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24.01
全球胜任力专题调研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该课程旨在带领本院研究生赴海外实地探访,开展小规模、深度性、实践型的育人模式探索,创造跨年级、跨学科、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的学习环境,增进学生对世界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全球胜任力,强化学生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当代中国青年使命的认同,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立场、青年担当的优秀青年学生。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两大力量、两大市场和两大文明。近年来,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受挑战的同时保持了向上向前发展的积极活力,展示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因此,此次课程旨在了解中欧关系现状,促进中欧青年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以青年视角展望中欧关系的未来。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课程专题调研赴荷比卢支队于10月7日至15日赴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开展为期一周的海外调研活动。
如果说比利时带给人的感觉是繁华与生活气,那么卢森堡就是沉稳与纯净。就像它的国旗颜色一般,红色如此热烈,蓝色象征光明,白色寓意淳朴,三种颜色交织于此,共同汇成了欧洲的“人间天堂”。
10月9日上午,支队抵达荷比卢之旅的第二站——卢森堡。漫步在古朴的城市街道,姿态各异的生活方式都能瞬间映入眼帘:穿着时尚的本地人走在市中心的街道,踏入城市轻轨的列车,在暖阳的午后静静安放自己的灵魂;阿道夫桥上各种肤色的人们惬意地闲逛,当你从他们身边走过,收获的不只是善意的笑脸,还有多种语言的交织碰撞;古朴典雅的钟楼、教堂与贴着三种语言广告单的店面相遇,传统与现代文明都融合在这小而美的国度。
在人口数量仅为66.01万人,且其中有约一半外国人口的卢森堡,多种语言与多种文化似乎是一件再常见不过的事情;而令人称奇的是,语言的巴别塔似乎并没有阻挡这一千堡之国的发展。对话和声音、交锋与思考凝聚融合在此;抽离与具身,想象与在场,在一次次的交流之中,我们不断确认着这样的话语:“你好”卢森堡,“再见”巴别塔。
Strassen市政厅“无论你来自哪里,我们都欢迎!”
Strassen市位于卢森堡大公国中部,距离卢森堡市中心仅有4公里,是卢森堡市下辖的102个市镇其中之一。支队到达的这天,亦是卢森堡结束大选的第二天,城市街头的公告板上还贴着昨日大选的海报,已然泛黄的落叶静静铺设在Strassen小镇,用宁静和浪漫欢迎着支队师生的到来。到达Strassen市政厅办公楼后,前期与支队联系的毛先晴老师首先接待了支队师生。毛老师身穿着银闪皮鞋向我们走来,一条亮色丝巾和法式碎花裙无一不彰显着她的时尚与松弛,当我们听到熟悉的乡音问候时,亲切感随之扑面而来。作为一个已经在卢森堡生活了十余年的中国公民,她,正是Strassen小镇的首位地方华人准议员。
正如毛老师的个人经历一样,手拿中国护照的中国公民并非是“局外人”,而是同样具有机会融入当地的政治生态。在这里,总是存在着无数的包容与可能,这也体现在我们与Strassen市长PUNDEL Nico以及副市长WELTER-GAUL Betty和BESTGEN-MARTIN Maryse的座谈过程中。座谈伊始,市长首先介绍了施特拉森市的人口、政党分布和卢森堡大选结果,尤其强调了多语言对卢森堡人的重要性。卢森堡有三种官方语言,分别是卢森堡语、法语和德语。除此之外,人们还往往掌握英语、荷兰语等其他语言。也正是因为多语言的优势,卢森堡在跨国事务和国际金融领域备受青睐。“We don’t need a translator, that’s why they choose us.”
市长在谈到“为何文化多元在此地成为可能时”表示,卢森堡是个高度包容的社会,不论肤色、国籍、党派、政见的居民都能够参加当地的政治事务,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位置之别。国别不应成为束缚或枷锁,而应成为不同国家人文交流的起点。
支队师生随后就中卢近年来的变化、中国文化与故事在卢的传播、卢森堡公共服务与环保举措等议题与市长及市政委员展开交流。其中,支队成员向对方询问了有关Strassen市居民了解有关中国的信息的途径、市新闻机构的信息来源等问题,市长及市政委员基于本地实际情况一一作出回答,并在座谈中鼓励支队师生“要真正与卢森堡、与欧洲沟通,才能让中国声音真正被听到。”
支队成员李明月在这次座谈中感受颇深:“中国真实发生的故事需要被人知道。我们作为青年,应该做的不只是发声,更应该是打破认知壁垒、促进文明互鉴。”我们相信,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再部落化的地球村”将在善意沟通和交流中被消解,全世界人民共享一个和平且和谐、统一又宁静的世界也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工银欧洲/ICBC卢森堡分行“聚焦绿色金融,是全世界的课题”
行走在卢森堡市皇家大道,两侧林立的高楼遮住了温暖的午后阳光,玻璃幕墙之上随处可见“Bank”的字样。在这里,时钟的指针仿佛拨快了许多。不见悠闲啜饮的人们,没有半开放式的甜品店,唯有西装革履的办公人士行色匆匆,穿梭于大厦之间。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卢森堡,正在展现它不为我们所知的另一面。
或许很难想象,卢森堡这个国土面积不及中国上海市一半的袖珍小国,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银行落户。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截至2021年,卢森堡有124家国际银行,有4000多家国际投资基金,330多家保险公司。具备多语种劳动力、地处欧洲心腹的卢森堡恰似一条天然纽带,将各国金融贸易与欧洲、与世界相连通。
一路上,我们看见不少大楼上悬挂着熟悉的银行标识,感到既惊喜,又自豪。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这些扎堆儿的中资银行也让这条皇家大道拥有了一个亲切的别称——“中华路”。
行至道路尽头的十字路口,我们在转角处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中国工商银行卢森堡分行。卢森堡分行助理行长赵小伟为大家介绍了中国工商银行在欧洲的发展历程。中国工商银行卢森堡分行(ICBC Luxembourg)挂牌成立于1999年12月16日,是工行集团在欧洲成立的第二家营业性机构。它和2006年成立的工银欧洲同为中国工商银行在卢森堡的经营机构,是卢森堡证券交易所第一家中资银行交易会员(2019年),曾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评为“2020年最佳人民币外汇境外会员”。
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卢森堡分行结合本地优势和自身业务特点,瞄准绿色金融作为其重点发展方向,并做出了许多探索尝试。
据介绍,2017年中国工商银行卢森堡分行发行了全集团首笔“一带一路”气候债券。不同于以往债券发行工作中以亚太投资者为主体的认购格局,此次发行获得了欧洲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从市场维度证明了绿色金融在欧洲的蓬勃生命力。去年,卢森堡分行还特别成立了ESG部门,专注可持续金融的业务发展。卢森堡分行在推动中欧经贸合作的同时,也不断加强本地业务的拓展。2022年卢森堡分行实现了高达85%以上的本地贷款率。
此外,支队成员还就如何发展本地业务、与当地合作业务是否受到中欧关心影响的问题、中资银行的本地化战略和与欧洲非银机构的跨国合作等问题与分行进行了交流。
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而气候环境恰恰是中欧关系都关注的课题。应运而生的绿色金融是中欧金融外交的新亮点,也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绿色发展理念中的重要一环。以中国工商银行卢森堡分行为代表的中资银行,仍在努力探索绿色金融的创新机制,积极顺应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在绿色金融领域深耕细作,逐步融入本地、贴近欧洲、走向国际。
中国驻卢森堡大使馆“先了解透自己的国家,才知道如何与他人说”
下午,支队师生来到坐落于卢森堡市北郊的一座小型园林,中国驻卢森堡大使馆正坐落于此。园林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两三层高的小型古堡,也是大使馆主要的办公场所。走进大使馆,可以看到精致华美的欧式装饰映衬着大气的中国字画文物,展示着东西方艺术的完美融合。在古堡门口,王原代办带领大使馆工作人员热情迎接了支队一行,双方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开启了座谈。
森堡虽然在国土面积和人口上是个小国,但在中欧关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各位工作人员向支队成员介绍了卢森堡的历史变革、外交政策、政治生态以及中卢在经贸方面和人文交流的合作。归结来看,卢森堡的国情可以用经济高度发达、政治高度稳定、文化高度多元来概括,而卢森堡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则可以用“顺畅”一词来形容。
近年来,中卢两国积极合作,已经打造出空中丝绸之路等互利共赢的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对卢森堡投资公司100多家,总价值约为22.6亿美元。2022年,中国对卢森堡投资额更是成为中国对欧盟国家投资的第一名。从金融到机械,再到钢铁再到航空,对于一个小国来说,能够有这么多的合作成果,也充分体现了中卢关系的重要性。
然而,虽然中卢双方的扎实的经贸合作为两国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本盘,但由于卢森堡人口基数小,文化多元混杂的突出特点,也让大使馆在如何越过语言和文化的藩篱,以有效的对外传播促进民心相通上遇到了层层阻碍。正如支队在Strassen市交流时所发现的,大使馆在开展对外传播工作时,明显发现大部分居民仅关心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当地新闻,对中国兴趣不大。大使馆目前也正在对外传播工作上积极探索,而工作的原则是清晰的,也就是王原代办从自己在非洲、欧洲多年的外交工作中所总结的经验:“谈文化是最容易谈通的。不光是传统文化,我们的中国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都需要用更有效的传播手段进行包装宣传”,而当我们与欧洲民众进行交流时,“必须先把自己的国家了解透,才知道以什么方式和他人说”,要摆事实,讲数据,才能叫人心服口服。
大使馆各位工作人员同时基于在新媒体运营中遇到的问题向支队师生寻求建议。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们从青年视角出发,就内容选取、语言配合、新媒体矩阵建设等多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王原代办介绍道,卢森堡虽仅有66万人,但每天有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往来于此,小小的驻卢使馆,其实也承担着最为国际化的对外传播任务。
座谈最后,王原代办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老师,副院长张莉老师就双方未来可能的新媒体合作问题进行了讨论。
小国也可以有雄心,也可以有大业。在卢森堡,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保持包容开放的态度,拥有与世界共振的视野,抱着一颗推进交流合作的决心,是让卢森堡跨越文化隔阂,让中卢两国关系行稳致远的秘诀。
供稿 | 全球胜任力课程专题调研
赴荷比卢支队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回顾往期推送)
▲第一期:对话探访,共谋未来
▲第二期:寻欧陆风情 探多元文化
2023.08.14 13:45
23
2024.10
23
2024.10
23
2024.10
2024.06.14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