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21.11

梦想改造家,实现的是谁的梦想

作者:王启睿

近日,节目《梦想改造家》花132万把农民老人的家改造成“红砖房”,引发网友争议。很多网友认为“毛坯房”“不值这些钱”,对房子的设计审美十分不满;也有人认为红砖墙“有很丰富的机理”,认为贬低设计师的国人缺乏美学素养……其实,房子到底好不好看本就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是否让里面的人住得舒心才是衡量房子价值的尺度。



改造后的“红砖房”     图源凤凰WEEKLY公众号


委托人是68岁的甘肃老人老杜,一辈子务农,最大的梦想就是盖一座能抵御西北的风沙、能给以后退休的儿女提供落脚点的好房子,并为此拿出毕生的积蓄。在他的想象中,这应当是一座二层小洋楼,然而,节目组请的设计师则认为“城市的高品质居住都是反高层的”、“二层会带来和土地自然景观的脱离”。虽然最终的设计做出了一定妥协,但仍有多处明显没有考虑到老年人需求:漏风的墙壁、昏暗的卫生间、水泥台面的坚硬棱角、陡峭的楼梯,而红砖墙壁甚至还出现“返碱”的现象,使其实用性大大下降。


改造后的“红砖房”    

图源凤凰WEEKLY公众号


设计师与住户发生理念上的冲突,本质是艺术追求与生活需求产生的分歧。梦想改造家,实现的应该是设计师的梦想,还是委托人的梦想?这本是个一目了然的问题。


梦想改造家,核心在“家”,家不是一个拿去参赛、供人品鉴欣赏的艺术品,家与人的生命生活紧密相关。房子是一代中国人的执念。务农老人之所以拿出一生积蓄盖房,是因为房子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居住、生活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是家,是老人安享晚年的港湾,是留给儿女的礼物,是对毕生辛勤劳动的告慰,是“我过得很好”的象征,是一生的的梦想。一面造价极高、工艺复杂、“有丰富纹理”的砖墙或许在艺术上有很高的审美意义,但对于老人来说,可能远不及一面朴素而挡风的白墙更有家的安全感。


不可否认,设计师“贴近田园、土地”等设计主张,来自其对现代人与土地自然关系的思考;这座房子的确具备一定艺术价值。但应该认识到,拿报酬为住户设计房子,设计师与住户之间便形成一种契约关系,与单纯的艺术创作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单纯的艺术创作允许设计师天马行空,尽情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但设计师接受住户的委托,本质上是乙方为甲方提供一种服务,这意味着房子的设计必须以住户的需求为导向,而不能我行我素,把别人提供的资金用作自己施展艺术才华的经费。艺术应当为人的需求服务,而不能凌驾于人的需求之上:再高级的艺术,也要为“家”让位。


绕过人文关怀去追求艺术,可能是因为“高级审美”带来的优越感。有些人自恃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把老人期待的“白色小洋楼”贬低为“十分恶俗糟糕的要求”,在这种语境下,似乎设计师的现代风设计“拯救”了老人低俗的审美。如果国人对“红砖房”的批评是对艺术缺乏包容的表现,那么忽视或者试图改变老人的需求是否也是对老人的审美缺乏包容的体现呢?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同的生活成长经历决定了不同群体对艺术和审美感知的差异,差异没有对错和高低之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并不就比“工业冷淡风”的先锋审美庸俗。我们应做的是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审美情趣,而非以鄙夷的态度定义“低俗”并以说教的方式强行灌输“高雅”。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受众群体,而设计师应该做的是设计符合住户需求、能被住户欣赏的艺术风格,让住户真正感受到美,感到舒心。


《梦想改造家第八季》第九期截图


说到底,艺术追求与生活需求,并不是二元对立的矛盾。在这档播出了8季的节目中,也不乏既能满足住户需求,又体现艺术之美的房屋设计。这充分说明,真正的艺术之美不必高高在上而不食人间烟火,不必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它可以富有张力,它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因此,如何让艺术融入生活,如何让艺术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如何让艺术性与实用性统一,是每个设计工作者应该深思的命题。梦想改造家,不应是艺术的独角戏,而应是艺术与人文关怀的合奏曲;梦想改造家,聚焦的不应是设计师的艺术梦想,而应是每个住户的真实企愿。




编辑:hj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