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23.03

AI会带来艺术的死亡吗?

作者:黎卓然

近年来,AI一次又一次地进入人类引以为傲的艺术创造领域:AI生成画作《空间歌剧院》在艺术博览会上斩获头奖;游戏《时空中的绘旅人》采用AI合成音纹代替暂时不能出场的配音演员;微软“小冰”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发行……


图片

微软“小冰”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图源:京东


面对如此多的冲击与变革,许多人不禁追问:AI会带来艺术的死亡吗?


其实并非如此。


首先,从运作机理上,AI算法是对人类已有审美经验的归纳总结,不具有“创造”能力。目前应用在艺术领域的AI,主要是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机器学习将人类创作的艺术成果(绘画、语音、文字等)转化为机器可以“读懂”的数学结构,再利用统计和算法原理从纷繁复杂的模型中挖掘隐藏的共同特征,最终实现对这些特征的组合和再现。这一方法也就使得AI只能提取和使用既有的艺术模式,但更新认知、创造新的审美体验依然需要依靠人类自身。


图片

AI绘画作品

图源:小红书@顾的白白


其次,AI创作不具有情感表达功能,仅仅作为“形式的”审美体验存在,但是这种审美体验来自于人而不是AI本身。当我们认为AI“创造”了艺术作品时,实际上是认定AI的作品带给人美感愉悦。这也就意味着,衡量艺术的尺度是人创制的,也只有人才会具有追求美感、追求艺术的驱动力。康德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说:“心灵具有三种能力:认知能力,快乐与不快的感觉,欲望能力。”或许AI能够强化我们对艺术的认知能力,但是快乐、欲望和情感始终是人类的专利。


在本质上,AI代替人完成艺术活动是现代社会对理性崇拜发展到极致的产物。AI艺术的一个基本预设就是,一切艺术创造活动都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并且这一模式是可以被纯粹理性的数学语言描述和识别的。只有在人类的活动完全基于理性时,AI才能彻底代替人类完成艺术活动。但仅有理性没有知性不能开拓新的认知,只能将已有的知识抽象化、系统化。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立足于生活中的直观(知性)体验,才能创造新的审美体验、开拓新的艺术领域。


图片

游戏《时空中的绘旅人》角色叶瑄

图源:搜狐


最后,就AI创作的社会效果而言,AI为没有经过专业艺术训练的大众提供了艺术体验的新渠道。AI的诸多特征意味着,大多数普通人都能够便捷地汲取和使用人类已生产出的创作经验。借助AI,大众不再局限于艺术的欣赏者,而可以成为艺术活动的参与者,可以利用AI展现和分享自己对美感的体悟。与此同时,更加容易的创作使得艺术的消遣性与日俱增。动听的旋律、富于美感的画作将环绕在我们身边,最终让艺术成为一种习惯。


AI与艺术的结合并不会带来艺术的死亡。恰恰相反,当人们借助AI进行艺术活动时,可以忽略艺术外在的形式和技巧,获得更自由、更纯粹的情感体验。因此,AI给艺术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编辑: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