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24.01

「清新书院·学术午餐会」回顾|与梁君健老师同读《现代中国与革命中国:〈人民画报〉的图像建构研究》

来源:清华传媒评论 作者:清华传媒评论

11月10日,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首届北京市青少年阅读节走进清华大学,与清华大学研究生会、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分会共同举办“师生同读一本书”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新书院·学术午餐会”活动。活动邀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老师带领研究生们同读《现代中国与革命中国:〈人民画报〉的图像建构研究》一书。讲座中,梁君健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人民画报》如何以视觉形象展现新中国的发展脉络,型塑现实主义图像范式。

图片

梁君健老师作《现代中国与革命中国:〈人民画报〉的图像建构研究》学术午餐会分享

《人民画报》创刊于1950年7月,隶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作为迄今为止从未间断出版的四种刊物之一,《人民画报》在国内外拥有巨大的发行量和广泛的读者群体,一直以旅行者的视角艺术地展现新中国各地人物和风物的精神面貌和美感。

立足《人民画报》独特的机构属性和媒介属性,梁君健讨论了画报的办刊观念,尤其对政治性和艺术性的双重追求如何影响图像的建构。由于自身的出版周期较长,《人民画报》对新闻时事的展现能力较弱,在编排和内容选择上偏向于对日常生活和国家制度、社会状态的展现。另外,由于摄影和图画本身的表现力和重视艺术性的摄影观念,画报也更加偏向于用来展现较为活泼生动的物产、文艺活动和工艺品。

图片

与会同学与梁君健老师交流

梁君健老师讲述了自己撰写博士论文并将其扩展为《现代中国与革命中国:〈人民画报〉的图像建构研究》这本书的经历。博士期间,为了进行中国当代摄影文化史研究,梁君健老师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查阅了1950~1976年来《人民画报》的图文报道,配合档案和其他史料,打通新闻史与文化史,通过图像探讨1949年之后社会主义中国图像符号系统及其所建构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他强调在翻阅材料的过程中,不能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和标准去肢解另一种活生生的、自成一体的意义系统,要把自己设想为当时的人。

图片

与会同学认真聆听老师分享

讲座最后,梁君健老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讲述了如何通过结合统计学方法和主观性认知,在写作过程中保持整体性叙述,并探讨了历史研究中的个案选择和图像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他强调了问题导向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选择概念性的描述来进行图像的文字转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生张夕表示,梁君健老师细致的讲解让她了解了《人民画报》是如何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帮助人们理解自己身处的时代和历史。

图片

学术午餐会现场

“清新书院 · 学术午餐会”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分会承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午餐会以新闻传播学为讨论内容,同时鼓励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每次午餐会由一位主讲嘉宾分享相关研究的选题过程、领域概况、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结论等。在汇报分享过程中,主讲嘉宾及同学们可同时免费享用举办方提供的午餐,并展开深度交流。


供稿丨张夕

排版丨林聪

摄影丨罗颖佳

审核丨陆洪磊 刘钊宁 林毓菁

图片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