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2021.03
第1章 活力中建
2017年2月28日中午,工作了一上午的中建员工纷纷去往地下一层的食堂就餐,虽然他们暂时抛掉了手头的工作,但是聊天内容依旧离不开“工作”二字。与摆满了办公文件和电脑的工位相比,嘈杂的餐厅让大家的聊天更加随意了些:
“虽然我们中建总公司只有35年的历史,但是从‘工程局’那个时候算起,咱们也有60多年的历史了,也算是一家‘老企业’了,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咱们和其他央企不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催促着我们不断改变。和许多企业比起来,咱们算是很有活力的‘老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理直气壮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坚定不移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各类要素的活力。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制度性的约束导致了人们对国企形成了“刻板”、“僵化”的普遍性印象,但是中建并非如此。它是市场化经营最早、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它在做好党建工作的同时,成功与市场接轨,从战略管理到人才培养、再到品牌传播,都展现出了现代国企的活力与魅力。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中国建筑在世界500强排名中提升了459位,并且实现了营业收入从141.22亿美元到1401.588亿美元的大跨越。
1.1 医治“大企业病”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早已成为一家大企业,《财富》世界500强第27位、中国500强第3位、连续13年获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导公司品牌、国务院国资委连续7年经营业绩考核A级......赫赫战功让中建享受着“大企业”荣耀的同时,也承受着“大企业病”的困扰。
企业越大,分工越细致,但是分工易做、合作难为,繁琐、低效的机关作风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与西方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历史更短、体量更小,但是却受到体制性、传统性因素的影响,公司机构更多、职能更加复杂、“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面对这类大企业病,中建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一是从市场出发。“企业脱胎于市场,成长于市场,离开市场谈企业发展只会南辕北辙。”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孟庆禹说。中建发展历史表明,市场竞争是化解企业官僚作风的根本之法,只有将市场竞争的任务分解成各级子公司、各机构的任务,达到“人人扛指标”的效果时,企业官气便可祛除。如今,绩效文化已经深入各子企业、项目部,深入每位员工心中。
中建总公司下属的二级单位总共98家,下面还有三级单位、四级单位、项目部,庞大的企业体系为公司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但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中建各个子公司就像是群狼一样,这种群狼文化很好地适应了当今的市场竞争逻辑。”中建总公司企业文化部某处长介绍说,“当然,如何把‘群狼’转变为‘狼群’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是从文化出发。5年前,中建总公司发布了《中建信条》和《十典九章》两本中国建筑行为规范手册,强调要在企业内部推行“务实文化”,少说官话套话、多讲真话实话;同时也要推行“阳光文化”,倡导公开透明的行事风格,让企业部门之间、业务模块之间、母子企业之间能够相互打通。
企业要朝着“做大做优做强”的目标努力,但同时也要解决好“大企业病”的政治周期律,躲避开这种“成功陷阱”。
1.2 企业要发展,核心在于人
翻开中建总公司主办的《中国建筑》杂志和“中建幸福空间”客户端,各式各样的人物故事幡然呈现在眼前。从企业管理层到部门经理,从项目工程师到基层劳动者,都是这家企业关注的对象。
在中建,基层管理者是每个项目公司的领军人物。中建钢构金牌项目经理陆建新参与承建的工程多达36个,主持承建的钢结构累计高度超过3千米,他带领广州西塔项目承建团队创下了两天一层的“新深圳速度”,他的谦谦之风和朴实性格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二届国际杰出项目经理杨耀辉是中国建筑业房建业务方面领军人物,致力于提升总承包项目管理水平的研究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工程建设管理骨干,为企业积累了大量宝贵的高精尖项目施工管理经验,但每次领奖都会“逃之大吉”......
在中建,工匠精神是最有力的品质代言。高空诗者王华能够在500米高空“盲吊”,通过听声音判断机器故障;木工匠人翟筛红在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但却坚持称自己为手艺人,成为公司副总之后还要坚持每天下工地;地铁施工现场的“地下盾构人”能够忍受地下幽暗、闷热、潮湿、机器轰鸣的环境,与游龙一般的巨型盾构机并肩作战,用零误差计算和施工避免土地沉降;普通钢筋工每天在室外捆绑3吨钢筋,为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加固......
在中建,每一位员工的梦想都被尊重。机电工长陈乾钧的画家梦、油漆工人黄学文的歌手梦、生产经理张格的厨师梦、工长王国栋关于自发光塔尺的技术攻关梦、非籍员工Anton的学徒梦、保安员的求学梦、女农民工的礼服梦......除了枯燥单调的基层工作,每一位员工都有着自己的爱好与兴趣,而中建就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
中国建筑共有员工24万,农民工150万,承载着100多户家庭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所以,中建重视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但同样没有忽视遍布世界各地项目工地上的每一位普通员工。“能够做到关注每一个人,是中建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大企业’的根本原因。”
1.3 做好“党建+”
“长期以来,基层党建存在虚化、淡化、弱化等问题,责任落实不到位、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建股份副总裁刘锦章介绍说,“要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激励党员干部冲在一线,靠前指挥,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应对挑战、破解难题的能力。”
作为国有企业,中建必须要搞党建;作为生产型企业,党建搞得好,会对各子单位的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党建搞不好,就会沦为空耗人力财力精力的形象工程。
为了避免出现后面这种情况,中建总公司提出了党建要与一线员工实际问题、农民工教育、海外业务拓展、培养人才队伍相结合的要求,形成“党建+”模式,将理论指导与实际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014年国庆节期间,中国建筑“十典九章”文明礼仪志愿服务队推出“天安门城楼志愿服务项目”,数十位身穿志愿者服装的志愿者在天安门城楼下的志愿服务亭中为身体不便或有咨询需求的人提供支援帮助。
去年5月,中建一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国贸三期项目承办北京市“国企开放日”活动,中建一局董事长、党委书记罗世威与公司领导班子亲自担任讲解员,向北京市民讲解企业文化与项目建设情况。
在项目工地上,每个项目组都会成立一个党小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大家聚在一起,“我们会学习一些新政策,但更加注重一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交流,项目上每天都有新问题,我们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交流来逐步解决问题。”平安金融中心项目经理王鸿章说。
“操石杰”青年志愿服务队是中建三局的一支爱心队伍,他们在齐鲁之滨为弱势群体送去精彩的文艺节目,在巴蜀山区陪护和资助贫困孩子,在项目部为农民工子女义务家教......他们把爱心公益当做自己的工作,把高标准、高素质日常化。
1.4 做最有识别度的品牌文化建设
“大到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依靠硬实力,另一条腿就是依靠软实力。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文化的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在2014年8月15日举办的中国建筑企业文化论坛上,时任董事长易军一再强调企业文化的分量之重。
时任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国资委宣传局局长卢卫东在一次发言中提到,“国资委监管的央企进入世界500强的有47家(2014年数据),硬实力在不断增强,但软实力是不匹配的。我们分析的深层原因就是,中央企业中部分企业没有文化支撑,没有道德支撑。”
《中建信条》和《十典九章》是中建的两本文化秘笈,这两本员工行为规范守则以《论语》、《周易》、《诗经》等传统文化为支撑,兼具现实视角与国际化视角,上至天下观、下至个人世界观,已经逐步内化为包括属地化员工在内的全体中建员工的“精神图腾”。
在注重内部文化浸润的同时,中建总公司还花费大力气提升品牌影响力。在企业新媒体“宣传战”中,中国建筑走在了央企的前列,但与其他市场化企业相比还差了一些。除了传统的宣传形式以外,中建总公司还运营着微博、微信、客户端,并推广运营了吉祥物“蓝宝”。与此同时,中建还致力于打造集信息报送、新闻传播、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央厨房”,将融媒体平台的理念创新性地引入到企业工作中。
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多数人并不了解中建市值、营业收入的准确数字是多少,但是对世界各地项目工地上飘扬着的蓝底白字旗帜耳熟能详。
曾经有一位华人在国外工作时迷路了,由于语言不通,无法和当地人顺利交流,当他看到不远处标有CSCEC的蓝色旗子时,他示意一位当地人把他带去那里,尽管他并不清楚CSCEC是哪家企业,但他知道“这是中国的企业,这里有很多中国人”。
在刚果(布)1号公路施工过程中,工程附近的密歇密歇村居民也都对蓝色的CSCEC有了深刻印象,村长菲利普觉得,“蓝色的CSCEC是中国的企业,我们看到它都觉得很亲切”。
这种企业形象深入人心的效果要得益于中建成熟的VI(视觉识别)系统,中建VI手册事无巨细地标注了各类视觉符号的使用方法,甚至连项目工地门口的蓝色漆刷涂料、字体、中英文比例等细节都做出了明确要求。
正是因为这种规范化的VI系统,才会形成遍地都是“中建蓝”的视觉传达效果,中建形象自然而然就印刻在了大家的脑海里。
拓展幸福空间,是中建的品牌理念。它在地上和地下空间承建住房、写字楼、交通设施,让人们的生活空间更加宜居,每25人中就有一人使用中国建筑建造的房子;它还为100多万员工和项目所在地居民提供工作岗位,为更多人的幸福保驾护航。
第2章 创新中建
2017年3月9日,在中建总公司科技部办公室里,我见到了科技部的两位负责人。四处堆满的文件材料让这间不大的办公室显得有些拥挤,房间里的摆设和各位员工的言谈举止也透露着些许低调、内敛的气息,很难让人联想到成百上千项的科研创新成果在这里被不断优化、推广。
“这几年,随着中建市场的不断拓展,我们遇到了很多难题,这也催生了许多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目前在成果包装方面还不是很在行,但是这些技术都是在工地一线研发而出的,对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速度有很大帮助。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术做支撑,国贸、央视大楼这些震撼人心的建筑根本无从谈起!”
创新是一家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即便是具备“体制优势”与“先发优势”的中建总公司也绕不开“创新”这个发展潮流。
要想摆脱“盖房子的”这一刻板印象,创新是关键。中建将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优化改进成果投入到项目管理、工地施工中,将信息化办公方式引入各级单位,让创新不只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将其内化为每一个承包项目的基因与内核。
然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作为一家央企,中建总公司面临着内外多重制约因素,在软实力创新方面仍然无法彻底摆脱传统老路。
2.1 务实,是技术创新的第一要义
中建总公司成立35年以来,共获得6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30项“建筑界的奥斯卡”鲁班奖。
“我们所有科技创新都来源于项目工地,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所以好多科技成果听起来不够‘高大上’。我们也不会包装宣传,但这些科技成果非常实用。”中建科技部的负责人介绍说。
会呼吸的混凝土: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报道,我国每年城市缺水量达60亿立方米,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为了解决城市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中建研发除了“透水混凝土”,下雨时雨水通过透水混凝土的孔隙渗入地下,既能缓解市政排水压力,又可以补充日益干涸的地下水资源,还能够缓解热岛效应、减少制冷能耗。
长在墙上的绿植:
中建提出“立体绿化”概念,与植物学专家共同研发适合长在建筑外墙、内墙和屋顶上进行无土栽培的植物种类,在增强建筑设计感、丰富城区绿化结构层次的同时实现吸尘除噪、减少有害气体的作用。
技术中心张卫东博士介绍说,绿色科技研发未来的重点方向是智能材料,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刺激,对之进行分析、处理、判断,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适度响应,这种材料可以自我发现故障、自我修复,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优化反映,发挥控制功能,让建筑材料拥有“感觉”和“知觉”。例如有一种材料叫“建筑用自诊断材料”,研发成功后将实现桥梁、高大建筑设施及地下管道的自诊功能,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自我诊治”,比如“自愈合”纤维能分别感知混凝土中的裂纹和钢筋的腐蚀,并能自动粘合混凝土的裂纹或阻止钢筋的腐蚀。
工厂里造摩天大楼:
三天半盖起一层楼,是在北京在建第一高楼——中国尊项目中实现的建筑速度。中国尊为啥“长”得这么快?这主要得益于超高层建筑神器——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目前已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走进中国尊项目工地,没有看到乱糟糟的脚手架等传统施工设备,而是看到半空中的一个可以攀爬的钢板平台,中建员工戏称它为“造楼机”。这个平台重达2300吨,实现了集成化施工与智能监控预警功能,将超高层建筑所需的大型塔吊、施工电梯、布料机、模板等设施集成安装在这一个平台上,工人们走在上面如履平地,较传统施工方法提升速度了30%。
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
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提出,要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把建材预制构件在工厂预先做好,然后运到施工现场组装而成。这将是我国建筑、建材业面临的一次“大革命”。也就是说,可以像生产汽车一样造房子,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
技术中心副主任李景芳介绍说:“建筑工业化尽管是建筑业发展方向,但是却任重而道远。像我国80年代大量采用的预制大板建筑由于防水构造等原因,最后渐渐被市场所淘汰。某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在20世纪初曾投巨资引进国外生产线,研制建造装配式建筑,但是仅仅不到十年时间,却由于造价高,市场不接受等原因也放弃了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所以中国建筑在进行建筑工业化研究与应用时,一定要稳扎稳打,不能冒进。”
中建三局一公司在全国最大的工业化住宅——深圳龙华0008地块保障房施工中,率先采用PC(预制混凝土)整体装配式新工艺,打造绿色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工艺,PC整体装配工艺具有节能环保、优质安全、省时省工等优点。由于项目50%以上的工序均为干作业,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降低了建筑辅材的损耗,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建筑污水的排放、建筑噪音的干扰以及有害气体及粉尘的排放。
“项目工地每天都会有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就顺其自然地出现了。这里是企业生产建设的一线,也是我们的创新实验室。”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总工程师李彦贺介绍说。
2.2 创新工作室——高端人才的孵化器
劳模创新工作室和青年创新工作室是中建的创新孵化平台,由市局级以上劳模带领团队成员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将“导师带徒”和“传帮带”的人才培育模式融入其中,并有专项创新基金支持活动室发展。
工作室里的这些“创客达人”并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真刀真枪地进行科技攻关和战略管理探索。孙维振职工创新工作室研究提出“阻抗法”超高层结构监测方法,仅在一个项目中就获得21.35万元的经济效益;王永好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创新项目施工技术的同时,还尝试进行战略投资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将创新的目光放到企业、放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转型中。
创新工作室不只是科研成果的产出地,更是企业高端人才的成长孵化器。走进工作室,他们带着无限的创新想法;走出工作室,他们带着导师身上的劳模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成长。
2.3 创新投资模式,助力社会转型
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政府债务管理的43号文,改变了政府以往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思路,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
政策出台时,正值徐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项目谈判时期。考虑到政策环境,该项目成为了财政部公布的首批30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之一。以创新的PPP模式实施的徐州地铁1号线项目,开启了中建PPP实践的序幕。
自此,中建PPP业务版图迅速扩张,先后投资建设了70余个PPP项目,总投资3000多亿元,涵盖地下空间开发、保障安置房、基础设施、一带一路等领域,实现了由“承包商”向“投资商”的完美转型。中建华东投资集团曾经通过保险资金融资和地方商业银行无担保贷款的方式进行外部融资,最终实现自有资金投入5亿元撬动201亿元大项目的模式创新。中建基础设施事业部从2007年开始首次涉足投资领域,从BT(Build-Transfer)模式切入资本市场、到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拓展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再到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的尝试,中建总公司一直在探索更加完善的投资模式,十年发展历程让“中国建筑”逐渐成长为国内外领先的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商。
投资模式的创新,一方面要受到政策变更因素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受到企业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在建筑领域摸爬滚打了60多年(中建总公司成立只有35年历史,但中建子公司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60多年前),中建在建筑承包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领域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并将其内化成为了企业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中建得以在基础设施业务领域一直占据市场引领地位的内生动力。
对于中建总公司而言,投资业务的转型和发展是未来争夺国内外高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PPP业务模式将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导中建投资业务,但在创新基因的作用下,中建投资业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市场发展将会不断出现更完善、更前沿的发展模式。
2.4 让“互联网+”成为企业日常
信息化办公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让建筑企业的管理变革顺理成章。
提起建筑工地,大多数人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幅乱糟糟的景象:随处堆放的建筑材料、“包工头”扯着嗓子指挥着工人、不同工种之间因为相互妨碍而不断返工......这些,不过是传统的工地相貌。
在中建八局承建的观音山观音圣坛项目工地上,建筑还没完成,就能走进去参观,VR可视化技术把建筑“建”在电脑里。走进中建一局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工地,消防、水电、管道等多种管道综合4D效果图成现在电脑上,BIM技术的使用让“纸上谈兵”成为可能......
为了实现全产业链的业务模式,中建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推出了以“云筑网”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平台,将材料采购、电子招标、金融服务等功能集于一体,真正实现了“让信息化办公走进每一个项目”的目标。
同时,为了让中建总公司与各子公司的信息资源能够顺畅共享,总公司企业文化部在借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融媒体方式,计划推出“中建厨房”数据库,可以实现内宣、外宣媒体资源的整合与分流,彻底颠覆分散化、低效率的传统办公方式。
2.5 体量大了,翻个跟头很困难
在今年的总理记者会上,面对记者关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提问,李克强总理风趣地回答说:“几岁的小武僧一口气翻十几个跟头很轻松,中年武僧翻不了几个跟头就很累了,因为块头太大了!”
中国建筑也是一家“块头很大”的企业,要想有个新动作着实不太容易。
中建是央企系统内第一家运营客户端的企业,在2015年成功上线“中建幸福空间”客户端,走在了央企的前列。但是,由于话语风格的历史沿袭和稿件来源的限制,“中建幸福空间”客户端面向的主要受众主要是企业内部员工,企业外人员关注下载的实属少数。据新媒体负责人介绍,新媒体运营管理人员匮乏、相关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也是制约着中建新媒体平台走向大众的重要原因。
为了进一步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品牌文化,中建总公司决定推出企业吉祥物,在吉祥物设计、沟通、方案修改等领域耗费了许多时间与精力。限于公司管理制度要求,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上级审批通过,而且每一级领导都会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导致了整体工作推进速度缓慢。
另外,总公司的工作开展还会受到各级子公司的影响。比如前面提到的“中建厨房”开发项目以及总公司微信公众号推广活动,中建总公司的部分员工并不太看好,考虑到各级子公司“各自为政”的相互竞争态势以及各局文化风格的不同,有些员工认为,各级子公司在面对总公司的工作时不免会有“应付”的状态,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完全开放式的资源整合与共享。
所谓创新,就是要打破现有因素的组合形式,使之以新方式产生联系。对于体量庞大的中建总公司而言,无论是“破旧”,还是“立新”,都需要不小的勇气和毅力。当然,还要有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
2023.08.14 13:45
23
2024.10
23
2024.10
23
2024.10
2024.06.14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