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25.10

《南京照相馆》影评 | 历史的底片,当代的显影

来源:清新时报 作者:颜子西(作者)奚之淼(责编)

今年夏天,电影《南京照相馆》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该片通过讲述南京沦陷时期“吉祥照相馆”内一群普通人冒死守护记录日军暴行底片的故事,将中华民族最深重的记忆再次呈现在荧幕上。暗房红光下,一张张底片渐渐显影,那微弱却执著的光芒,穿越八十年时空,依然警示我们:那段浸透民族血泪的历史,不容遗忘。


                                       南京照相馆宣传海报(图源:电影《南京照相馆》微博)

如果说底片显影的是血与泪的真相,那么这种显影不仅发生在胶片上,也存在于民族记忆与精神火种之中——它藏在苏柳昌传递的邮包里、金承宗暗房的墙缝中,留在罗瑾整理的相册、历史学者的字里行间,刻在3500万伤亡同胞的生命里,更需要我们在当下续写、在未来延续。

《南京照相馆》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将镜头聚焦于乱世中的普通人——邮差苏柳昌、女演员林毓秀、警察宋存义与照相馆老板金承宗一家。他们本可在战火中寻求自保,却因一叠记录着日军暴行的底片,命运开始交织相连。日本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为冲洗记录“战功”的照片,误将邮差苏柳昌当作照相馆人员,为其提供了暂时的“保命符”。在照相馆暗房的红光下,显影液中逐渐浮现出的日军砍杀中国军民、侮辱妇女、残害孩童的影像,令他们从最初的恐惧逐渐转变为坚定的觉醒,从此毅然走上守护罪证的危险道路。他们将底片藏匿于墙缝中、邮包里,甚至将胶片缝进戏袍和水袖里,千方百计地守护这些沾满鲜血的真相。


                                                        《南京照相馆》海报(图源:人民日报微博)

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亦有其存在意义与人物弧光。翻译官王广海虽为日军工作,西装口袋里还插着日军发的钢笔,但这支笔也被他偷偷用来在照片背面标注遇难者姓名。这种在妥协与抗争间的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日军摄影师伊藤口中所谓的“朋友”承诺和“仁义礼智信”的伪装,在其提供的“通行证”导致无辜母女在关卡惨遭奸杀时彻底粉碎,揭示了侵略者极致的虚伪与残暴。

这些情节,正是以历史上罗瑾、吴旋等爱国志士冒死保存并移交南京大屠杀证据的真实事件为原型。1946年,这本由罗瑾制作、吴旋提供的包含16张日军暴行照片的相册,成为审判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让罪恶在铁证面前无所遁形。这些小人物的挣扎与坚守,折射着战争阴霾下人性的微光;抗战胜利的背后,正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用生命与勇气筑起的民族防线。

                                                      保存有日军暴行的相册(图源:央视新闻)

在十四年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仅在南京大屠杀中,便有30多万平民和战俘惨遭屠戮。这些数字残酷而冰冷,但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有名有姓、有梦想有牵挂的生命。因数字容易模糊个体的面孔,文艺作品才承担起了让历史“显影”的使命。我们会为苏柳昌传递底片时的紧张捏紧手心,会为王广海标注姓名时的挣扎心生共情,会为金承宗一家守护真相的勇气热泪盈眶——《南京照相馆》正是通过普通人的恐惧与勇气,让“30万”变成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一段段可感的故事,让沉默的受害者重新被看见,也让年轻一代得以穿越时空,与他们产生共鸣。


                                              关于南京大屠杀我们必须知道的数字(图源:央视网)

这种“显影”,不是对历史的机械重复,而是一次主动的唤醒,一段庄严的誓言: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真相、警醒未来。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否认,就可能让悲剧重演。对3500万同胞的告慰,对无数守护者的致敬,最终都汇聚为对和平最坚定的捍卫。

在当下,一些势力仍试图歪曲、美化侵略历史,甚至否认南京大屠杀等铁证如山的史实;有人对历史细节恶意解构,用“娱乐化”的方式消解历史的严肃性。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更需要以《南京照相馆》这样的文艺作品为载体,以翔实的史料为支撑,让历史真相在大众心中深深扎根——我们要走进纪念馆,凝望那些带着弹痕的文物;要阅读历史书籍,了解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细节;要传播真实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姓名和数字背后的深重历史。

每一部追溯历史的作品、每一次还原真相的讲述,都是民族记忆的显影液。在那红光之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苦难,更是一个民族从血泪中站起、在伤痕中坚韧前行的精神底片——它将由我们继续冲洗、传递与珍藏,照亮更远的未来。


编辑:m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