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2024.01
12月11日晚,“清新共研·联合组会”在清华大学未来媒体实验室举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健康传播硕士项目主任陈梁副教授、国际研究生项目主任匡恺副教授课题组联合参与。清华大学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秘书长苏婧作为点评嘉宾出席。共40余名同学参与,就“技术、视野与可能——作为共同体的全球社会发展与健康传播”主题进行分享与交流。
来自陈梁副教授课题组的三位同学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健康与环境传播探索》为题,共同介绍了当前主要研究成果。2022级硕士生谭心莹以“健康与环境传播”为主要脉络,阐述在健康和环境议题下探索公众行为机制,理解与风险共存的公共舆论发展动力,具体研究维度包括“健康亲环境行为机制探索研究”、“环境保护与健康宣教大众传播策略”及“媒体中的风险信息:虚假信息与谣言治理”。2022级博士生汤鸿杰结合具体研究,介绍了团队基于多元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探索公众、专家、媒体等多参与主体在健康传播与行动进程中的交互机制,进一步延伸为实践效果的优化提供学理性支撑。在“智能与计算传播”方面,据2022级硕士生李云松介绍,作为“客体”、“载体”、“主体”与“研究工具”的人工智能与新技术是四个探讨计算传播新导向的核心着手点。在未来,研究将持续聚焦走向“大科学”范畴的健康与环境传播,以及走向公众和时代的智能与计算传播,构建更适配于现实情境的新型理论框架,为实践与理论间的互动提供坚实桥梁。
谭心莹分享汇报
汤鸿杰分享汇报
李云松分享汇报
来自匡恺副教授课题组的2021级硕士生毛欣越以《共时形塑与历时流变:国家韧性的多维构建——基于新冠疫情多元记忆阐释社群的分析》为题进行分享。当前,“国家韧性”的传播研究整体滞后于其在国家治理战略中的影响力,而在现实层面,国家韧性视角对于丰富我国国际传播叙事的生命力、想象力具有关键价值,同时也将进一步满足更长远广阔的国家发展中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的经验需求。基于此,毛欣越聚焦记忆文本对国家韧性的构建、公共社群以韧性话语促进国家韧性的发展、多元记忆主体在韧性话语表述方面的历时演进,以及中国现实语境里国民身份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塑造,提出四个对应研究问题,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韧性领域的现存空白,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与视角的启发。
毛欣越分享汇报
来自周庆安教授课题组的2019级博士生张力文以“Mediated Populism: What is Succumbing to Media Logic?”为题,通览综述了媒介社会学问题,以及媒介与政治的关系。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张力文将“媒介(media)”和“政治(politics)”两个核心概念间的关系概括为三个层面:其一,“中介化(mediation)”,强调媒体的中介工具属性,通过媒体推动不同群体的政治声音与诉求被展现、表达;其二,“交互化(interaction)”,强调媒体推动的交互进程,以媒体为不同政治观点群体、公众和政府之间互动的场所;其三,“媒介化(mediatization)”,在这一阶段,媒体本身已然作为一种逻辑嵌入现代社会,从根本对公众和政府的行为产生影响。张力文指出,在“媒介与政治”关联性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效应理论主要聚焦于媒体对个人感知和意见的影响,而媒体逻辑和政治逻辑之间的互动张力是更为立体而复杂的。基于现有研究,她将媒体化的长期过程概括为不同但高度相关的四个维度:信息源、媒体自主性、媒体实践和政治实践。伴随着社会变革的持续深入,社会媒介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发生,并为“媒介-政治”的互动模式带来嬗变推力。
张力文分享汇报
周庆安老师、陈梁老师、匡恺老师与苏婧老师分别点评了三组学术分享。四位老师从理论深挖、操作细化、视角补充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同学们的个人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也为与会同学们提供了有关学术研究的总领性建议。周庆安老师立足具体研究展开延伸,鼓励同学们将相对抽象和高远的概念与当下的现实实践需求相勾连,着眼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等关键战略需求,确立研究的核心现实意义。陈梁老师强调,扎根任何领域都需重视研究的新意,无论是在方法层面依托技术换代实现革新,还是在理论层面基于现实演变而对经典结构进行发展,研究者们都需要做尝试创新的努力,而不是止步不前。匡恺老师提出,严谨、扎实的研究离不开合理的研究框架,在前期构设时,研究者需厘清具体研究“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环节的推动路径,避免思路跳跃可能造成的论述悬浮、逻辑漏洞等问题。苏婧老师指出,清晰而聚焦的研究方向会让研究本身呈现出非常突出的特质,这对研究者而言是搭建自身学术体系的关键根基,因此同学们需反窥自身,思考如何讲述自己的学术故事、明确自己的学术关键点,并将自身的世界观、认识论、价值取向和学术故事连成一体。
与会老师倾听学术汇报
陈梁老师做点评
匡恺老师做点评
苏婧老师做点评
组会尾声,周庆安教授做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联合组会不是交流与合作的结尾,而是新的开始。无论是国际传播,还是智能传播,都是新闻传播学的关键领域。单一方向的闭门造车不可取,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推动研究者自身的进步及学科的发展。以技术为动力,以视野为罗盘,作为共同体的全球社会发展与健康传播才能在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当下走向新的可能。他表示,期待未来有更多同学参与联合组会、进行学术分享,从而带动更加丰富的学科背景、研究视角之间的交互与碰撞,产生更大的能量。
周庆安老师做总结发言
与会师生合影
图片|张 夕 李若佳
文字|王一川 刘兆希 李涵沁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