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23.03
“这届年轻人在养一些很新的东西。”
除了前段时间风靡网络的“纸箱小狗”,还有一种“新型宠物”也俘获了众多网友的心。它不掉毛、不认生、不会生病,同时也不吵不闹,还能把主人的情绪照单全收。
这种新型宠物就是石头。
小红书上关于“宠物石头”的笔记已经超过1.5万篇,网友们发帖共享养宠经验、介绍自家萌宠,甚至求购石头周边,眼镜贴纸、石头床、帽子等都是热门单品。这股风潮也带火了去郊外、公园、花坛,寻找“合眼缘”的石头的活动。
不少围观的网友担忧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也有的配合着留下诸如“它看起来皮肤好好”的评论。
左图为“皮肤很好”的石头,右图为网友评论
图源:小红书
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养石头?
养石头并不是当代网友开创的活动,石文化在中国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历史上也有许多乐于赏石、藏石的名人。米芾一生爱石成痴,创立了“瘦、透、漏、皱”的奇石四字诀,被石头藏家沿用至今。另据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米芾甚至还曾因为见到州府一奇石,欣喜若狂,向奇石行叩拜之礼,还称奇石为“石丈”。
明 郭诩《人物图册之米芾拜石》
图源:上海博物馆
除了把石头作为文玩把玩,人们更在20世纪70年代就试图与石头建立真实的情感连接。当时一个叫Gary Dahl的美国人创立了Pet Rock,把路边的常见的普通鹅卵石包装成宠物出售,半年即盈利600多万美元[1]。Pet Rock的产品会附赠一个带气孔的小箱子和用来铺床的干草,甚至还随附一本32页训练手册,教你如何照顾和训练你的宠物石。手册中说道,宠物很快就能学会例如“坐下”“不许动”或“装死”的指令,而“过来”“站起来”“握个手”则是最难的口令。
Pet Rock
图源:亚马逊产品页
如今这股玩石之风再次在中国年轻人中刮起来,不同的是,玩石的门槛大大降低了。公园里、上下班路边的花坛或者阳台上的花盆,只要看见喜欢的野生石头,随时随地都可以揣进兜里,开始收养宠物的生活奇旅。
省心省力的社交货币
有网友用“养石头,优点:不与人互动,缺点:不与人互动”,解释了这种新宠物获得许多人青睐的一大原因。
图源:pixabay
相比起养“毛孩子们”,养石头更加省心。有时养宠物的人会调侃自己是侍奉“主子”的“铲屎官”,这也说明了花在“毛孩子们”身上的高昂花销和大量精力。而石头不同,你甚至不用关注它,只需要放在桌上就能感受它们的陪伴。正如很多帖子都带上的“懒癌必备宠物”一样,它不需要年轻人在抵抗快节奏生活和繁重工作压力的同时花费更多精力。
宠物石头的主人们,或许追求的并不是毛孩子们的互动和反馈,而正是缺乏互动带来的纯粹的放置的快乐。
石头宠物们除了是年轻人的私人收藏之外,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社交货币。
浏览社交平台上宠物石头主人们的发帖,不难发现,宠物石头更像是一种介质,连接起天涯海角的同好,大家在网上的分享和交流,成为逃离忙碌工作或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窗口。石头没能提供交流,却提供了和其他养石人交流的机会。不仅是石头,这种交流本身也供给着都市年轻人需要的情绪价值。
灵岩山寻觅雨花石活动照片
图源:探趣金陵公众号
这种线上的交流也延续到了线下。挖石头成为年轻人闲暇时可选择的新活动,默默无闻的矿区也开始成为网红打卡地。石头博主“K君”曾向南京六合横山砂矿附近的砂矿摊主打听过,周末数百南京人跑到这儿来,带着铁锹、水壶,一埋头就是小半天。此外,南京“探趣金陵”(成立于南京的一个青年文化与社交成长平台)也曾组织过 “捡石头”活动,每人收取一定费用,以徒步的形式穿越山中野道,一边捡着石头。
这些共同拼凑成了一种群体性的社交共识和文化参与,大家心照不宣地认同这种外人看来“有精神问题”的养宠方式,创造出一个不被打扰的自由空间,获得心理上的慰藉和愉悦。
《小黄人大眼萌:神偷奶爸前传》电影截图
图源:豆瓣
在这个信息爆炸和技术膨胀的时代,人类实现了史无前例的物质满足,却又在速变的赛博景观和缺失的现实交流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之前人们对“旅行青蛙”等“电子宠物的追捧,也是试图寻求一剂可以抚慰孤独的赛博良药,但这种“非实物”的体验似乎无法满足我们的真正需求,成为时代的眼泪。
面对这个时代,或许一块沉默的石头是我们不错的选择。
参考资料:
[1] Woo, Elaine (April 1, 2015). "Gary Ross Dahl, originator of '70s Pet Rock sensation, dies at 78". Los Angeles Times. Retrieved 2015-04-01.
https://www.latimes.com/local/obituaries/la-me-gary-ross-dahl-20150401-story.html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