州人记忆里的肉燕,会被一张张廉价的“面皮”悄悄替换。
与此同时,如何将肉燕手艺传承下去,也难住了陈君凡。按照祖训,同利肉燕的手艺只沿血脉传承。陈君凡的独生女陈燕君,大学学习音乐,是福建省第一支女子打击乐团“凤之旅”的鼓手。用陈燕君的话说,自己手里应该拿的本是鼓锤,而非肉槌。看着年轻女孩儿们都打扮得光鲜亮丽,陈君凡也不忍心让女儿每天灰头土脸,头发、身上都沾满地瓜粉地苦练槌肉。可百年传承不能断,陈君凡只能多管齐下,“民以食为天”“同德利后”“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些祖训家风,他翻来覆去给女儿念叨不知多少遍。
直到2007年,陈燕君在父亲生日当天发来短信:“老爸,今天是你的生日,我送给你一个最好的生日礼物,我愿意接掌这个祖传技艺。”那一刻,陈君凡知道,百年槌声不会断——只是换了年轻的节奏。“我传承的一技之长,是日子苦时能混得一口饭吃;我传给我女儿的是社会责任,是要为乡亲们打造一个味觉名片。”陈君凡说。
陈燕君第一次抡槌,木槌比想象中沉,节奏比乐谱难找,手上起泡的速度比排练时更快。但她记住了父亲的叮嘱:“德要配位。”她把祖训写进企业标准,建成2000平方米中央厨房,仍保留手工捶打作为标准化工厂的核心;她研发常温保存9个月的“速食燕丝”,让新疆、西藏的订单每天飞来。2021年7月,同利肉燕登上肯德基福州、厦门早餐菜单——西方快餐的托盘里,第一次出现福州人婚丧嫁娶必备的太平燕。
“太平盛宴”模型
燕行四海,乡愁一丸
福州有俗语:“鞭炮响,上太平,吃肉燕,保平安”,肉燕是逢年过节、迎来送往的头等大菜。肉燕里加上鸭蛋,名为“太平燕”,因为鸭蛋在福州话里,谐音“压浪”“压乱”。一碗滚热的太平燕下肚,寓意一路平安、一切顺遂。
福州是著名的侨乡,八闽人闯世界,以舟为马,肉燕随行。早在19世纪末,闽商便搭乘木船下南洋,把肉燕带向世界。如今,在纽约、东京、吉隆坡,凡有福州会馆处,必有太平燕。陈燕君接过木槌,随父亲随中国闽菜代表团出访,现场演示“肉包肉”绝技。美国福建同乡会主席哽咽道:“一口下去,就知道福州到了。”今年夏天,陈君凡赴美调研,“在美国法拉盛中国城,满街都是同利肉燕的广告。”每家卖鱼丸肉燕的店几乎都挂着同利招牌。“他们请我吃冰箱里的燕皮,说‘这才是福州味’。”陈君凡感慨道,小小的一粒肉燕,串联着四海八方的八闽乡愁。
从陈官燃的木槌到陈燕君的网店,一粒肉燕的旅程,是一部福州人的出走与归来史。早年乡亲乘木船漂洋过海,行囊里必带几斤燕皮;如今飞机掠过太平洋,真空包装的燕皮依旧跟着福州人落地生根。无论走多远,福州人总会在逢年过节煮一碗太平燕,鸭蛋压风浪,肉燕报平安。那一口鲜、那一层薄、那一缕韧,是陈家用150年捶出的味觉暗号——只要味蕾还记得,乡愁就不会迷路。
文|叶纹笑宇 朱静怡
图|王韵众
2023.08.14 13:45
09
2025.06
09
2025.06
09
2025.06
2025.06.19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