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25.10
在地图软件上,田进勤的家被标注为“太原电子乐器研究所”。房间很小,大部分的空间被一张工作台占据,角落里堆满了书籍、乐器和电子管。
弦音在流动,是古筝声。很快,乐音转为虫鸣,然后是鸟啼。声音来自一架木质的电子乐器,没有键盘,只有一排按钮和一块触控板。右手在触板上滑动,旋律就高低变化;左手拨动旋钮,音色跟着低沉激越。
这架有点简陋的电子乐器来自1978年,它有个磅礴的名字,“始祖琴”。据说,它是中国第一把弦控式电子乐器,也是第一把民族电子乐器,始祖琴的发明者田进勤,也因此被人称为“中国电子乐器之父”。
小屋里,弦音格外清晰,连带着错音也是。今年,田进勤89岁,离他第一次在中专宿舍铁床奏出琴音,已经过去了将近70年。70年间,这种乐音几乎是他生活的主旋律。
如今,旋律要暂时停下了。田进勤的耳朵出了问题,已经没法听音,也再没法像以前那样演奏。
至于始祖琴,已经沉默了很久。
始祖琴
1979年2月中下旬,全国音乐工作者会议在北京召开。田进勤到了会场,却没有入座,而是在后排接线、调试,他手中是一台新生的机器。
机器诞生在前一年。1978年8月,田进勤得知中央文化部有开发电子乐器的计划,于是带着制作“中国民族风格的电子乐器”的想法,他第一次进京,到中央文化部寻求指导。由于身体原因,他在北京逗留了49天,49天里,他在头脑中、房间里和笔记本上想出了14种实现方案,“走上了正路”。
回到太原,田进勤开始实践调试——10月立项、11月取得快速进展,当年12月,第一台弦控电子琴的模型制作完毕。
此番田进勤随山西省文化局的队伍再次来北京,就是希望能让这架琴亮个相。
趁着会议间歇,山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开始介绍这把琴的研究过程和演奏原理。与会的音乐工作者听得稀奇,回头观瞧,却发现这架机器其貌不扬,又纷纷把目光移开。
成败在此一举。硬着头皮,田进勤在后排自顾自开始演奏,先是模仿传统的、西洋式的电子乐器,接着模仿笛子、洞箫、二胡,一连十二种不同的音色。琴声婉转连绵、变幻莫测,会场所有人的耳朵一下子被抓住。
一鸣惊人。中国和世界上第一台弦控式电子琴亮相成功,田进勤把它命名为“始祖琴”。
铁床,琴箱
时间拨回1952年,田进勤在咸阳的西北高等工业学校读书,在那里,他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把乐器。
在广播里,田进勤第一次听到钢琴声,浑厚、复杂,全新的声音。
田进勤决定自己做一把。在此之前,他从没见过真正的钢琴,但凭着耳朵、手和想象给声音赋形,田进勤并不陌生。十二三岁时,没学过乐理、乐器的田进勤就能单凭着听歌琢磨,自己动手制作出简单的二胡、笛子。他想,钢琴也不会例外。
田进勤判断,钢琴应该是一种键盘乐器,由琴键敲击琴弦发出乐声。他决定就地取材,进行还原。他收集平日里做工用的金属丝、螺丝钉,不过最重要的材料则是宿舍的床板。每到礼拜六,他把铺盖卷揭起来,床板露出来,“边上钉个钉,中间挂个弦”,把宿舍床板上的被子、褥子推到一旁,裁剪铁片,沿着床沿固定,一张床就成了琴箱。两端拧好螺丝,绕上金属丝,粗调松紧,田进勤跟着脑中的旋律,尝试着按动铁片——粗糙但是清脆地,“琴弦”响了。
周末的钢琴,到工作日又要变回宿舍的铁床。每周五放学调好“钢琴”,演奏调试一个周末,到周日傍晚,就要一颗颗螺丝、一根根琴弦拆掉;下周又如此,调琴、演奏、拆卸,琴箱重新变回铁床,“好好睡觉,明天要上课,直到下一个礼拜。”
琴箱与铁床,后来成为了田进勤生活的某种隐喻。
中专毕业后,田进勤的兴趣,很快从粗糙的乐器仿制,转向更精密的键盘式电子乐器制作。1958年,田进勤第一次听到古筝的声音。与读书时一样,他决定还原这种他不曾见过的乐器。就从他在二手市场淘到的日本大正琴开始:四根琴弦紧密排列,若干琴键组合弹奏,一个空腔产生共鸣,从而制造更好的声音效果。田进勤依循着五声音阶的原理,拆解大正琴原有的零件,安装新的铁丝和固定装置模拟古筝。
这次探索式的研究非常成功,虽然音色与听到的筝曲有不小差距,但已经有了些民乐器的韵味。不过这把自制古筝也有着明显的缺陷:声音太弱、太小。于是,玩味了一段时间,田进勤渐渐感到“没劲儿”,开始思索这把琴的改进。
此时,从中专毕业的田进勤已经入职了一所职工业余学校,他在实验室工作之余,还自学了大学数学、物理,和体系化的无线电知识,于是这一次,他用上了能够增强声音响度的电子管。此外,为了解决失真问题,他又为这把古筝添加了诸多滤波器,通过“低通”“高通”等不同的滤波操作,不仅还原了古筝本来的音调,还赋予了它本来不具备的新音色。通过这两个电子元件的配合,田进勤第一次实现了古筝声信号与电子信号的相互转换。这样一来,古琴的声音既可以“粗如洪钟”,也可以“细如蛛丝”,他得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一把乐器。
此后,他决定抛开原本的琴弦发声,就用电容器、电阻丝配合电子管发出声波,再通过调节电阻丝和滤波器调整声调和音色,继续着自己的“音色模仿”实验,这样的钻研一做就是十几年。到1970年前后,田进勤已经可以比较精准地模仿出许多乐器的声音:钢琴、长笛、小号、黑管......实验是无止境的。
满意之余,田进勤有了新的疑虑:这么多的乐器已经模仿成功,还有什么声音没有被纳入其中?到底应该做什么样的乐器?怎么样的实验才最有意义?
在他看来,只有具有创造力和情感表现力,一把乐器才能称之为乐器,否则便只是简单的演奏工具。让田进勤找到这个创作方向的,是民族乐。
1978年,改革开放方兴未艾,我国对电子乐器的了解基本是空白。在赴中央文化部的行程中,田进勤在北京第一次见到了技术成熟的电子琴,那是1973年日本赠送的礼品。田进勤反复地试用和演奏这台电子琴,琴声美妙,却也更加坚定了田进勤的判断:键控式电子琴无论如何无法模仿传统乐器的声音,必须研制弦控式的、能够表现“揉压颤滑”这些技巧的电子琴。
田进勤发现,“无论我怎么模仿,do就是do,re就是re,模仿不了我们民乐那种,细微的变化,那种很精妙的神韵。”无论弹奏的、吹奏的、拉奏的电子乐器,“都是一个音一个音”;而区别于这些西方的单簧管、双簧管、长笛,中国民族乐器可以通过微调来获得微分音。那么如果去掉键盘,让乐器像弦乐器一样,不就可以发出任何音了吗?田进勤决定做点新的尝试,“做弦控式电子乐器”,振荡器的频率控制不再交给键盘,而交给电弦,在电弦上控制连续的频率变化,从而还原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
要全新的声音。田进勤后来回忆,“这一步跨得很大。”
好在步子迈出去,很快就看到了成果。1978年12月,第一台“始祖琴”面世。1980年,弦控式电子乐器获国家发明奖。同一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出品纪录片《电子琴》,直观地表现了这把“中国电子乐器”的魅力。
镜头前的演奏者,左手按压铜片调节声调,右手操作琴面旋钮、滑片等装置改变音色和效果,借助滑音、抹弦等手法,在一首古典民乐曲《春江花月夜》中一连模仿了古筝、琵琶、二胡、钢琴、虫鸣、鸟啼等多种声音。80年代末,第二代弦控式电子琴研制完成,不仅实现了对共计64种音色的模仿,还具备了全自动伴奏、和声伴奏、预存音色等实用功能。用指挥家王湘的话说,弦控式电子乐器——借助揉压颤滑的演奏手法,和吹拉弹拨的模拟功能——实现了对作曲家构思的“二次创造”,能够真实地反映演奏者的心绪。
终于,世界听到了中国电子琴的声音,听到了电子乐的另一种可能性。此时离田进勤在中专宿舍的铁床上第一次奏出琴音,已经将近三十年。
“一击鼓、二击鼓、三击鼓”
弦控式电子乐器在中国的命运,始终与时代有一种隐秘的联系。
始祖琴问世时,正值改革开放始兴,全国上下文化氛围一新。田进勤很快收到各地的邀请,先是在自己所在的太原无线电二厂,而后是本省电子局、文化局,地方乐团,展示、演奏、征询意见,前后20余次。
在全国音乐工作者会议亮相后,作曲家何占豪、指挥家王湘等专家更对始祖琴给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弦控式电子琴不同于机械、僵化的传统电子琴,是“真正的乐器”;其时,海政歌舞团的政委梁广程也正在写作《乐器法手册》,被他的弦控式电子琴吸引,决定要在这本书里把这台属于中国的电子乐器给写进去。始祖琴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在此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田进勤的研究只能是“地下活动”。
风声鹤唳的年代里,不管是电子乐还是民族乐,都是容不下的危险旋律。
1970年1月,“一打三反”运动开始,全国上下,一时肃杀。文化上要打击“牛鬼蛇神”,读外文书、接触西洋乐器,都被视作有政治风险,只能是“地下俱乐部”。
那几年,田进勤已经离开学校,进入太原市的电子厂,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在键盘式电子乐器的改进上,他读外文杂志、玩乐器、听唱片,随时有卷入漩涡的可能。尽管他“砸了小提琴,烧了吉他,单簧管也送了人”,但为了安心,工厂分宿舍时,田进勤还是主动选择了条件最差的房间:层低、朝北,冬天不生火,隔壁是没人管理的厕所,有时污物溢到过道里,其他人都不愿意靠近。
即便如此,危险也曾近在咫尺。一天晚上10点过钟,田进勤正在房间里戴着耳机研究,生怕别人听见。突然,一只大手搭在了他的左肩上,回头一看,是军代表,田进勤心下一惊,军代表喝问他,“在发什么密码电报!”——田进勤戴着耳机按小按键的样子,正像“电影里的特务”。“秀才遇到兵”,田进勤百口难辩,赶忙摘下耳机递给军代表,播放了一首《东方红》。听完后,军代表说,“原来是乐器”,然后离开,有惊无险。
这样偷偷摸摸的地下活动持续到1978年。直到有天,田进勤听着收音机广播进行研究时,广播里突然传来了电子乐器的声音。他立刻想,“这是哪个电台?是外国电台吗?”可电台播放的又的确是中文。音乐播完,广播里传来介绍,“刚才播放的是国产反特电影《黑三角》,”田进勤意识到,可能电子乐器不再受到限制了。
那天开始,田进勤“胆子也大了起来”,开始主动和别人聊起自己的电子乐器研究,不久之后,消息传到了电子局,局领导来看过田进勤演奏键盘琴,大为赞赏。很快又传来消息,电子局拨来1万块钱支持田进勤进行电子乐器的实验研究——那是1978年的1万块。
田进勤没想到的是,拨款消息传来的第二天,就有了危险的风言风语。有人说电子局支持他搞电子乐器崇洋媚外,不务正业,是“支持业余爱好,发展个人兴趣”;那段时间,田进勤又正好建议厂里订阅了一本外文电子杂志《Radio Electronics》,马上又引起议论,有人说,“无线电二厂定了个外文杂志,肯定是给田某一个人定的。”
彼时十年风波刚刚退潮,这些大帽子让田进勤浑身不自在。想起当年的红卫兵,他赶忙表态:谢谢领导关怀,但不敢要钱,退了吧,不要了。田进勤于是继续他的“业余自费地下实验”,直到始祖琴诞生,一鸣惊人。
他没想到风潮之后,仍是波涛汹涌。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那段时间,弦控式电子乐器这个中西交融的产物,面临的未来也变得比想象中更复杂。
始祖琴刚刚在国内引起关注,国际上的乐器厂商就听到了风声。1979年5月17号,一位美国的华侨商人来到太原,参观弦控式电子乐器。田进勤还记得他的话,“我们走过世界一些地方,没有见过有这样子的一种新型乐器,所以我们想跟你们合作”,商人表示可以联系纽约的电吉他工厂,帮助他在美国申请专利,包揽建厂生产销售,批量生产弦控电子琴,而田进勤所需要做的,只是等待分成。商人又邀请田进勤等人到美国考察:“全部的费用我们公司包了。”他说完,在场的几十个人鸦雀无声。
填完合作意向书,美国商人回国。一个多月后的一个早晨,田进勤从北京出差回太原,还没顾上休息,得知厂里边召开生产扩大会议,点名“老田来参加一下”。厂长告诉田进勤,“美国人寄来东西了”,接着拿出一叠电吉他的精装广告册。里头掉出来一张纸,田进勤捡起来,正巧是美国商人的信。
田进勤凭着自学的一点英文,开始念信,大概内容是,“鉴于我们的合同,我们已经来过3封信了,但是没有见你们的回答......希望你们能够寄来你们的产品说明,兑现你们的意向承诺。”厂里的人都愣住了。
田进勤猜想,当时大家内心的想法或许是,“他要请老田到美国去。老田一到美国去了以后呢,不知道还回来不回来。”在国门刚刚开放的1979年,身为技术员的田进勤出国,也许会为二厂这所太原的小厂,带来意料之外的政治风险。最后,厂里选择了冷处理,不再和美国商人有通信往来,合作“断了弦”。
美国人之后,9月份英国人来了,紧接着1979年底,日本的南条修兄弟集团到访谈合作,同样不甚了了。最后,第一代弦控电子琴共量产36台,至少售出21台;第二代电子琴遗憾并未量产,只有几台样机留存。
“一击鼓、二击鼓、三击鼓。”田进勤说,“(那时)电子乐器的命运相当坎坷。没法儿说了。”
1980年,在政府支持下,太原电子乐器研究所成立。田进勤得以更专注地投入到民族电子乐器的科研当中。除了获得国家发明奖的弦控式电子乐器,他还先后发明了电子古筝、电子音声合成器、战地电子声模器等多种乐器。1991年,田进勤被评为山西省优秀专家,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6年,田进勤年满60岁从工厂退休,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却选择南下深圳,到一家高新电子技术公司继续工作,用业余时间做研究,还制作出了一个计算机电子民乐软件。
如今,太原电子乐器研究所已成往事,琴声也不再回荡于什么礼堂,只在这个小房间里还清晰可闻。田进勤喜欢宋代张炎的《清平乐·采芳人杳》,他背起里面一句词,“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有些事情可以追回,有些事情也许只能消沉。
创造继续,音乐继续
时至今日,田老马上九十岁了。上半年,为了迎接国内外前来采访调研、整理文献的朋友、学者,田老取出1978年制造的始祖琴,修缮调试,使它重新奏鸣47年前的曲段。这部“老伙计”端坐在素朴的工作台上,与田老自制的诸多工具并肩齐头,薄木板制作的琴箱已经暗沉,隐约可以看到、触到一些当年刻下的记号标识,发声装置和电路元件则已经是被维护更换的新物件了。
田老坐在琴前,一如47年以前,一边调试、思考,一边演奏他的乐章。那声音似乎不如从前高亢,不如《电子琴》纪录片中自信而饱满,倒是有了更克制、更熟稔、更优美的回响。田老笑自己,年纪大了,听力大不如前,演奏时需格外小心,做乐器、玩音乐,要付出格外的努力。
但他还不愿意割舍音乐与创造,或者说不服输。他开始整理自己的发明笔记、创作灵感,希望为自创的速记文字——田老把它叫做“田文”——做好注释。他相信这些他所经过的历史、做出的劳动当中,有着值得被探索和继续的工作;他也希望当中的思考、实践、探寻,能够给出更多的启发,焕发更大的价值。他不愿这些工作被埋没在神秘的符号里、滚滚向前的车轮下。
田老马上九十岁了,精神依旧矍铄。尽管多年不再伏案搞发明创造,他依旧保持高强度汲取知识、付诸思考的习惯——关于技术与音乐,关于抉择与生命,关于他自己,也关于更多人。
田老说,自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是一个“发明创造型的人”。田老还说,一个人下定了决心喜欢什么、要做什么,那是什么都阻拦不了的。他依然走在自己选定的这条路上,在音乐与技术之间,在生命与岁月之间。
2023.08.14 13:45
22
2025.10
22
2025.10
22
2025.10
2025.06.19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