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023.04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新思
“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一个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需在知识、教育、观念和学科体系的层叠与更新中感知与修炼。同时,纵观全球,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还需应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以及在全球局势变动下国际体系的变迁;而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转型,这个过程的复杂性也进一步增强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诉求。”
2022年,是清华大学新百年第二个十年的开局起步之年,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新闻学院”)成立20周年,亦是新闻学院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关键之年。近年来,新闻学院围绕党和国家对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深度需求,结合全球新闻传播业态变化,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历史为参照,主动担当作为,积极落实多样态学术科研工作,推进“芯片式”全媒体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国际传播人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国际化办学、实践教学、学科融合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清华特色。
今年9月,在开学迎新之际,依托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使命愿景,秉承让“学术更学术、专业更专业”的清华大学研究生分类培养理念,新闻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党委书记胡钰教授及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教师、教职工及学生代表,就硕博士新生的学科交叉与研究能力提升、学术学风道德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创新国际传播科研体系等方面开展系列讲座、研讨及战略合作洽谈会。并结合近五年以来的学校和学院大事记,系统总结回顾了学院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方面的历程与阶段性成果,为即将到来的党的二十大及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献礼。
新闻学院2022级硕博新生开学典礼现场
重构分类培养体系
创新教学培养模式
自2020年取消本科招生以来,新闻学院全力融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及分类培养大局,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现实语境与内外部环境,从价值体系、身份建构、学科特点以及学院特色的角度,将培养学术精神作为学术型博士教育的核心目标,将践行国际传播实践应用技能与媒介素养提升作为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着力点,力求在学校全面推行博士“申请-审核制”改革与评价改革、创新培养模式等改革综合背景下,不断夯实新闻学与传播学在人文社科体系中的跨文化、跨学科交叉性培养基础,面向重大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有力支持培养质量提升。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在调研新闻学院研究生培养改革过程中曾强调:“新闻学院不只是清华大学战略性布局的学科,更要成为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学科。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闻学院要改革奋进,重新定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领学科发展,努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学校将从各方面进一步支持学院的改革发展。”
邱勇讲话
调研座谈会现场
与会人员合影
基于此前景,新闻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建设双向发力,以重构分类培养体系支点,探索出新闻实务工作坊、视听实务工作坊、学术研究工作坊等培养模式,着力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共鸣中建立社会服务型新闻观,心怀“国之大者”,为中华民族、为世界的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校长王希勤在新闻学院20周年庆祝大会的现场致辞中强调:“为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希望新闻学院在未来能够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更多人才储备和学理支撑,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方面更加积极作为,持续探索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新闻传播教育,努力打造清华文科高原上的新高峰。”
王希勤讲话
新闻学院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
新闻学院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 原学院顾问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视频致辞祝贺新闻学院成立20周年
出于此指引,新闻学院扎实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工作、切实提升办学水平、不断优化生源结构,对学术型及专业型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和培养环节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调研和论证。并联合全国新闻院校负责人、媒体机构和科研机构负责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新闻传播业界学界共同体建设与实践前沿、新闻传播交叉学科融合与合作、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等主题共同研讨,力求培养出基础更加厚重、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的高层次新闻传播学人才。
推进跨学科研究能力与学风建设
发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社交媒体、智能传播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加速了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和创新。为培养更适应新业务环境的新闻传播人才、发挥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和观念塑造作用,推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新闻学院在学术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致力于全面建设国际一流新闻传播学院。
在此基础上,新闻学院如期迎来行政班子换届,以行政班子人选的稳步过渡继续攻坚克难,发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2022年7月,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刚,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许庆红代表学校党委公布了新闻学院行政班子换届的决定,任命周庆安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杭敏、张铮、张莉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2022年7月,新闻学院行政班子换届
彭刚在会议现场讲话
副校长彭刚高度评价了新闻学院2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充分肯定了上一届班子带领全院取得的重要成绩,并希望新闻学院在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珍惜学院发展各个阶段的历史和价值,注重优秀传统的传承;也要抓住难得机遇期,人才培养质量要再上新台阶。同时更要聚焦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和国际传播等方向进一步思考,谋划新闻传播学科如何跻身世界一流前列,更好服务于国家民族发展急迫而重大的战略需求。
为更好贯彻落实学校对新闻学院未来发展的指示精神,不负学校的亲切关怀与深切嘱托,周庆安代表学院新一届行政班子表示,新闻学院将在今后继续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继续坚持依托清华大学的优势资源,坚定育人本色,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将学科布局融入学校的重点战略中,在坚守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的状态下,努力塑造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内涵。
近日,在与新闻学院2022级硕博士新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周庆安亦结合国家对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大方向,对全体新生提出几点希望:随着全球风险感知能力扩大、社交时代带来的碎片化叙事以及z世代的崛起,不仅个体叙事方式进一步更新,而且后全球化历史记忆也发生重构。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新闻传播领域所面对的问题,可以说是当前全球问题集合的一种别样体现。因此,硕博士新生在开展新闻传播的学术问题和研究工作过程中,应力求要回应全球问题、时代焦虑和社会矛盾;而新闻传播的传播活动和实践工作,则重点要关注国家主张和个体命运。
新闻学院博士生学术主题班会
新闻学院实践创新比赛
新闻学院“猫头鹰读书会”现场
新闻学院“大篷车课堂”在西喜马拉雅山现场教学
自新闻学院2022级博士新生学术主题班会召开以来,副院长杭敏教授、副院长张莉副教授,副院长张铮副教授、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史安斌教授、院长助理虞鑫副教授,校党委宣传部媒体关系办副主任、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助理(挂职)高原等教师及教工代表,也先后对新闻学院研究生培养改革等问题与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辩证讨论了环境形势与个体发展、研究生的个人学术发展和彼此间学术合作、学术修炼的孤独感与挑战的全面复杂性等议题。
线上线下结合的师生交流与授课
新闻学院教工调研
巩固优势、凝练特色,以学术科研筑牢学科根基。“新闻学院虽然规模小,但平台大,虽然人数少,但能人多,要形成合力,形成共识,共同推动发展。”正如学院党委书记胡钰所述,五年来,学院着眼于学科前沿问题,取得丰硕的学术科研成果。学术活动“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暨新闻传播院长高峰论坛”“清华文创论坛”“清华国家形象论坛”“中非国际新闻报道论坛”“清华财经新闻论坛”,教学活动“人文清华”“清华新闻传播前沿讲座”“清华文创讲座”等已形成学院品牌。学术期刊《全球传媒学刊》于2019年跻身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行列,获得历史性突破。
深化产教融合
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2022年7月11日至15日,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2022年会由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位学者在线参加了会议。这是中国大陆首次主办国际的传播学会学术年会,彰显出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科蓬勃向上的活力和日益壮大的国际影响力。
IAMCR Beijing 2022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
作为IAMCR的联合主办方,新闻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牵引,主动更新自身在国际传播学界合作方面的角色承担,以反哺学院在国际传播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并为学界、业界和其他相关人士提供交流平台。新闻学院前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认为,要想使得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科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我们与世界同行多多交流、对话、切蹉。
陈昌凤发言
陈昌凤说,经过二十年的打磨,新闻学院逐渐凝练成两大学科脉络,五个学术集群,形成了两大人才培养特色。清新的发展脉络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学科,建设中国特色新闻与传播理论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和学术共同体;另一个发展脉络是基于清华大学学殖深厚,学科交融的传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形成清新特色的科学应用传播研究,培养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个脉络既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也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由此,除了着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改革外,新闻学院还将积极与专业媒体机构、国资央企的新闻宣传体系、具有活力的新媒体平台等举行战略合作洽谈,共同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出谋划策。
建院20年来,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8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主流媒体、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及国家大型企业工作。2009年以来,新闻学院作为全国首批由中宣部、教育部牵头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人才培养实践项目试点基地,向我国主流媒体输送了超过200名的国际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其中不少已经成为我国主流媒体驻外记者或一线业务骨干。多位毕业生荣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重要荣誉。很多国际学生毕业后成为关注中国、客观公正报道中国的知华派、友华派。此外,学院还与美国南加州大学传播学院、工学院合办数据传播双硕士学位项目,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作出创新探索。
2022年,学院还深入参与了第五届中国特色新闻学高级研讨班的筹备与举办,并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主办了“从国际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与传播高峰论坛”等大型活动,均表明了新闻学院在国际传播高层次人才建设方面的决心。在近期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进行的战略合作交流中,学院还邀请CGTN一同探索国际传播领域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和从业者培训等方面的广阔合作空间。
第五届中国特色新闻学高级研讨班合影
“从国际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与传播高峰论坛”现场
此外,结合国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理念、学校对新闻学院办学的指示精神,以及学院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准备情况及实践成果等方面,新闻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也积极在和包括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和兄弟院校负责人、媒体机构负责人、业界导师代表、校友代表等开展常态化交流。
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馆“宏盟楼”
深耕立学初心、守护清新本色。面对全球化的话语体系变迁与重构,面对国家及学校深化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改革的需求,面对外界对“清华学子”的高要求高期待,适应人才转型语境下的学科变迁、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中的中坚力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慎终如始,立足学科前沿、超越学科前沿,深度参与学校全球战略实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探索高层次复合式人才培养,双向推进学科交叉与分类培养体系建设,坚持“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适应知识经济深度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贡献有力作为。
供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审核: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