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1.05

“完善沟通渠道”不能救清华

作者:尹昊萱

最近这段时间,学生和学校管理方发生了许多摩擦,其中以封校和电动车两件事情最为突出。有些人以为,这是因为学生和学校之间缺少交流渠道,学生的意见不能有效反馈给校领导,校领导的政策不能及时通知到学生。为此,校学生会发布了《关于完善学生与学校沟通渠道以及学生获取信息通知渠道的调查》,这份问卷在同学之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转发。他们大多相信,只要建立或者完善这样的渠道,双方的摩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然而,我对此持悲观态度。

关于沟通渠道的对象,我只愿意用“校领导”或者“管理者”这样的词,而避免像问卷中一样使用“学校”一词。请问,什么叫“学生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只有“我和父母的沟通”,没有“我和家庭的沟通”;只有“人民与政府的沟通”,没有“人民与中国的沟通”。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恐怕在潜意识里觉得学校是校领导的学校、清华是校领导的清华;学生只是住在校园里,不光不是学校的主人,连学校的一份子都快算不上了。

正如问卷中所说,学生反馈意见的渠道不可谓不多。校领导接待日、学生会生权组织、学代会提案、有关部门电话和邮箱,之类途径不胜枚举。如果有人想给校领导提意见,在现存的制度下根本不是难事。也就是说,发问卷的人似乎在努力解决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问题。

甚至,那些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根本不需要想方设法特意向上反映。一方面,一个激起广泛反对意见的决策,一定是不合人情,甚至不合常理的。只要稍加反思,就能意识到问题所在。请问,校领导在颁布封校政策的时候,难道不会想到这会给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吗?校领导在派出保安锁电动车的时候,难道不知道这会给同学们的出行带来多大的不便吗?另一方面,一个波及大量学生的政策,势必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议论。知乎上的相关问题都收到了大量的回答,树洞里也有很多同学讲述了自己给相关部门发邮件表达意见的经过。只要管理者耳不聋、眼不瞎,并且在主观上愿意了解,就不可能不知道广大学生的意见。

有人说,不可能,一定是我们的意见没有有效地传达给校领导,否则,校领导怎么可能对我们的意见充耳不闻,制定我们都反对的政策呢?这种人,大概就是制作问卷和传播问卷的主力军。他们以为,只要学生的意见传递给了校领导,校领导就一定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学生的诉求。然而事实却是,从学生诉求到颁布政策的链条恰恰就断裂在这一环。

在现行的体制下,即使校领导已经了解到了学生们的意见,他们也压根没有意愿和动力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做出决策。正如公众号“漫士呓语”所说,“当副部级大学接到上层要求、或者担心出茬子时,在学生权益、人文关怀和响应政策、避免追责的电车伦理困境上,几乎没有一次站在学生一边。”正因如此,在学生需求和对上负责的原则不冲突的情况下,校领导尚可以无伤大雅地施恩于学生。但一旦有一丁点冲突,学生的生活需求永远是第一个被放弃的对象。

学生和校领导之间的矛盾,不能被简单归结为学生的意见没有得到传递,或者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学生的建议常常会受到一种堂而皇之的反驳:“你们学生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利益,而缺乏大局观念。学校的稳定、学校的声誉,学生不能也不会去负责。校领导才是真正站在全局角度、为了整个学校考虑的人。”

进出校是学生的生活需求,更是学生的自由权利。电动车是学生的交通工具,更是学生的个人财产。不可否认的是,为了全局的考虑,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这种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常态。然而,利益可以牺牲,权利不能剥夺。把学生对自己自由权、财产权的诉求,矮化为“从个人出发的需求”;把管理者对学生自由和财产的践踏,拔高为从全局出发的统划,是一种歪曲问题实质的话术。利益诉求或许需要沟通、需要博弈,但是道德原则和法律规定不需要沟通,只需要遵守。

最后,我对那些制作、填写、转发问卷和把问卷结果提交给校领导的生权部门同学没有任何恶意。相反,我十分敬佩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和行动力。我曾经参加过去年的学代会,会上关于生权工作的汇报事无巨细地列出了他们一年以来的各项努力,其中有很多受到广泛关注的议题,也有很多我们平常根本没有留意到的问题。他们是真的在用自己的努力去一点点改善学生生存的环境。在我眼中,他们只是在这件事情上找错了问题、用错了方法,也因此很难取得实际效果,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始终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编辑:wu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