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025.11
杨振宁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学史诗,更是一幅由无数生动细节绘就的人生画卷。在此,我们撷取他百年岁月中的若干侧影,试图走近一个更完整、更温暖的杨振宁。

杨振宁(图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振宁的宁是怀宁的宁
1922年,杨振宁在安徽合肥出生时,他的父亲杨武之正在安庆一所中学任教,安庆当时也叫怀宁,于是按照辈分“振”为其取名“振宁”,其中“宁”就是怀宁的意思。

1923年,十个月大的杨振宁与父母亲于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图源:新京报)
鹭岛风仍念:杨振宁的启蒙时光
1928年,杨振宁跟随父亲来到厦门。在这座风光旖旎的海滨小城,父亲为杨振宁打造了一座趣味盎然的“知识乐园”。
字母表 “abcde……” 的拼读声时常回荡在屋内,算术题里的数字游戏与 “鸡兔同笼” 的智力挑战,让杨振宁在解题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博学的父亲还总有些奇思妙想。一次,杨武之找来大小不一的球,以直观的滚动演示,为儿子揭开太阳、地球与月球运转的奥秘。
杨武之从未偏废传统文化的熏陶,他教儿子诵读唐诗,累计多达三四十首;又令其熟记中国历代朝代的顺序——“唐虞夏商周……”;讲授干支“甲乙丙丁……”、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及八卦“乾三联,坤六段,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等传统知识,使杨振宁自幼在中西并重的教育氛围中成长。
杨武之年轻时酷爱京戏,闲暇时总会哼唱几句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不过他并未传授儿子京戏,反而教他唱起了民国初年的爱国歌曲。“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歌声中满是家国情怀,也悄悄塑造着杨振宁的精神品格。
杨武之棋艺高超,在他的带领下杨振宁走进了黑白对弈的哲思之门。刚开始下棋时,父亲要让他十六子,后来渐渐减少到九子。直到多年后的1962年,他们在日内瓦重逢,再次对弈,父亲依然要让他七子。
在厦门度过的短短一年,却是杨振宁铭记于心的幸福时光。父亲的声音、诗句与棋局,一并化作他人生路上最深的底蕴与最亮的灯光。

1929年,杨振宁与父母在厦门的合影(图源:澎湃新闻)
爬遍清华园的每棵树
1929年,杨振宁同父亲住进清华园,从此他与清华结下了一生的情缘。杨振宁曾说,自己“几乎爬遍了园子里每棵树”。草木葱茏的清华园,是杨振宁少年时期最好的游乐场。时光流转,杨振宁从清华园出发,也同园子里的树木一般茁壮成长。

1935年,时年13岁的杨振宁于清华园西院11号(图源:新京报)
年少立志拿诺奖
12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偶然间在图书馆翻到一本叫做《神秘的宇宙》的书,他被书中讲述的浩渺宇宙深深吸引,回家后他便向父母宣告,“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23年后,年仅35岁的他与李政道共同摘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57年,时年35岁的杨振宁(左起第一位)与31岁的李政道(左起第二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图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大头’和‘老憨’
杨振宁年少时因为额头较大,被送上“大头”的外号,而他一生的挚友邓稼先则因性情憨厚、忠实厚道,被叫作“老憨”。1936年,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和高年级的杨振宁相知相识,经常一起聊天玩耍,一生的情谊在此时悄悄结下。许多年后,杨振宁听到主持人在清华讲台上提起“杨大头”的旧称时,年迈的他开怀大笑。

2001年4月27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理学院作报告时被主持人重提外号“杨大头”
(图源:清华新闻网)
西南联大物理系‘三剑客’
杨振宁与黄昆(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张守廉(国际知名电机工程专家)因为联大的求学经历,结成了长达六十余年的深厚友谊。当时,他们三人形影不离,并称为西南联大物理系“三剑客”。
那时,杨振宁是一个读书“较真”出了名的人。当时的联大不供应开水,泡茶馆在西南联大的学生间很流行,于是,他们三人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饭后回宿舍前,要在茶馆里泡上一到两个小时,边喝茶边探讨各种问题。
有一次,为了弄明白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含义,三人从白天一直讨论到晚上。晚年杨振宁回忆起这段往事道,“我现在已经记不得那天晚上争论的细节了,也不记得谁持什么观点。但我清楚地记得我们三人最后都从床上爬起来点亮了蜡烛,翻着海森堡的《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来调解我们的辩论。”

1992年6月1日,“三剑客”在恩师周培源先生生日会上的合照(图源:中国科学报)
‘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
在芝加哥大学,杨振宁在实验室待了20个月,但他在实验室总显得笨手笨脚,实验室里也因此一直流传着一则笑话:“Where there is bang,there is Yang!(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
在这里,杨振宁得到了“大头”之外的另一个外号——“黄色危险品”。实验室里有一个美国同学,名叫琼·辛顿(又名寒春),一次做实验的时候,杨振宁不小心用带有高压电的器材触到了寒春的手,寒春自此手上留了一道疤,而且一见到杨振宁在做实验就有些害怕。
杨振宁调侃自己,“有些人对实验有直觉的了解,而我是没有的。”那时的实验室设备经常漏气,杨振宁有个同学往往几分钟就能找到漏气处,而他花上两小时还找不到。后来,杨振宁放弃了实验物理,“我的很多朋友告诉我说,这是实验物理的幸运。”

杨振宁在寒春的生日座谈会上(图源:光明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1971年中美关系出现解冻迹象后,杨振宁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他上交的希望会见者名单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邓稼先。此前的求学经历早已令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不过,除了对旧友的思念,杨振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等待着邓稼先解答:美国学界一直传言,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其中有美国科学家的帮助。他希望邓稼先能打破这个传言。
在离别后,杨振宁便收到邓稼先的来信,信中明确回应道: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中国人自主研发。
邓稼先还在信中写道:“这次在北京见到你,时间虽然不长,但每天晚上回来后心情总是不很平静,从小在一起,各个时期的情景,总是涌上心头。这次送你走后,心里自然有些惜别之感。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杨振宁读完信后,感到了一种灵魂深处的震荡,激动又自豪,“当我知道邓稼先的回答之后,感情上的冲动不是当时能控制住的。”

1986年,杨振宁回国时看望邓稼先(图源:“清华校史馆”微信公众号)
回应邓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
明月曾同砚,风霜各栋梁。在杨振宁百岁诞辰上,杨振宁回应了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期望,他用自己的余生不断践行着这个约定。
他说:“我觉得今天,50年以后,我可以和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对你说,我这50年,是合了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杨振宁在讲话中回忆他与好友邓稼先的往事(图源:新京报)
爱探索的杨振宁
在杨振宁弟弟杨振汉的记忆里,杨振宁从小就是一只“好奇猫”,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即使是童年上学途中的蝴蝶与搬家的蚂蚁,也能构成他世界里的“重要事件”。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杨振宁在清华度过了宁静但有趣的童年时光:和小伙伴制作简易幻灯机,关灯一起“放电影”;在家里做化学实验;晚上带弟弟们到自家屋顶平台上看北斗星;跑到荷花池溜冰;和一帮小伙伴到坡顶上骑车,从一座没有栏杆只有两块木板搭成的小桥上呼啸而过。
杨振汉还记得,一次兄长带着他寻找仙人掌,找到后杨振宁用筷子轻轻一转花心,发现它会自行回正。他随即向弟弟说出自己的推测:植物一定也生有神经,只是与人类的不同。

1935年,父亲杨武之在杨振宁的一张照片下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guī)”
(图源: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
爱唱歌的杨振宁
杨振宁是一个爱唱歌出了名的人。上学的时候,不论是在校园里走路,还是在家里做功课,他总是大声地唱着歌。《中国男儿》是他最爱的歌之一,这是他父亲教会他的,歌词是“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
尽管唱得不怎么好,但杨振宁喜欢唱,并且在西南联大唱出了一些“名气”。一次,杨振宁的朋友问他的同学,“你认不认识杨振宁?”那位同学想了想,答道:“杨振宁?杨振宁?哦,是不是就是唱歌唱得很难听的那个人?”
杨振宁的朋友王征谈起杨振宁时还提到,杨振宁在快100岁的时候,还同歌手孙楠一块唱过卡拉OK,唱到很晚,也没说年龄大了要回去。

《中国男儿》的歌曲曲谱,作为清末 “学堂乐歌” 的代表,这首歌曾唤醒无数国人的爱国热忱
(图源:网络中国曲谱网)
爱开车探险的杨振宁
翁帆在书中写过,对于杨振宁来说,开车探索是他的一大乐趣,他们最快乐的回忆之一便是自己开车穿梭于香港的青山绿水之间。
亲戚朋友一直劝杨振宁不要开车,但是杨振宁根本不听。香港是靠左行驶,不熟悉规则的他两次差点发生车祸。那时,杨振宁和翁帆开的汽车有着十几年的车龄,在当时繁华的香港街头像一辆老旧的“古董”,但是他仍然坚持要开着,舍不得扔掉。
杨振宁不仅要继续开,还要开着车翻越山林,开到香港沙头角,开到太平山。直到85岁,杨振宁才把开车的任务移交给翁帆。有些初次和二人见面的人会问翁帆是不是物理专业、是不是杨振宁的学生,她有时候会回答:“不是,他没有教我物理,他教我开车。”
除了开车,杨振宁还喜欢冒险,从香港的城市街巷,到北美的山河湖海,总有杨振宁和翁帆的身影。二人一车,他们在香港看山,在太浩湖看水,一起去追熔岩入海。

由杨振宁和翁帆合著的《晨曦集》,翁帆在后记中回忆了与杨振宁先生一起走过的日子
(图源:百度百科词条)
爱睡懒觉的杨振宁
与大多数睡眠少的老人不同,杨振宁到晚年依旧可以像年轻人一样睡懒觉。他常常早上9点多钟起床,处理一些邮件,中饭后再睡一两个小时午觉,下午四五点钟出现在距离家一公里的清华园科学馆办公室里。

办公室位于清华大学科学馆二楼,这栋楼也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
(图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爱记录的杨振宁
杨振宁和翁帆结婚后,有一个“杨-翁Studio”,他喜欢用镜头记录生活,两人出去旅游,朋友到家里做客,以及生活中遇到任何他觉得值得记录的事情,他都会自拍自剪,还要自己配乐。在家中的夜晚,杨振宁有时和翁帆在家里剪辑一些家庭录影,素材的时间已经跨越了大半个世纪——年轻时他也用摄影机记录了很多家庭时光。
有一次,朱邦芬曾携两岁的小孙子前去拜访,杨振宁敏锐地注意到孩子安静却眼神灵动,随即便拍摄起来。几天后,朱邦芬收到了一张光盘,里面是一段两分钟的视频,其中很多特写镜头,“他能观察到非常细微之处,发现我小孙子的眼睛总是转来转去,那个神态我平时都没怎么注意到。”朱邦芬说。

杨振宁(中)与好友黄昆(左)、朱邦芬(右)的合影(图源:清华新闻网)
从‘暗夜’到‘天光大亮’
杨振宁在2015年接受采访时曾说,他的青年时代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而他的老年时代很幸运,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倘若自己无法看到“天大亮”的那一日,他希望妻子翁帆能代替自己见证。

在2008年出版的《曙光集》序言中,杨振宁写道:“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
(图源:杨振宁档案资料库)
这些年来,杨振宁不仅亲眼见证着“天大亮”的进程,更欣慰地看到,那份由一代人苦苦守候的曙光,已化为新一代人脚下充满希望的光明之路。这是一场关于光的接力,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百年人生,映照科学与人文的星辰。那盏穿越长夜的灯火,如今已化为满天星斗。正如杨振宁所愿,后来者正行走在愈发光明的大道上,而他留下的,不仅是科学瑰宝,更是一个关于探索、挚爱与坚守的永恒故事。
素材收集丨方能 黄语琴 蒋沛祺 李倩
陆冰清 毛舒举 王恺祺 张函嫣
文案丨方能
责编丨黄楠宇
参考资料
[1]清华校友总会.邓稼先的一封信为何让杨振宁热泪盈眶.
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951/42234.htm
[2]清华校友总会.杨振宁:父亲和我. https://mp.weixin.qq.com/s/OK7FUUx6ULERb_hYG-8LCg
[3]西南联大博物馆.缅怀|深切缅怀西南联大杰出校友、科学家杨振宁先生. https://mp.weixin.qq.com/s/vqEZYkPNtrwjTokJBxGNqQ
[4]央视新闻.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十个瞬间. https://news.ifeng.com/c/8nYtGs3ZqiF
[5]中国科学报. 西南联大的“三剑客”:黄昆、杨振宁、张守廉.https://mp.weixin.qq.com/s/o30yeW8mU3Fx7yj5XqZHiA
[6]新周刊.告别杨振宁: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 https://mp.weixin.qq.com/s/I1FfQGCDaBZutum1Ii8p2Q
[7]中国新闻周刊.杨振宁逝世,一个正常的天才走了. https://mp.weixin.qq.com/s/D4ZYIkbFxZQxF6ywb94DdQ
[8]南方周末 杨振宁:物理学的巨大成就,仅是他的一半.https://mp.weixin.qq.com/s/ZdVLzzHq4N2Z6HCZEVCiOA
[9]人物. 杨振宁:「个人的生命,在宇宙之间是非常渺小的事情」. https://mp.weixin.qq.com/s/WuEzOGYor3AHWYtperlPWg
[10]三联生活周刊.百岁杨振宁:从天才研究生到诺奖得主. https://mp.weixin.qq.com/s/fPxzLa4MGAwlSu8rhEsQbw
[11]果壳.杨振宁逝世:“我最大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https://mp.weixin.qq.com/s/UngSOzRWh6Kty8biLGKKgg
[12]翁帆《晨曦集》后记:杨先生没有教我物理,他教我开山路.https://mp.weixin.qq.com/s/ukqjU2vNt-RtYuHG7_DyKQ
2025.11.13 13:21
13
2025.11
22
2025.10
22
2025.10
28:32
2025.06.19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