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24.01
编者荐语:
8月8日-18日,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指导并协办的“从全球到村庄:中津缙云跨文化对话”活动在北京、杭州、缙云举行,活动由马新中心主任、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发起,5位新闻学院硕博学生也参加了本次调研。以下是活动特稿。
以下文章来源于从全球到村庄 ,作者农民日报客户端
从全球到村庄
胸怀“从全球到村庄”的理想,秉承知行合一理念,以创新有全球视野和乡土中国立场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为使命的前沿实践地。
立秋后,暑热未退,恰如浙江省缙云县人看婺剧的热情。8月15日下午,五云街道官店村,大会堂,台上悲欢离合演得正酣,台下满满当当全是看戏的人。一位老人从过道走过,看到黑皮肤的米莱以及他的同伴,笑着伸手和他击掌,米莱也迎上,素不相识的两个国度的人因文化而联结在一起。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米莱是津巴布韦籍在华留学生,目前在浙江大学攻读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专业博士学位。在他和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缙云县河阳乡村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月枝一起组织下,由缙云县黄帝文化发展中心(缙云县国际人文交流中心)、中共缙云县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缙云县人才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办,共同举办了此次“从全球到村庄:中津缙云跨文化对话”活动。活动从8月8日开始,参加者包括10名来自津巴布韦各层次、各领域的学者和记者,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地的硕博学生、青年学者、教授、记者、艺术家等,一共30余人。
▲参加者及工作人员等在独峰书院合影
当天,他们在官店观看婺剧。艺术无国界,津巴布韦的学者们被婺剧深深吸引了,沉浸于其中,不知不觉看完了一出折子戏。
▲聚精会神看婺剧
这项为期10天的活动把赵月枝教授在缙云引领的民间国际人文交流工作推向了新高。“2014年我回家乡缙云创建了河阳乡村研究院,旨在搭建学术创新和国际人文交流的平台。通过近10年来的努力和沉淀,我们在国际人文交流方面初步探索了一种‘缙云模式’。这就是,以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为主旨,让外国学生和学者深入中国,洗礼心灵,从乡土文化认知中华文明,从乡村视角理解中国革命,从微观层面管窥恢宏气象,从日常体验感受中国发展。”赵教授介绍道。
▲赵教授带着中津学者从鼎湖峰下丁步桥上走过
在位于仙都独峰书院的仙都国际人文交流成果展展板上,有一幅“从全球到村庄”的地图,美国、英国、法国、瑞典、土耳其、韩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哥伦比亚、巴西、埃及等几十个国家在地图上划出一道道弧线,指向缙云仙都鼎湖峰,这是这些国家的学者、学生到过缙云参加过的形象化表达。
如今,在这幅地图上,又将多一个国家:津巴布韦。
那么,为何赵教授特别选中这个位于非洲之南的国家呢?
有一种情怀,叫国际主义
让时间回溯到43年前。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宣布独立。清晨,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的播音员以高亢激昂的语调播送这条非洲又一个国家摆脱殖民主义的桎梏获得独立的新闻时,一位15岁的高中生特别激动。彼时,她正在新建溪边一幢借宿条石房的阳台上晨读,备战高考。这条新闻忽如一道光,激活了课本中政治、历史和地理知识。这不仅使这位小姑娘体认到了知识的有机性,而且激发了她对这个新生国家的神奇想象和好感,在心中建立起中国和这个第三世界国家情感上的连结纽带。
这位当年的小姑娘就是今天的赵月枝教授。当谈及这段往事时,她仍然激动。“从那时起,我就对津巴布韦这个国家和人民以及她的发展充满兴趣,时刻关注着。今年,刚好有一个与米莱合作的机会,我们就邀请了这批津巴布韦学者和记者来缙云参观,让他们亲眼看看我家乡的发展。”
活动从在北京参观天安门、故宫开始,再到杭州,最后到缙云。这一轨迹生动演绎了“从全球到村庄”的理念和赵教授的“新地球村”想象。什么是“新地球村”?赵教授在仙都国际人文交流成果展上的一篇《“新地球村”想象》的文章中这样阐释:它不仅是克服了马克思所讨论的人与自然代谢关系断裂、城市必然消灭乡村发展道路的地球村,更是包含平等和参与等实质性民主内涵的地球村。也就是说,“新地球村”就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它的想象基于对更为平等和多极的全球秩序的憧憬,根植于地球各个角落不同社会主体超越剥削和压迫关系、维系人与人平等互惠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社会实践。
8月12日,天气晴和,独峰书院绿意葱茏,古朴清幽。这个为纪念朱熹讲学而建的书院是缙云的文脉高地,如今成了国际人文交流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赵教授带着中津学者参观仙都国际人文交流成果展,阐述“新地球村”理念。随后,她给学者们带来了一场英文讲座,介绍缙云的人文历史与和美乡村建设,把缙云故事上升为中国故事。末了,她以一句话作结:“中国正在努力讲述连接城市与乡村、本土与国际的故事,这也是我全力在做的事,而你们正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
▲赵教授在独峰书院讲座
中国故事的讲述基于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宏观战略擘画和微观生动实践。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平台。2018年,津巴布韦加入了“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中津之间在经贸、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深化合作,双方的沟通更为密切。2023年,正是“一带一路”提出10周年,在这样的年份组织中津民间文化交流更具意义和价值。“促进被现有全球化进程所边缘化的区域的发展,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这是‘一带一路’的最美好希望所在。”赵教授阐述道。
▲在独峰书院听讲座
如果说“一带一路”关注的是全球意义上“乡村”的发展,那么,乡村振兴战略驱动的则是中国乡村的精彩蝶变,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浙江,在“八八战略”的指引和“千万工程”的实施下,绘就了一幅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画卷。2023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20年的久久为功、锲而不舍打造了乡村振兴的浙江样板。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吹响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土中国复兴的号角,它和‘一带一路’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这只涅槃的凤凰的双翅,一个对内深化,一个对外延伸,两者正是我们得以展开‘新地球村’想象的一对理想之翼。”赵教授对学者说道。
三个“周年”赋予这次国际人文交流活动更宏阔的时代背景和更深远的意义,“我们也有更丰硕的成果可以展示给津巴布韦的学者们看,所以,这次活动我们安排了一些代表缙云‘千万工程’与和美乡村建设成果的特色村庄作为参观的点位。”赵教授说。
有一种梦想,带更多人来看中国
“我要把中国乡村振兴经验带回非洲,同时,也带更多的人来看中国。”这是米莱的梦想。这个出身于农村的津巴布韦青年对乡村怀有深切的感情。在中国留学的六七年时间里,实地调研了浙江、江西、山西、广东、江苏等许多省份的村庄,体验农事,参观合作社,深入田间地头学习乡村发展的经验。
“小烧饼大产业,缙云烧饼不仅在中国国内发展,而且走出了国门,它的门店覆盖16个国家和地区……”8月13日,在浙江开放大学缙云学院的烧饼培训基地里,米莱和赵教授一起向中津学者介绍缙云的烧饼。米莱因为在缙云做过烧饼产业硕士论文调研而熟悉情况,也因此而结识了赵教授。“当时,我想采访一些官员、学者,在网上搜到了赵教授,这位政治经济传播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我想采访她。刚好,在缙云县溶江乡‘我到缙云过大年’活动中,我有幸见到了她,后来我就到仙都拜访她。她指导我的烧饼论文写作。”米莱回忆道。也是在那次拜访中,赵教授跟他聊起河阳乡村研究院和国际人文交流,“她说想邀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学者来缙云参观,我说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于是,我们就接着商量组织中津跨文化对话活动。”
▲米莱在介绍缙云烧饼产业
米莱激活了赵教授心中在15岁那年就萌发的对津巴布韦美好情感,而缙云和津巴布韦,也很有缘分。缙云有“石城”的美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开采条石,至今留存有许多条石房子,而“津巴布韦”意为“巨大的石头房子”。更深一层的共同之处则在于,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津巴布韦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近代都曾是半殖民地或殖民地,都有争取民族独立和探索独立自主发展的经历,也都面临农村现代化的问题。
“有共同之处,所以中国的经验才更有参考价值,中国的模式才更容易被我们借鉴。”米莱说道。
▲米莱在吃自己制作的烧饼
透过一个窗口看中国。缙云,这个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代表性江南山区,同时又是浙江全省大花园核心区的生态工业高地与生态文明建设前沿,不但积淀着黄帝、婺剧、石头、书法、耕读、中医药等地方传统文化,而且拥有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支柱的红色文化。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缙云积累了许多前沿实践经验。“它是个特殊又普遍的中国县域,可以鲜活展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也是我在缙云致力于乡村研究,把缙云当作自己的国际传播一个理论和实践支点的重要原因,而不仅仅因为它是我的家乡。”赵教授对学者们说。
在缙云调研的过程中,米莱也感受到了缙云的独特价值,更加积极地组织这次活动。他得到了津巴布韦驻中国大使馆和津巴布韦教育部的支持。借助河阳乡村研究院这个民间学术平台的影响力和声誉,还有他在2019年创建的“留下带路”公益平台的资源,邀请到10位津方学者、记者。
“‘留下带路’主要服务于青年人,为他们来中国扫除文化障碍,克服语言差异,搭建交流的平台,”米莱介绍道。他说,一开始他就是带外国的青年到杭州周边的城市如绍兴等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后来,他受“留下带路”合作者、缙云籍高校青年教师周品旭邀请,来缙云做调研,从此认识了缙云,也爱上了缙云,“我是缙云县国际文化传播大使,还是黄帝文化宣传大使。”米莱引以为豪。
有一个目标,中国故事你们讲
“‘黄帝’为什么叫‘黄帝’?”“为什么选在这个地方建造祠宇?”8月12日上午,在仙都景区参观黄帝祠宇时,津方学者提出这两个问题。“黄帝有土德之瑞,‘黄’代表土地的颜色。”“这里有鼎湖峰,传说黄帝在此铸鼎炼丹,驭龙升天。”中方人员跟他们解释。在黄帝祠宇内,学者们看着墙上的黄帝功绩图,了解了黄帝制衣冠、造舟车,重农耕、养蚕桑等各种发明创造,黄帝开启了文明先河,被尊为人文初祖。
“我们也有祖先崇拜,也有祖神,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津方学者在与中方学者交流时说。跨越文化的具体差异寻找共通之处,从乡土文化中认识中华文明,这样的实地参观更具感染力。
唱腔高亢粗犷的婺剧,正月迎板凳龙的大龙头,象征劳动丰碑的采石遗存岩宕,气势恢宏的宗族聚居百廿间古宅,耕读传家代代传的千年古村落河阳古民居,美轮美奂的木雕花床展示……在这里,文化如水,渗透进日常生活中,它回答着世人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疑问,“我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蕴含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精神密码。
▲参观河阳古民居▲在河阳古民居古戏台边展示剪纸
缙云远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故事,近有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在双溪口乡双溪口村,有一棵千年苦槠树,它的树身已经开裂,形成了一个大洞。它不仅是村里的树神,更是中国革命的见证者。“当时,中共缙云县特别支部为了躲开国民党的注意,就在这树洞里开会。”村干部介绍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革命为什么‘行’?”村干部介绍完后,赵教授即兴用几分钟讲了一堂浓缩的中国革命历史课,从宏观的角度给学者们作了阐释。面对着树洞旁墙上鲜红的党旗,中方的党员们一起重温入党誓词。从乡村视角理解中国革命,这是一次心灵洗礼的过程。
▲赵教授在树洞会议旧址旁讲课▲现场宣誓
缙云更有中津学者们在行程表上看不到的惊喜。8月15日晚,缙云色的天空晚霞映照在壶镇镇湖川村露天篮球场上,壶镇的村BA季节正要拉开战幕,这是壶镇镇人热衷的一项体育运动。热情的啦啦队和观众,刚柔相济的武术表演和钢琴、二胡合奏……比赛之前的氛围营造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中津学者们也不例外。但,这当中,最让人为之肃然起敬的是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体高唱国歌。
“这里涌动着令人振奋的热情、激情和爱国之情。”这是一位津方学者的观感。
正如这场篮球村BA,缙云的乡村迸发着活力四射的发展激情,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从微观层面管窥宏观气象,从日常体验感受中国发展,乡村,是必不可少的一扇窗。
▲观看篮球赛
这场村BA的主办村庄就是学者们头一天来参观过的湖川村。当中津学者走进这个村时,他们都被一个四合院式的公共空间所吸引了。这座被花草点缀着的建筑既传统又现代,容纳了文化礼堂、养老中心、村委办公室、农家书屋、棋牌室、排练室、会议室等多项功能。敞亮的文化礼堂尤为令人点赞,一排排的电动座位收放自如,遥控器一摇全部退到最后,腾出了空间,村民可以打羽毛球、乒乓球。农家书屋里有三万多本书,最惊艳的莫过于一个个柜子里的连环画,让人爱不释手。生活在湖川村的村民很幸福,这里的老人可以在居家养老中心就餐,享受着集体过生日的快乐,村里不仅给老人分礼物,还会请戏班子演戏,所有老人还可以外出旅游。从1991年开始,老人们就有了这项福利。尊老、敬老之外,湖川村的文体活动也很丰富,村里有个体育休闲广场,网球场、篮球场、休闲公园都有,村民一吃完饭就可以到这里来散步、活动。
▲参观湖川村养老中心
“想不到缙云的村庄建设得这么漂亮,而且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很高。”津方学者边参观边向村支部书记赵文坚了解具体的建设过程和养老中心的运作机制,拆违、美化、绿化,环境整治是第一步,然后壮大村集体经济,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再就是党建引领,政府、乡贤、村民多方参与,网格化管理,最后发展美丽经济,实现村民安居乐业。“明星村”村情不同,具体发展的方式也不同,但都是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
一栋栋布局齐整、样式相同的花园式连体别墅,几级台阶而上是一扇气派、厚重的大门,门框两侧贴着红色的对联,这是8月16日中津学者在新碧街道福康村所见到的民房。他们看外观不过瘾,要求入户参观,村党支部书记章有明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热情邀请客人到自己的家里做客。房子外面是一个小型运动场,安放着秋千等各种健身器材,一位津方学者坐在秋千上开心地荡了起来,阳光正好,笑声不断。
▲参观福康村花园式连体别墅▲津方学者在荡秋千
这是福康村旧村改造的成果。在村里,不光村民受惠,那些租住在村里的新“村民”也获得感十足。在村委会办公楼,章有明给学者们介绍“小村善治”的经验,“邀请新村民一起参与讨论村务,他们也有发言权、表决权……”福康村因靠近工业园区的地理优势,吸引了不少务工人员前来租住。外来人口如何管理,这是一道难题,但福康村以开放、接纳、包容的姿态顺利化解了这道题。
中津学者听章有明的介绍不住点头,这是乡村治理的一个典型经验。
▲福康村党支部书记在介绍乡村治理经验
短短7天缙云行程,中津学者们走了很多地方,湖川、福康两个村之外,还走进了河阳古民居、壶镇百廿间,品尝了东里村的葡萄,参观了双溪口乡姓潘村的潘寿亮美术馆、新碧街道下小溪村的大龙头、上小溪村的美丽墙画,逛了下小溪村的农村集市,买到了喜欢的东西。大家在浙江开放大学缙云学院烧饼培训基地,体验了烧饼制作,走进丽缙高新区参观了科创中心、天喜厨具展厅,感受缙云工农业发展的脉搏。
▲体验烧饼制作▲参观丽缙高新区科创中心▲逛集市买东西
乡村、企业,文化、经济,这次活动围绕文化认同与传统知识、革命遗产与红色文化、乡土产业与村庄经济、基层治理与和美乡村、“两山”理论与生态文明五大主题展开。
最后一天是总结汇报,中方学者和外方学者互相交流,分享各自调研所得。根据专业和兴趣以中外学者“一对一”的配对和小组讨论形式促进交流,大家在分享和比较中增进跨文化理解,这是活动的一个创新。
▲津方学者在汇报▲津方学者在汇报
“当我了解到缙云每年都举办黄帝祭典,而且影响力很大,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就想,津巴布韦的旅游也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不仅停留在观光层面,还要挖掘、利用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冲击,人们对它了解少了,但是我们自己不能丢。”这是一位津巴布韦学者的感悟。
还有的着眼于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刚好,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18年前的这天,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活动期间,中方学者向津方学者介绍这个时代背景。津方学者通过了解有的村庄先走办厂发展工业后进行环境治理的历程,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东里村摘葡萄
有的关注烧饼产业。学者们亲手体验了烧饼制作,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之余对小烧饼如何做成大产业充满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政府的主导、支持,老百姓的积极参与,联手打造了烧饼产业,推动县域“共同富裕”。2022年,缙云烧饼年产值达到30.2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4万人。“这条产业发展之路很值得我们学习,把‘小’做大,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受惠,实现增收。”津方学者表示。
实地到中国走走、看看,了解真实的中国,这是参与者最大的收获。经过这次活动,许多人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之前,因受到西方的影响而形成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这次重新认识了中国,一个真实、开放的中国,更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乡村不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可以是现代的和富裕的。从这里,他们理解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以及它对津巴布韦的意义。津巴布韦学者们说,他们国家有句谚语:“新的发现在你脚下。”这次活动印证了这句话。
“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赠礼环节,津方学者主动请求随行的艺术家书写这些体现中国理念的书法作品,带回去留作纪念,这也从一个侧面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这些理念的真诚认可以及将其带回祖国的良好愿望。
▲津方一学者展示“共同富裕”
这些津方学者们大多来自津巴布韦高校,还有的是记者,此次活动以他们为主要的对象,有效地提升了传播效能。“我们将把所见所得贯穿到日常教学和媒体报道中。”有学者表示。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津巴布韦学者之外,还邀请了一位资深的美国公共外交学者。她的在场和她的言行,为整个活动提供了一个“全球社会”的缩影,也开拓了大家的跨文化交流空间。
“我们以立足浙江实践经验,讲好浙江乡村故事和中国故事为切入点,通过跨文化交流,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通俗地说,就是让他们讲述我们中国的故事。”赵教授总结道。
▲津方一学者在墙画边的留影
有一种力量,全力以赴展示缙云形象
8月13日下午,活动的第二天,天气闷热,团队在结束了上午在烧饼培训基地的活动后,到河阳古民居参观体验。一段漫长步行村庄游后,大家在一个祠堂里体验河阳剪纸。一直习惯于清凉气候的美国教授不习惯人多的室内活动,自己一人出来,正好碰上了赵教授,告诉她自己很疲惫,而且一副昂贵的墨镜也丢了,应该是上午丢的。于是,一场为她找回墨镜的“小战役”开始了。一番电话联系和调动开放大学烧饼培训基地各个空间的工作人员全力搜寻后,晚饭时分,河阳乡村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叫的一辆“滴滴”车把墨镜送到了学者们下榻的仙都农家乐。原来,美国学者自己把墨镜忘在洗手间了,烧饼培训基地的工作人员几番寻找,终于发现了。“组织一场活动不容易,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细节问题,都需要工作人员有一颗负责任的心,还要热情,真正把客人当作家人一样关心和对待。”作为主办方之一,缙云县国际人文交流中心主任蔡利伟说道。
今年以来,中心联合省外事办、省教育厅先后开展了“黄帝缙云”国情教育体验活动、“梦行浙江”活动、发展中国家小商品研修班走访缙云等活动,来自浙大、浙工大等省内10所高校70多个国家400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8个国家的经贸部门干部等参加,架起了缙云黄帝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
作为另一家主办方,缙云县人才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开放的姿态招揽科技人才,是缙云县域内“3+N”创新动力体系3个科创平台之一,旨在有效提升县城在全域科技创新中的首位度。它为这次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人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阳乡村研究院不仅已成功获批丽水市专家工作站,而且引进了这次与赵教授一起组织这场活动的加拿大华裔学者黄樱芬博士,这为缙云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增添了新的力量。
缙云是这次活动的主体部分,时间有一周,点位有十几个,团队住宿在仙都农家乐,白天出去活动,晚上回来进行小组讨论。虽然这是一场民间人文交流,由于涉外,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对农家乐的餐饮、环境等安全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农家乐从来没有接待过外国人,也针对外方的饮食特点不断推出可口的饭菜。有些人不吃猪肉就要改用鸭肉、牛肉;有些人干脆不吃肉,就多做青菜、豆腐;美国客人抱怨热菜太多,没有沙拉,就先上生黄瓜,后学做蔬菜沙拉;到了最后,炸薯条、炸鸡块也上桌了。
▲离开民宿前津方学者合影
活动的点位涉及五云街道、仙都街道、壶镇镇、新碧街道、新建镇、双溪口乡等多个乡镇,还有浙江开放大学缙云学院、丽缙高新区等部门,每个部门和乡镇、村一级党委都通力支持活动的开展,给予组织协调和安全等保障,每到一个点位,事先都有工作人员在接车,在参观过程中,村党支部书记亲自介绍。
“每个乡镇、部门都以最大的热情、最好的礼遇接待学者们,并且把他们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给学者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有些我们没想到的,他们都主动提出来增加,比如双溪口乡周扎村的军品陈列馆,学者们在那里参观得饶有兴致。一些细节做得很贴心,比如在官店村看戏时特意给每个人都准备了扇子和水。非常感谢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所有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赵教授说,还有她自己的以硕博学生为主的团队,都无私地奉献了时间和精力。
活动的最后一天,缙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潘巧玲亲自把代表中国精神的一盒盒筷子赠送给了学者们,得到这样的礼物,学者们都很开心。
与之相应的是缙云人民对外方学者的热烈欢迎。那个和米莱击掌的老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缙云人民非常友好、大气,同时很有文化自信。”米莱评价道。
▲一位津巴布韦学者抱着缙云小女孩
从津巴布韦到北京、杭州、缙云,这场跨文化对话活动顺利完成,但未来的路还很长,“现在中国国际环境面临巨大的变化,西方的一些统治性力量正竭力孤立中国,妄图跟中国搞脱钩,民族主义、孤立主义盛行,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更需要进行广泛的国际人文交流,既‘走出去’又‘请进来’,扩大朋友圈,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把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当作每个人的分内之事。”赵教授说。
稿:刘晓玲
摄影:樊建新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3.08.14 13:45
11
2024.12
11
2024.12
11
2024.12
2025.01.03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