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025.11

从故宫百年到胡同一角

来源:清新时报 作者:颜子西(作者) 孟雨菲、李斌斌、奚之淼(责编)

2025 年深秋的故宫午门,比往常更添几分沸腾。建院百年特展 “百年守护 —— 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 正在这里举行,许多游客排队超过6小时,只为一睹时隔十年重新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全卷。

展厅内,北宋张择端的绢本长卷在恒温展柜中静静铺展,500 余个人物、20 余艘船只的细微轮廓清晰可辨,工作人员引导着观众单向流动,驻足的时间仅有一瞬,于是大家都屏气凝神,生怕错过画中市招上的文字与舟车里的人物。


图片描述说明:故宫此次特展所展清明上河图(图源:中央电视台)

这场汇聚 200 件(套)国宝的特展,以 “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 三个单元铺展百年院史。与《清明上河图》同展的,还有唐代韩滉《五牛图》、东晋王珣《伯远帖》等书画珍品,以及首次整套亮相的清代 “二十五宝” 玺印。

这些展出的国宝文物,诉说着1925年以来紫禁城向全民开放的历史,也见证了故宫的收藏视野从宫廷遗珍到中华文明的转变。


图片描述说明:“百年守护 —— 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主题海报(图源:澎湃新闻)

故宫,这座明清皇宫,早已不是壁垒森严的 “皇家禁苑”,而是人人可亲近的文化殿堂。从百年特展的 “国宝天团” 到日常陈列的历史器物,故宫一直在以文物诠释着 “从紫禁城到博物院” 的本质跨越。而在北京的街巷深处,更多博物馆以细碎的方式留存时光印记。

朝阳门史家胡同 24 号的史家胡同博物馆里,7 号展厅里摆着几个平平无奇的铁皮饼干盒。它没有万历金冠的精湛工艺,没有青花缠枝莲纹碗的雅致,却因为这份 “平平无奇” 的普通,成了最动人的记忆载体。对老一辈来说,看到展柜里的饼干盒,就像摸到了自己的童年。


图片描述说明:史家胡同博物馆第七展厅展出的铁皮饼干盒(图源:史家胡同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作为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用 4000 余件居民捐赠的旧物串联起岁月记忆:褪色的搪瓷盆、泛黄的粮票、生锈的门环,每一件都带着生活温度。

与其他类似的博物馆一样,史家胡同博物馆像一枚微小的文化切片,与故宫共同诠释着博物馆的本质——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脐带。在快速迭代的当下,这些 “大馆与小馆” 正以不同姿态,让文明的回响愈发清晰。


图片描述说明:2025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发布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海报(图源:国际博物馆协会)

可以触碰的瞬间

国际博物馆协会(以下简称“国际博协”)将博物馆定义为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收藏过去,启迪未来,是一个面向所有人的、多元且可持续的开放课堂。它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国际博协新修订的行业定义显著地强化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作为展现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文化视窗与维系社会记忆的公共纽带,博物馆总是用具体可感的场景触动人心。


图片描述说明:5月18日,参观者在“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看·见殷商”展览中观看展品。

(图源:中国日报)

本科生卫喆在接受采访时向我们回忆了他第一次参访陕西历史博物馆时的震撼。陕西历史博物馆为镇馆之宝之一的青瓷提梁倒注瓷壶配备了视频讲解,壶内所呈现的奇特构思,精妙设计与繁复纹饰,给彼时7岁的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记得当时我呆立在展品面前,久久不愿意离开。”这次相逢的瞬间,埋下了日后卫喆进入历史专业学习的因缘,“我觉得就是那个瞬间以及后来无数个相似的时刻,历史向我转身,露出了她迷人的微笑。尽管研究历史往往不见得是一个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事情,但是回想起那一个瞬间,我觉得这是值得的,我透过那个壶,看到了那一段历史。”


图片描述说明: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对于青瓷提梁倒注瓷壶的介绍(图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由文物触发的共振,是博物馆作为文明“可以触碰的瞬间”的最好展示。当卫喆凝视瓷壶的目光与跨越千年的匠心相遇时,另一端的镜头里,更多关于文明守护的故事也正在上演: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王有亮师徒用手术刀剔除青铜器的锈蚀,流传千年的饕餮纹、夔纹、龙纹重现于世间;纪录片《大敦煌》中,敦煌研究院的专家通过数字技术让千年壁画在屏幕上重生,寻常百姓也能通过“数字敦煌”远程观赏飞天的灵动,佛陀的静谧;云南哈尼族老人向数字设备吟诵哈尼史诗《哈尼哈巴》,从此《哈尼哈巴》不同演绎场景的神秘魅力传至五湖四海……博物馆正在用行动诠释它是文明的“立体备忘录”,既保存着物质层面的器物密码,也守护着非物质层面的文化基因。这就是博物馆,让一片土地上绵延千年的瞬间变得触手可及。


图片描述说明:王有亮正在修复青铜器(图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

文明应当怎样相逢

每个国家的文化版图上,总有一些地标性博物馆如基石般存在。它们以丰富的藏品,深入的研究,串联起这片土地发生过的瞬间。

中国国家博物馆用2000余件文物勾勒出自直立人到清末的文明长卷,商周青铜器的古朴大气、唐宋瓷器的雅致、明清书画的写意,在7万平方米的展厅里形成震撼的文明纵轴;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三彩载乐俑的胡商面容、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的宫廷雅趣,无声诉说着“长安是世界的长安”;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鎏金喇嘛塔,悄悄讲述着元明时期那段汉藏文化的双向奔赴……

放眼国际,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些世界级的文化殿堂,用跨文明的藏品矩阵,展示着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当日本游客在正仓院看到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时,当中国学生在卢浮宫临摹《圣凯瑟琳的神秘婚礼》时,文物便是那最沉默也最生动的信使,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


图片描述说明:明鎏金铜喇嘛塔(图源:南京博物院)

人与人,要相逢。博物馆里,跨越山海与岁月的相逢时刻都在发生。袁玲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在过去一年中已累计接待了逾百名来自欧美国家的外籍参观者。“尽管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但是他们看向文物时的那份惊讶与赞叹,是人类都会有的情感体验。”

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展厅里,唐朝重轮鎏金大钱上的“乾元重宝”与东罗马帝国金币上的赫拉克力斯,在玻璃展柜中隔着时空遥遥相望;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胡瓶,瓶身上的波斯商旅或许曾与唐宫仕女共饮一樽,让长安城里“胡音胡骑与胡妆”的盛景重现在观众眼底。而巴黎卢浮宫的《米洛的维纳斯》与北京故宫的《千里江山图》,虽隔着万水千山,但在“美”的命题下,达成了跨越文明的和谐。

那些被精心陈列的陶罐、雕塑、书画,何尝不是那些久远的文明派往现世的使节?博物馆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与河南殷墟的甲骨文一同讲述人类文字的起源;三星堆的金面具与埃及法老的黄金面具意外“撞脸”,相视一笑。


图片描述说明:“乾元重宝”重轮鎏金大钱与东罗马赫拉克力斯金币(图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然而,博物馆也会向我们揭示,历史的叙述并不永远都是这样祥和,博物馆的聚光灯下,总有一些文物的故事带着历史的疤痕,战争和掠夺同样是历史叙事里的常见片段。当参观者的视线扫过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埃尔金大理石浮雕时,冰冷石面上的凿痕仍在诉说1801年雅典卫城的创伤。詹姆斯・布鲁斯伯爵(额尔金伯爵)用炸药劈开帕特农神庙的墙体,将埃尔金大理石浮雕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装箱运抵英国并出售给大英博物馆,与之一起的还有200余箱珍贵文物。又如尼日利亚的贝宁青铜器群,1897年英国远征军以“惩罚性远征”为名洗劫贝宁城,千余件青铜雕塑如今陈列在英国各个博物馆的展厅与私人收藏家的展柜中,低声讲述着西非王国被炮火摧毁的那个清晨。这些被殖民铁蹄裹挟的文物,在博物馆的聚光灯下,它们既是人类艺术的瑰宝,也是帝国扩张的物证。


图片描述说明:命运三女神——埃尔金大理石雕(之一)(图源:国际博物馆杂志微信公众号)

2023年8月30日,由自媒体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制作的自创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多个平台上线并引起热议。短剧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有网友看后动情地写下:“瑰葭路=归家路,总有一天,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中国始终是国际文物非法流转的主要受害国。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全球47个国家逾200家博物馆内,现存中国文物数量不少于164万件/套。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总量逾23000件,常态展陈规模达2000余件,构成海外中国文物最集中的收藏机构之一。其馆藏序列上迄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中经商周青铜重器、秦汉铜镜陶器、隋唐三彩瓷器,下至明清宫廷金玉礼器,涵盖所有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系统呈现了中华文明自史前时期至封建时代的历史脉络。

但至今,大英博物馆仍以《1963年英国博物馆法》与《1983年国家遗产法》为依据,拒绝归还掠夺所得的文物。这些遗落海外的珍宝仍叩问着历史,等待回音。


图片描述说明:《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剧照(图源:中国新闻网)

掠夺的狂热退去后,部分国家也已经认识到了错误。当法国、德国与荷兰归还贝宁的青铜制品,当散落在意大利的中国文物回归中国,当流失海外79年的《子弹库帛书》终于从美国返回故土……这些文物的迁徙轨迹本身就在书写新的相逢史。

文明的交流是以尊重为前提的对话,而文物归还机制的推进,正是对历史伤痕的弥合。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国际文物返还合作,在文物追索返还领域,我国已先后加入《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等多边国际条约,还与27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条约,这些国际条约均要求缔约国既要防止文物的非法流失,也要阻止文物的非法流入和非法交易。文物的回家之路,是文明以理性的姿态重建连接的过程。

博物馆的终极意义或许也正在于此:它既陈列着文明的荣耀,也袒露着历史的伤痕,让每一个不同的灵魂在凝视同一尊雕像、同一卷帛书时,既能看见人类共同的审美追求,也能读懂背后交织的征服与抵抗、掠夺与守护、遗忘与铭记。


图片描述说明:博物馆向现场媒体展示帛书碎片(图源:文博中国)

趣味的切片

除了常规的大型博物馆,那些藏在街角巷尾、数字空间里的“特别博物馆”,同样为我们理解文明、解构时间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北京作为中国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在博物馆类型上也非常丰富。凌云云是传统工科专业的学生,学习之余,也爱造访博物馆。“学校旁边有一家中国电信博物馆,是我来到北京后去的第一家博物馆。”馆内不仅陈列有古代烽火台模型、莫尔斯电报机、早期电话设备等珍贵文物,还有丰富的互动体验项目,如旗语游戏、发报模拟等,让游客沉浸式地感受通信技术的变迁。“之前听闻杭州即将在5月1日全面停止电报业务,再去博物馆看电报机,恍惚间有种自己是历史见证者的‘错觉’。”


图片描述说明:湘赣苏区使用过的电话机(图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这种将文明切成趣味小块的叙事,在不同形态的文化空间里,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表达。

史家胡同博物馆便是一个精妙的范例。这座由朝阳门街道办事处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建运营的博物馆,通过展柜里陈列的老门牌、蜂窝煤票、公共电话亭模型等日常旧物,将老北京的生活肌理生动地铺陈开来,触手可及。


图片描述说明:2023年,史家胡同博物馆举办开馆十周年特展(图源: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官网)

与之相比,藏身于杨梅竹斜街26号采瓷坊对面的“乾坤空间”,则更像一个充满巧思的文明拼图工坊。这条在民国时期曾汇聚了七家书局的繁华街巷,如今依然文脉绵长。尽管名称中没有博物馆,但在这一方天地中,你能看到从故纸堆里打捞出的印章、历经修复重获新生的艺术品、乃至承载着舞台记忆的京剧盔头……每一件物品的背后,仿佛都埋藏着一个时代的记忆碎片。


图片描述说明:乾坤空间内部(图源:北京日报)

而远在浙江绍兴的黄酒博物馆,则让“非遗”真正从展柜走进生活。那里没有冰冷的距离,工作人员会手把手地教游客用传统手法封存酒坛,在亲身参与中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放眼国际,荷兰的米菲兔博物馆、日本的方便面博物馆、德国的咖喱香肠博物馆……这些聚焦于单一文化符号的场馆,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诠释,文明不仅仅只是宏大叙事,更是无数个微小生活切片的集合。这些特别的博物馆,让文明的呈现方式从教科书的铅字里走出来,变成胡同里飘着的煤烟味、酒坛上未干的黄酒香、瓷片的笔触肌理,拉近了公众与历史的距离。日常如一日三餐,亦值得纳入记录的范畴。


图片描述说明:米菲兔博物馆(图源:Miffy米菲官方微信公众号)

数字技术加持下的展览形式创新乃至数字时代催生的虚拟博物馆也为观展的人群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敦煌研究院的“数字藏经洞”在数字世界生动复现了藏经洞及其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受众可以亲身“参与”到藏经洞从洞窟开凿、封藏万卷、重现于世、文物流散到再次聚首的历程之中。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开放超过10万件藏品的高清影像,连《千里江山图》里青绿山水的细腻笔触都清晰可见。中国考古博物馆通过3D扫描技术对大口陶尊进行了扫描,并整体做了动画展示,由此,观众便可在大口陶尊前,通过触摸屏幕与展示物品进行互动,了解陶罐上文字的雏形。


图片描述说明: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图源:中国日报网)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美术学院2025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同样令人瞩目。展览以“传承文化根脉”为特色,通过当代视角重构文化基因,以数字技术活化传统经典,创新解读民俗意象。传统文化元素经由数字化解构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敦煌纹样、非遗造物与现代设计创新融合,让物与心相互交织,营造出虚实交融的美感世界。


图片描述说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这些被数字技术重新赋能的文明切片,正让博物馆从静态的文物容器蜕变为流动的文化活水。当观众进行点击、拖拽、缩放等操作时,每一次指尖的互动都成为今人与历史的趣味对话,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文明长河中的永恒坐标

在三星堆青铜神树前,我们透过3000年前的铸造技艺,窥见古蜀人对宇宙天地的浪漫想象;在敦煌壁画的数字化展厅里,飞天飘带与现代舞者的裙摆交织成光影诗篇,诉说着人类对美的永恒追寻。当老人们抚过与胡同博物馆展柜同款的饼干盒纹路,当孩童在“古代中国”陈列中的青铜钺前眼眸映出历史的微光,当无数普通人在博物馆的角落拾起属于自己的记忆碎片,与历史分享那一瞬间的触动……这些跨越时空的场景,都展现出博物馆作为文明记载者的多维意义。

从厘清脉络的宏大叙事到聚焦生活的趣味切片,从重温历史的心灵对话到照见当下的启迪思考,博物馆始终以多元的姿态回答着同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博物馆,因为它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文明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是过去的回响,让我们在时光褶皱里听见文明的心跳;是现在的镜子,在文物与观者的共鸣中,照见今人与祖先的精神血缘;更是未来的基石,让所有关于明天的想象,都深深扎根于对昨天的理解与尊重。

参考文献

[1]澎湃新闻:《数说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420651 

[2]人民日报:《下一站,瑰葭路(归家路)!》https://mp.weixin.qq.com/s/J-7Nf2BVw1CvMQ7EbhGNlA

[3]国家文物局:《为文物追索返还提供立法保障》https://www.ncha.gov.cn/art/2024/11/25/art_722_192645.html 

[4]澎湃新闻:《英国博物馆向加纳“出借”掠夺文物:三年租期结束后将归还英国》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187274 

[5]澎湃新闻:《故宫“数字文物库”再上新,总数超10万件》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143395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卫喆、袁玲、凌云云均为化名。 



编辑:m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