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2021.04

当BBC成为沙尘代名词:被定义的“中国颜色”

作者:秦一筹

3月15日,北京的沙尘天气使得天空呈现出阴郁的浓黄色。网友们对于这样天气的描述,除了“世界末日”,“生化危机”这样的词汇之外,“BBC滤镜”成为了很多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使用的词语。

“BBC滤镜”一词的走火,来自于近期网友们对BBC涉华报道的观察发现。2021年2月底,网友察觉到BBC近期拍摄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的风格出现了国别差异——其在中文端上传的视频色彩明艳,而在其他地区发布的视频则色彩黯淡。这很难让我们不去联想与揣测这般差异化处理的意图。


BBC纪录片中文版


BBC纪录片英文版

BBC作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媒体,关于中国题材的拍摄作品并不少,也不乏为人称道的佳作。2012年由CCTV和BBC联合摄制的自然纪录片《美丽中国》不仅荣获艾美奖,且至今仍在豆瓣上享有9.3分的评分,也被很多人视作唤醒“中华民族自信”的一个象征。《美丽中国》的影像中也有对雨后张家界的记录,朦胧的雨雾带有淡淡的灰度,好似蒙上了一层仙境的滤镜。


BBC纪录片《美丽中国》剧照

在疫情之下,BBC对准中国的镜头也蒙上了一层灰,但“此灰”非“彼灰”。

BBC的国际影响力使其镜头不仅是记录,也是很多人了解中国的双眼。在这样的镜头之下,所呈现出的颓废的中国与之前营造的刻板印象不谋而合——混乱、贫穷、不文明……BBC是一家具有较高知名度与信任度的西方媒体,但“BBC滤镜”作为一个新梗的出现,意味着“艺术风格”正式而且堂而皇之地加入了舆论乃至意识形态的战场,成为新型武器。当然,这是“风格”本身的无辜,也是媒体界的一桩丑闻。

“BBC滤镜”的公开使用无疑是新冠病毒疫情之下矛盾激化的结果。病毒的肆虐与国内外抵抗效果的反差使得外国民众对于西方价值体系产生了怀疑与不解,如此怀疑的无休止地传播或许是转变国际格局的推进剂。这时,要继续维持尘封了百年的格局,继续享受世界红利,就需要一个“灰色”的病毒起源地——那里秩序混乱,那里没有生机。

另一方面,对于BBC滤镜的识别、调侃甚至批判则是中国网民对于西方媒体“祛魅”的见证。当我们面对海外媒体的时候,我们已经具备了识别其意图的意识和敏锐度,镜头无论对准武汉还是新疆,镜头前是灰色的滤镜,镜头后却不再是盲目的圣徒,而是客观的审视者。

当然,BBC滤镜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调侃,不只是对于文化自信的切实感知,不只是对于客观叙述的呼应。我们也应该思考中国的形象构建,我们应该为世界带来怎样的声音,怎样的画面。这需要科学的构想与系统的规划,让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主动地去了解2021年的中国。

这绝不是一个似沙尘笼罩的国度。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wu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