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25.10
每天晚上七点半,六教零层,在走廊的尽头,6A014教室的灯准时亮起来。
门开开关关,给教室不时带来凉风,走廊的灯光伴着窗外夜色静静流淌。值班志愿者们陆续抵达,走向自己熟悉的座位。摊开书本,打开电脑,他们静静等待着。不一会儿,背着书包和疑问的同学们也三三两两地走进来,他们抬头看看黑板,目光搜寻片刻,便径直走向某张桌子。安静的教室里渐渐响起阵阵低语,和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
我们或许路过了无数次,却从来不了解这方空间的意义——它不生产知识,却致力于疏通知识的脉络,为那些在学海中触礁的清华学子们,提供一处可靠的避风港。它只关注问题本身,不是提供抽象的方法论,而是试图解决学业中每一个具体的困惑,为每一位求助者找到答案。
图片描述说明:每天晚上,答疑坊的黑板上都写着当天值班志愿者的名单
这里是答疑坊,清华校内一个庞大的学业互助系统,由答疑坊志愿者和前来求助的同学共同组成。除了六教A014作为线下活动地点,还有微信群、小程序让每一位同学的疑问能够随时得到解答。之所以用“庞大”形容,是因为这里汇集了无数来自各专业、各年级的志愿者,面向全校同学开放,校园里里擦肩而过的学长学姐,或许就是这里的一员。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答疑坊通过线上与线下答疑的方式,总共接待了答疑同学11778人次,服务时长达8556.5小时。
答疑坊成立于2010年,隶属于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以“解答同学疑惑、助力同学发展”为宗旨,致力于帮助同学们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创立到今天,它的目的始终如一:解决问题,只解决问题,解决好问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答疑坊
探微书院的余跃就读于化学生物学专业,身边的一些同学高中时就有生物和化学竞赛基础,这让他感受到了压力,“我觉得这是我在有机化学课上很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
大一期间,学院的课程体系主要围绕数理基础课构建,缺乏相关知识基础的余跃,尽管努力做了预习,在有机化学的课堂上,他仍总是不知所云,面对作业只有一头雾水。大一下学期的有机化学A(1)课程,这门4学分的专业课他只拿到学分绩2.0的C-等级。
不愿重蹈覆辙的他,花了一整个暑假复习,写了150页笔记。然而在开学前的摸底测试中,满分100分的考试他还是只拿了41分;原本以为自己已经补齐了基础,却发现自己还是听不懂课。学业上的压力也不仅来自高难度的课程本身,每一门课的成绩都会反映在总绩点中,这意味着能够容错和试错的空间是有限的。
又一次在有机化学课上听得云里雾里,被化学机理搅得头昏脑胀,余跃想起了曾经在推送里看到过的答疑坊。他想,也许,在那里可以得到帮助。会不会被嫌弃基础差?会不会也被冷冷地告诉“回去看课本”?要是还是听不懂怎么办……曾经向别人求助失败的经历不由地让他有所担忧。
一番思想斗争后,终于,余跃还是带着满是疑问的笔记鼓足勇气走进了6A014。这次,他遇到了机械系研究生志愿者欧阳楚可学长。
面对他一连串的疑问,欧阳楚可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理解反应机理的核心原理——电子效应和稳定性规律。“规律虽然复杂,关键是理解推动力!”欧阳楚可在白板上画着示意图,“重排是为了形成更稳定的结构,要抓住这个核心。”
从那天起,余跃每周固定来找欧阳楚可两次。平时完全听不懂的课,欧阳楚可会对着PPT重新讲解;课后不会做的题,欧阳楚可一道一道带着他分析。更重要的是,欧阳楚可教他如何“拆解”知识,将散落的知识碎片织成网络。
为了努力挽救自己的绩点,余跃又积极尝试考试之外的加分途径——在课堂上作报告、介绍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可是,他打开老师发的文献,又一次愣住了——满屏的英文专业术语和复杂长句让他望而生畏。那些平时熟悉的单词,在有机化学的专业论述中变得陌生而艰深。
他再次找到欧阳楚可,这次带来的不是具体的习题,而是对全新学习领域的迷茫。整个国庆七天假期,当好朋友们纷纷外出休闲时,余跃把自己关在自习室里与文献较劲。楚可学长也牺牲了休息时间,三次为他答疑解惑。
从最初的畏难退缩,到逐渐能够独立梳理文献脉络,在学长的帮助下,余跃终于做出了一次满意的课堂报告,报告的内容后来还被老师放进了期末考试题目里。
经过欧阳楚可的帮助,余跃终于感觉自己开始理解有机化学这个科目。他开始尝试自己先把题目做一遍,或者至少想一想大致思路,再去找楚可学长讨论。在期末,余跃拿到了3.3的成绩——或许不算很高,但对他自己而言已经是莫大的进步。
用最贴近学生的方式,解决最真实的学习痛点;用同伴教育的力量,实现最高效的知识传递;用温暖互助的氛围,构建最可持续的学术共同体——在余跃看来,这正是答疑坊存在的意义。
在清华,更专业的答疑平台
余跃探索过很多解决问题的渠道:从一遍遍研读课本,到视频网站上学习“陈年老课”;从与室友讨论,再到最后请教老师助教。
但是,清华园里每个人都很忙。如果整节课都没听懂,他总不方便找任课老师再问一遍;如果是单独找某位的学长学姐问问题,很可能会陷入凑不上时间的窘境。每一次求助背负的人情滚雪球般增多,也让初入大学的他感到难以应对,“大学里要背人情的地方已经很多了”,他不想再为此消耗。
在他看来,答疑坊最大的优势是资源整合、专人专责。既有长期运营的微信群,能够随时线上提问,又可以和志愿者们约时间线下答疑,或者直接去六教找志愿者。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们都可以接单,人与人的单点求助变成“社群式”的供需对接,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此外,答疑坊的志愿者们由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统一管理,运作机制成熟,用制度化的框架实现了可持续的互助循环。
另外一方面,志愿者们在加入答疑坊时都经过了面试,具备答疑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欧阳楚可说,来面试的同学基本上对专业知识掌握得都不错,但他们还是会综合考虑讲题水平等因素,筛选出其中30%-40%更合适的志愿者。
经过考核的志愿者和所有同学们都会加入同一个微信群聊,虽然熙熙攘攘,但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会被淹没。只要发送一条“xx(科目)求助”,很快就会有一位志愿者出现在对话框里,说“我试试”。小小的微信群,将442.12公顷中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联系到一起。
四字班的何宙在大一一年里拿下了全科满绩的成绩。但在他的故事里,他也是答疑坊的常客。
对于何宙而言,答疑坊是他“问题不过夜”的法宝。答疑坊的教室位于六教零层,他会直接在零层自习完成作业,八九点“写作业写不出来的时候就去旁边的答疑坊”。从课内数学微积分等基础知识,到课外自学Python时的环境配置,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这里得到解答。
“很多时候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他说,自己有一次问志愿者学长一款文献管理软件如何使用,却被学长“安利”了另一款软件,发现确实更加适合自己。
第一次来到答疑坊时尚带有一丝紧张,短短几个月过去这里已经变得熟悉亲切。一个学期下来,他认识了很多志愿者,也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
说起答疑坊,他眼中闪着期待的光——“就像种子终于长成了树”,他这样形容自己的转变。曾经在这里得到的每一份帮助,现在都化作了想要回馈的渴望;来时路的起起伏伏,让他更有能力为后来者提供专业的帮助。
如今完成了大一一年基础课的学习,他已经准备好参加新学期答疑坊志愿者的面试,让这份温暖的传递继续下去——从受益者成为播种者,让更多人在求知道路上找到那盏明灯。
在这里安放热忱与理想
一直帮助余跃的欧阳楚可是一位深耕答疑领域多年的志愿者。因为曾经在清华附中上学,他在十年前就对清华大学的答疑坊有所耳闻。于是本科期间,他参照清华答疑坊的模式,在华中科技大学也创办了类似的学习互助机构。
2019年来到清华读研后,他在答疑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每周投入数十小时答疑,还活跃于社交平台宣传答疑坊。他始终希望答疑坊能发挥更大价值,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同学。
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前夕是欧阳楚可最忙碌的时候。每当此时,面对着同学们一条条求助的信息,他总会尽可能抽出大块的完整时间,为大家系统地梳理课程知识体系。他认为,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并不是只是因为个人努力的多与少。他能做的,是在每一位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另一位答疑坊的“知名”志愿者,是大家口中“守护微积分的神”——刘通。
早在大二时,刘通便经学长推荐,成为了答疑坊的一名志愿者。一干就是整整8年。高三时他在数学竞赛中获得金牌,获得了降分录取的资格,于是有了更多精力去帮助身边同学解答疑惑、分享学习经验,也为他后来长期投身答疑服务埋下了伏笔。
担任志愿者的过程中,刘通亲历了答疑坊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型。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处于探索阶段,同学们不再能像以前一样面对面交流,答疑坊也开启线上模式。他借助腾讯会议等平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答疑坊逐渐覆盖到更加广泛的学生群体。
在答疑过程中,刘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同学,有的基础较好,也有的困难较多。无论求助者的问题简单还是复杂,他都驾轻就熟、循循善诱。遇到问题较多的“老客户”,他还会主动与对方协商,单独约定时间进行细致解答。
回忆起几次线上答疑时,考虑到题目数量多或难度大,他便热情邀请同学到线下详谈,可部分同学因各种原因不愿前往。对此,刘通学长不无遗憾地说:“希望同学们能来给我一个机会,不管能不能讲明白,我也是尽力了。”
一个经常找刘通答疑的同学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热情、专业。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e人”,刘通的微信好友已经有数千人。同学们在答疑中有类似的疑问,他就将这些典型问题的讲解发到朋友圈。这样既能提高答疑的效率,也能让更多同学了解到答疑坊。
凭借在答疑坊的热忱服务,刘通被评选为2020年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翻开获奖照片,他说,这是对答疑坊工作的认可,这份荣誉更应该属于整个答疑坊。他作为“过来人”,就想着帮助低年级的同学们少走一些弯路。
答疑坊里,没有艰深晦涩,没有苦口婆心,有的只是欧阳楚可、刘通们“为爱发电”的身影,何宙、余跃们跬步千里的足迹。
秋日启新知,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答疑坊教室夜夜通明,为每一位求知者守候。
推开那扇门吧,它会告诉我们答案。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何宙、余跃为化名。
温馨提示:根据学校教室的统一安排,本学期答疑坊调整到六教6A013教室,敬请各位同学注意。
添加答疑坊小助手
需要答疑的清华校内同学,可以扫码加答疑坊小助手(扫码时请备注自己的姓名、学号),即可进入答疑引导群获得线上答疑服务
2023.08.14 13:45
22
2025.10
22
2025.10
22
2025.10
2025.06.19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