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2024.01

丝路天涯随笔|赵月枝:护照、签证与有惊无险的启程

来源:清华传媒评论 作者:清华传媒评论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丝路新,互联天涯之谊。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实,阿根廷、智利与中国深化合作,共建和加强这份横跨半球的友谊。在“一带一路”开启新十年之际,“丝路天涯”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阿根廷、智利专题调研支队于2024年1月11日至2024年1月25日先后前往智利、阿根廷,在“白银之国”、“天涯之国”的大地上切身感悟拉美人文风情,调研中拉合作发展,促进中拉人文交流。目前,支队成员们已经顺利抵达实践地。

旅途中,记录与思考共存;驻留处,他者与自我相逢。随着实践的正式展开,支队老师与同学们将共同见证这片陌生而明媚的土地上发生流动着的无数故事,一同记录分享行程中思索的灵光与别样的风景。

首期推送支队带队教师、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老师的文化随笔。

2024年1月11日上午,我满怀喜悦和期待,按照商定计划,打车从朝阳公园附近的家里,来到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与支队成员汇合,开始我们的“丝路天涯——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之旅。去年夏秋之交,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了,胡钰老师问我,我们一起带队出去,想去哪个国家?我不假思索,“阿根廷”三个字脱口而出。那时,阿根廷还没有因为选出米莱总统而成为国际热点话题。南美距离遥远,去一趟实在不容易,很快,我们的旅程上,又加上了其邻国智利。

支队成员在首都机场中国海关合影

当我在约定的9:50分前到达机场的时候,发现同学们已经在排队值机了。显然,大家比我更早。我看到了他们脸上的兴奋。他们中有人说,昨晚一夜没睡。可不是吗?这趟智利与阿根廷之旅,组织起来非常不易,也太让人期待了。

为了这次课程,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同学们办阿根廷签证的程序,尤其繁琐和复杂。与支队里的大部分同学不同,我因为持加拿大护照,不需要办阿根廷与智利两国的签证,减少了不少准备时间。

赵月枝老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机场写作

“我差点上不了飞机”

来到值机台前,递上护照,就等领登机牌了。然而,马上,我意识到,我碰上大麻烦了。工作人员发现,我在加拿大护照上的中国工作签证有一个“注销”的章,而我偏偏没有带我不久前领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即中国“五星卡”。

从来都是签证在护照上,值机前一本护照递上去即可,但是,这次,我这个老出国,碰上新问题了!柜台内女性工作人员拒绝给我办登记手续,把我交给了柜台外的一位拿着对讲机的工作人员。还好,这是电子时代,我有“五星卡”的照片。我抱着侥幸心理,找出手机里的照片,递给那位柜台外的男性工作人员看。他说,要请示领导,照片算不算数。不一会儿,答案来了,照片不算数,必须有这张卡本身,才能让我办登记手续。

于是,一场从我家里“拿卡”的紧张战斗开始了。有人说,最快的办法,是让家人送过来。可是,我孤身一人在国内工作,我自己就是“家人”的全部,此路不通。而自己打车回去取,时间太紧了。

赵月枝老师与同学们分享讨论自己的发现

幸亏,我早上出门前,把钥匙交给了公寓的前台。我翻出手机中我所知的公寓管理负责人的微信,告诉她我放这张卡的准确地方。虽然今天不是这位负责任值班,但是,她也为我着急,说立即联系前台值班的工作人员去取。很快,前台工作人员打来电话,拿到卡了。我请求他找人给我送过来。他告诉我,他们有规矩,上班时间不能离开公寓,唯一的办法是叫闪送。

于是,我让支队助教王欣钰赶忙替我叫闪送,我自己从来没有用过闪送,此时此刻,没有时间学习和补课了。很快,王欣钰联系上了一家最靠谱的。然而,闪送小哥说,最快也要到11点才能送到。飞机的起飞时间是11:50,我最晚要在10点50前值机才行。我们决定,两条腿走路,一边请求闪送小哥,如果我们加钱,是否可以更快些,一边再次请求前台打车送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卡再不送出,就真的来不及了。

终于,公寓管理团队经过沟通,说我负责出租费,前台值班经理会送过来!唉,也怪我自己,情急之下,根本没有想到车费的问题。别说本就应该我出车费,此情此景,就是有人开出天价的服务费,愿意跑一趟,我也乐意啊。

我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6号门这一目的地给了前台值班经理,加了他的微信,以便随时保持联系。知道他打到车,已经在路上的时候,我那悬着的一颗心,慢慢放了下来了。一段时间后,当我收到车已到机场收费站时,我彻底放心了。我们在中国海关前照了出发前的集体合影。然后,其他人先去过安检,胡钰老师和王欣钰留下来陪我等“五星卡”。

10点29分,我们望眼欲穿的那辆灰色快车开了过来,在副驾驶位置上的值班经理,手中高举着我的“五星卡”,连车没停稳就递了过来。我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值机。真是有惊无险!感激之余,除了出发前就发过去的车费,我又发了一个红包。因为快递小哥赶到时,值班经理已经出发,为了补偿他,王欣钰发了一个红包。

赵月枝老师带领同学们在阿姆斯特丹机场打八段锦

这期间,十分窘迫与焦虑的我,絮絮叨叨地给大家解释着,我为什么没有带这张卡。这不是我疏忽,而是我自己因无知而有意为之。更确切地说,这张卡,是昨天晚上我在收拾行装时,考虑再三,特意从钱包里取出来,放在家里的。我当时的想法是,出国有护照,既然这张卡相当于我在国内的身份证,那出国就用不着,带着反而有丢了的风险。出国旅行,护照、签证最为关键。我自以为考虑很周全,连旧护照也带上了。

这张序号00026号“五星卡”,是我在国内的居留权证明,我十分珍视。我很荣幸,申请到了国家移民管理部门2023年12月1日新颁发的第一批外国人居留卡中的一张。据我所知,这批新卡,只有50张。我还清楚记得,媒体发了新闻,采访了拿到新卡的几位外国在华专家。虽然我自己在12月14号领到这张卡以后,也认真读过说明,但是,我显然没有真正理解这张卡的功能与作用。在我的意识中,它有国内身份证的效用,可以独立当作乘车、住宿凭证。我压根就没有认识到,在国门面前,这张卡于我的最重要功能,是我的签证。

也就是说,如果原来我的签证是贴在护照上的一张纸,现在,作为签证的这张卡,与护照分开了,而我的错误,是没有正确认识到这张卡的签证功能。这场有惊无险的出国启程体验,再次让我认识到,没有比护照和签证,更能体现“国家”的存在和国家边界的意义了。

漫长旅程中的即兴“研究项目”

也正是因为我的认知偏差所造成的这一“事件”,我们几位有传播学背景的支队成员,开始认真研究起了手中的护照,尤其不同护照上的内容和不同国家是如何利用护照作为立国理念、国民身份和国家形象的传播媒介的。结果,我们一发不可收拾,对这个“微型旅途研究项目”的兴趣越来越大,使它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支队集体项目。这成了我们漫长的30个小时旅程上的国家传播力开拓研究的第一课:这个即兴“项目”,“选题”十分恰当,“可行性”极高,“延展性”极强。最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漫长的旅程平添了不少乐趣。

的确,不看不知道,一看大开眼界,太涨知识了。支队成员的手中,有中国普通公务护照和因私护照、美国护照、加拿大护照、以及阿根廷护照等。虽然护照的功能性内容大同小异,但是,不同护照文本对其国家传播媒介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区别实在大相径庭。美国、加拿大护照上的内容,尤其丰富。这真是一项充满乐趣的国家传播力比较研究。

“跨越山海”的旅程

我们此生最长的这趟荷兰航空公司班机的旅行,分为三段。第一段12个半小时,从北京到阿姆斯特丹,在那里有近3个小时的转机时间。第二段最长,从阿姆斯特丹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整整14个半小时。然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机场停留40多分钟之后,继续飞行两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我们一路飞行,一路把作为国家形象传播的护照这一“课题”进行到底:随着旅程的延展,我们对手中不同护照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讨论越来越深入,分析越来越细致和深刻。

在首都机场,我们进行了第一轮初步研究,对不同护照间的区别,有了一个总体印象。在从北京到阿姆斯特丹的旅程中,我开始了一篇我自己此生与护照和签证关系的随笔的写作;与我并排相座的胡钰老师,向我要去了我的加拿大护照,进行了十分认真细致的解读。等到了阿姆斯特丹机场,我们的研究进入了第二阶段。我们围在一起,开始逐页认真比较不同护照的内容,讨论十分热烈。我们当中的几个,甚至拍下了相关护照的所有页码,以便在下一程的旅途中,仔细解读,慢慢品味。直到我们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机场,我们中的最入迷者,还凑在一起,对美国和加拿大护照中有部分我们也并不熟悉的内容,进行第三轮研究和深度解读。我们甚至从网上找出了相关资料、研究文章和媒体报道。我们感慨,小小护照,太有学问了!

抵达智利后正在登记行李的同学们

“天涯之国,我们终于来了!”

当然,解读和讨论作为国家传播力载体的护照,不是我们漫长旅途中的唯一活动。在阿姆斯特丹机场,我们有几个人练起了八段锦,吸引了不少其他旅客的注目礼。相对于机舱,机场作为身体的活动空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曾经有一小段时间,大家到处去逛,只剩下胡钰老师一人看着所有人的行李。

从地球的东面到地球的西面,从地球的北方到地球的南方,我们也从寒冬进入了盛夏。胡钰老师最神,羽绒服变T恤。南美大陆的蓝天白云和通透明亮的阳光,让我们心旷神怡,精神焕发。阿根廷和智利,我们来啦!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机场入境处,我代表支队全体成员,递上了智利天主教大学给我们发的邀请函。我们当中,美国和加拿大公民不需签证,入境后可以停留90天;持有效美国签证的中国护照持有者,也不需智利签证,也可以停留90天;大部分成员,则凭着一张自己打印出来的智利驻京大使馆的电子签,顺利入境,而他们的停留时间,只有8天。不过,我们在智利的实际停留时间,只有4个整天。

也许是因为上飞机前有惊无险的刺激,我思绪万千,一发不可收拾地成了团队中最入迷的护照、签证研究者。整个旅途,我最多只睡了三四个小时。我断断续续,围绕护照、签证这个话题,写下了一万多字的随想,也无意中成为那位十分和蔼可亲的荷兰航空公司乘务员眼中的“hard worker”。的确,虽然我所写的文字不配出版,这趟旅程,从码字的角度,成了我此生最有“成果”的旅程。

接下来的两周,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样的旅行经历和写作冲动激发点?无论如何,有一点我自己很清楚,不能再成为另一个有惊无险故事的主角!

作者系赵月枝(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阿根廷、智利专题调研支队带队教师)

 支队成员抵达圣地亚哥机场

 

供稿 | 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阿根廷、智利支队 赵月枝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