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3.08

求知科普在雨林:热带动植物学者的幸福大本营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陈晨

“不是谁都能像我这么幸福,有些研究员研究了半辈子蜜蜂,平时都只能通过文献和视频了解蜜蜂,而全世界有九大种蜜蜂,我们植物园里就有六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所研究员汪正威露着牙爽朗地笑着。席间,一只迷路了的蜜蜂正好闯入室内,从事蜜蜂行为研究十余年的汪正威表示能够只通过耳朵听声就能判断是哪一种蜜蜂,“这是中华蜜蜂。”


依托于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气候所孕育的丰富热带动植物资源,占地1125公顷、拥有13000多种植物的版纳植物园设有中国科学院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和综合保护中心3个研究单元,不同研究单元下设不同课题组。除了汪正威所在的动植物关系研究组,古生态研究组也是研究所的重点组,主要研究地质时期植物分布格局的演变历史和规律,以及生物多样性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图片

郭楚嘉讲解搜集到的标本(图源:陈晨)


古生态研究组研究生郭楚嘉从整齐排列的标本柜中拿出几盒植物化石标本讲解介绍:“这几块化石都是新生代的,这里的化石都是我和同事们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野外收集的,除了观察现有的现代植物,我们每年都会去野外考察研究,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又很平常。”虽然被拿出来展示的只是组内50000余件化石中的一小部分,但也能感受到其所承载着的穿越时空的力量,仿佛诉说着沧海桑田里的生态更迭,特别是在青藏高原所收集到的棕榈树叶化石,标志着青藏高原曾经也是一片热带雨林。



图片

版纳植物园内的古棕榈叶标本(图源:陈晨)


和研究所的绝大部分研究员一样,汪正威最怕被问到的问题是:“你们研究这个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准确回答,因为研究院已经从创立之初的专注于热带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阶段步入了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先的新发展阶段,“比起说现在有什么用,不如说我们现在正在做未来可能会有用的事情。”就像是数学等基础科学,猜想的验证与规律的发现是后续应用的基础,动植物的生长或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将成为后续生态保护与应用研究的重要抓手。


回首往昔,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需求为前提,版纳植物园变野生为家栽,变他地为本地,开展油瓜家化和扩大试种,芭蕉代粮,引种双季稻、轻木、瓜尔豆、蕉麻等军用与民用经济作物;立足过去,版纳植物园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开启了新征程,如研究和建立多种橡胶混农林模式,开展人工雨林恢复实践,在海南成功推广并获奖,另外和云南省合作启动“万种植物园”项目建设;放眼未来,版纳植物园还将结合植物园的丰富动植物种资源与强大的科研人员储备,做好民众的生态科普教育,同时扩大动植物资源与学术的国际影响力


图片

汪正威朋友圈内的科普夏令营照片(图源:汪正威)


要攀学术高峰,也要为百姓科普。版纳植物园在2019年专门成立环境教育中心,组织各类科普活动与科普培训,联合各大媒体进行科普宣传,近年来发布新闻报道1000余条,覆盖人群10亿以上。研究所研究员们在求知若渴的同时也将热带动植物知识带给了更多人,向公众普及热带雨林保护的重要性。


作者 | 陈   晨

排版 | 陈斯达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