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2021.04

连线南派三叔:何为打开三星堆的正确方式?

作者:林禧龙 秦一筹

近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有了重大进展,六个新祭祀坑发掘成果再次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巴蜀文明,让世界瞩目四川。

然而,在央视跟进播出的直播专题节目《夜话三星堆》中出现的著名盗墓悬疑小说作家“南派三叔”却引发了巨大争议。


三星堆最新开采成果


连线三叔,却没能真正联系考古

3月20日至3月23日,央视新闻频道连续4天推出《三星堆新发现》直播特别节目,实时报道全景呈现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最新发掘成果, 邀请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连线访谈。

但在这样一个“汇报、交流三星堆考古最新进展的严肃、专业节目”中,邀请一位主要写作盗墓题材的作家访谈,让大量网友,特别是一些专业人士以及考古爱好者感到不合时宜。他们认为,这不仅会使大众忽视盗墓的犯罪本质和社会危害,还会使专业人士多年来向大众科普“考古不等于官方盗墓”的努力毁于一旦。

此外,关于考古最新进展分析与解释的话语权,居然不属于深耕领域多年,潜心研究有着深厚造诣的领域专家们,而是任凭盗墓小说的作者来“胡说八道”,将考古与盗墓混为一谈,实在是让考古人痛心疾首、满腔悲愤。

有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同学评论道:“我热爱我的专业、我未来的工作,我也喜欢小说《盗墓笔记》。但我绝对反对盗墓这种违法犯罪深深伤害文物的行为以及所谓‘考古盗墓是一家’的说法,把盗墓笔记动画搞到博物馆首映也完全是对考古的不尊重……”

作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冷门学科,考古工作总是苦重而艰巨的。人才匮乏、盗墓猖獗、文物追回困难无力……考古工作者面对的既有业内的冷板凳,也有社会的不理解。在今天,我们比过去拥有更强的文物保护能力和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但大众对于考古学的认知依旧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连线南派三叔的这一宣传方式,无疑会造成认知偏差的扩大。这既寒了从业者的心,也在大众面前遮住了考古学的真实面孔。


连线南派三叔引发争议


亲民宣传,更应清晰准确

诚然,在批评“盗墓和考古不应混为一谈”时,我们可以试图理解央视采访《盗笔》作者的行为。这或许也是一次为冷门考古领域吸引大众关注的主动“引流”,一次试图让严肃文化与流行文化碰撞反应的大胆尝试。


以三星堆文物为素材的P图作品

作为一位具有广大读者群体的作者,南派三叔的出现自然能够吸引不少人进入直播间,去了解三星堆、初探考古学。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种追求流量的行为既反映出央视力求在考古宣传上推陈出新,同时也反映出在新媒体时代没有谁能够完全跳出流量的牢笼。

大众对娱乐性、话题性的诉求,有时反而会使得原有的刻板印象“越描越黑”;而“科学地获取、保护、研究与阐释古代物质遗存”的考古学,不是挖宝,不是盗墓,不是收藏。这一原则,无论如何宣传都应时刻厘清。


打破误解,考古需要得到正名

本次《夜话三星堆》的节目宗旨,本是希望通过实地报道采访、专家访谈等方式,站在专业人士的视角向大众科普三星堆遗址的悠久历史以及考古进展。作为具有权威性且受众极广的媒体,央视能够大胆创新,值得鼓励。但节目在革故鼎新的同时,似乎混淆了“锦上添花”与“喧宾夺主”。

邀请南派三叔的事实证明了在这次直播中,考古与盗墓之间遥远的距离被忽视。正如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顾涛老师所说:“盗墓跟考古发掘本质上是冲突的,考古发掘,在学科定位上排斥、甚至是极力反对盗墓的,这不是一码事情。”

同时,顾老师也认为,央视采取连线南派三叔的宣传“其实也反映出国民的考古学素养整体还是偏弱”,此举是对于大众口味的一种迎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考古宣传手段亟待完善与改进。

在长达六个小时的节目当中,连线南派三叔的环节其实只有短短三分钟。但事实上,也只有这三分钟引发了强烈的关注,而其他专家的解读、汇报似乎并没有抓住观众的眼球。我们感激感动于官方宣传所给予的支持与肯定,但也要承认这个令人难过的事实:考古学界目前对外的科普宣传工作仍是道阻且长。


瑰丽而气质独特的三星堆文物

大众对于考古的误解好像一直都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同学在采访中向我们指出,“考古专业的学生在回家过年时常常被亲戚抓着让鉴定‘文物’”,他们也曾被他人邀请“讲讲僵尸灵异故事”。致力于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他们,却仍然背负着太多先入为主的误解与偏见。

让考古走出自己的世界为世人熟知,需要浅显易懂而不失科学严谨性的科普宣传;需要一群热爱考古事业、持续创作优质内容的科普爱好者;需要深入持久,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需要更多《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这样深入人心的文创作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对考古的正名与对盗墓的正确认识,才能实现对考古工作者们“吾将上下而求索”职业精神的赞美,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在新时代继续延伸。

要展示黄金面具的真正光辉,需要我们拂去历史的风尘,认认真真、仔仔细细。


编辑:wu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