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25.10

九三阅兵回顾:“我也在现场”

来源:清新时报 作者:作者 | 黄楠宇 责编 | 孟雨菲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举世瞩目的七十分钟盛大阅兵踏着《歌唱祖国》昂扬明快的节奏走向尾声,八万羽白色和平鸽盘旋而过,飞向广阔的蓝天,宣告着中国人民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阅兵式尾声,飞翔的和平鸽(图源:新华社)

这不仅是一场纪念伟大胜利、展示国家力量的阅兵盛典,更是一堂全民共同谱写的时代公开课。在这节特殊的讲堂上,有人在远方遥遥守望,有人以歌声铭刻历史,有人用行动守卫和平。他们身份各异,岗位不同,甚至彼此陌生,但在那个清晨,他们共同“在场”——不仅作为仪式的参与者、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国家记忆的书写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为此,我们采访了五位以不同身份参与了本次大会的清华学生,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看见那些镜头之外同样滚烫的个体记忆。

凌晨五点半

天安门广场正沉睡在一股庄重的静谧里。浓墨般的夜色裹挟着初秋夜间的凉意一同褪去,东方的天际线泛出一点朦胧轻柔的鸭青色。在这座城市将醒未醒的时刻,广场中已经有了零星浮动的人影。

再过三个半小时,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即将在这里召开。作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观礼代表,迪丽努尔此刻已经随队到达临时集结区域,旁边就是大学生合唱团。


图片描述说明:迪丽努尔收到的观礼邀请函

从人民大会堂入口安检处步行约两公里后,即使是精神高度亢奋了一整晚的迪丽努尔,也没能抵抗住来袭的困倦。于是,在静默期前最后的“拍照许可期”,她选择放空大脑,在周围窸窣的脚步声和快门声中陷入了片刻的浅眠。

惊醒她的是一阵婉转而铿锵的歌声。事实上,对音乐一窍不通的迪丽努尔并不太熟悉这首歌曲,凌晨反应迟缓的大脑也难以准确捕捉那些打破寂静的词句,但即便如此,这段如泣如诉的旋律却还是令她瞬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这首歌的彩排结束后,逐渐清醒的迪丽努尔回想起,这首让她睡意全无的歌曲是《松花江上》。她感到有些意外。在合唱团的演绎下,这首记载了民族苦难的歌曲“并不是特别悲怆”,反倒“特别有号召力”,令她难以忘怀。

清晨六点半

迪丽努尔听到的动人歌声是大学生合唱团三个多月训练成果的体现。此刻,周围仰着脖子好奇张望的观众点燃了合唱团的演唱热情,作为合唱团成员的张渊沫也受到了感染。


图片描述说明:与合唱团伙伴一同彩排候场的张渊沫

前一天晚上,张渊沫状态并不好。由于休整时间非常短暂,合唱工作又重任在肩,通宵候场时她始终忧心忡忡,对犯困、脱妆、喉咙肿胀等等可能会发生的意外充满不安。

然而,在看到部分观众陆陆续续进场时,这些担忧立刻就被阅兵即将举行的紧张感和兴奋感取代,张渊沫唱得比以往更加卖力、更加动情,“有观众在,我比之前排练的时候更想表达”。

自今年六月以来,合唱团保持着每周至少两天的训练频率,有时学校还会在规定的合练之外组织“补课”加训。在此期间,集训内容从最基础的歌词、旋律,逐渐升级为较复杂的节奏、仪态,最终连每句歌词要流露的眼神、感情都成了反复练习的重点,“唱到最后,激昂的情绪必须一直燃到头顶”。


图片描述说明:9月2日晚,合唱团乘车前往天安门广场

“不过这个练习并不是很生硬。”张渊沫回忆,“比如老师教我们在演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句时要带着‘哭腔’,但实际上每次唱到这里时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哽咽。”讲到这里,张渊沫略带兴奋的语调渐渐回落。她举例的这句歌词正是来自唤醒了迪丽努尔的《松花江上》,这也是她最喜欢、也最感到意外的合唱曲目。

在正式集训之前,张渊沫也曾像许多网友那样,猜测拉开阅兵式帷幕的第一首歌会是《毕业歌》《大刀进行曲》这些昂扬明快的经典歌曲,曲风沉郁苍凉的《松花江上》最初并不在她的设想范围内。但随着排练的深入,一句句歌词背后沉重的历史记忆,令她在演唱之余逐渐理解了选择这首歌的深意。

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谈话中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段历史不容否认、不能遗忘。这首诉说国耻家殇、记叙抗战起点的《松花江上》也自然成为大会的开场曲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彩排的最后一首歌曲是《歌唱祖国》,广场上回响着激昂的旋律,张渊沫已经完全沉浸在歌曲的演唱之中,浑然不觉夜色已尽,黎明将至。阳光从层叠的云层中透出,漫过眼前巍峨的城楼檐角,落在前排同学的发顶肩头,织出一道道站得笔直的金色剪影。

早晨七点半

合唱团里的张渊沫即将迎来正式表演,而此时此刻,在本次大会中担任志愿者的陈金歌在一小时前已经结束了她的工作。眼下,她正和并肩作战了一整晚的“战友”们窝在返回学校的大巴车上打盹,同三千余人的沟通与连续多个小时的站立已经远超她的体能负荷,对没有健身习惯的陈金歌来说,此次工作“最大的挑战是体力”。


图片描述说明:准备上岗的陈金歌

陈金歌被分派到的岗位是远端集结志愿者,需要在位于天安门16公里外的安检处,协助在场人员开展凌晨两点至六点期间的安检工作。

安全工作不容许任何疏漏,她的神经必须高度紧绷,“一刻不能松懈”,不仅要时刻留意武警发出的手势指令,精准控制警戒带分隔出的群众数量,还要持续关注望不到头的候场队伍,安抚群众因漫长等待而焦躁不安的心情。

工作本身对体力与精力的巨大消耗并不是陈金歌遇到的唯一挑战。在前一天晚上出发前,她突发身体不适,腹痛不止,于是她临时学习了按摩穴位的止痛方法,希望能以此将身体病痛对志愿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

不过,正式上岗后,陈金歌忙于疏导接踵而至的群众,根本无暇考虑身体的疼痛,连按摩穴位的想法都不曾出现过。常年“低精力”的陈金歌对此笑着感叹道,在多次的训练过程中,自己也的确“得到了学业之外的精神历练”。


图片描述说明:陈金歌与志愿者伙伴们一起候场

支撑陈金歌工作下去的不只是强大起来的精神意志,还有身旁这些一上车就睡得东倒西歪的志愿者伙伴们。他们如今坚如磐石的“革命友谊”还要追溯到第三次演练。当时突遇暴雨天气,尽管准备了雨衣,但被狂风吹得左摇右摆的塑料帽檐根本挡不住如此大的雨势。

然而,恶劣的天气并没有浇灭大家的工作热情,相反,这支志愿者队伍在这样的处境之下反而爆发出了惊人的团队凝聚力。带队老师密切关注着所有同学的身体状况,组织男女志愿者分组轮岗,和志愿者们共同面对着这场风雨。被替换下来的同学也并没有完全退场,而是守候在一旁为在岗的同学高喊“加油”、欢呼鼓掌;有人即使衣服已经完全被雨水浸湿,沉甸甸地挂在身上,也仍旧主动地提出换岗上场。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金歌仍然觉得不可思议,在那之前她甚至“很多人都有点分不清,名字也记不清”,然而那次演练时他们却如此配合无间、团结一心。身边的陌生人亲密如同兄弟姐妹,在那个嘈杂混乱的雨天里给予了她脚踏实地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图片描述说明:陈金歌所在的志愿者队伍

不过,那些暴雨里交换的鼓励和疲惫时彼此支撑的肩膀,此刻都已化作大巴车里均匀的呼吸声——远端集结志愿者在完成工作后需要立刻收工返校,他们已经“功成身退”。

上午八点半

观众已经入场完毕,天安门广场上人头攒动,观礼台已经被一张张欢欣鼓舞的面孔填满。不同于已经返校的陈金歌,同样担任志愿者的周心怡还没能“下班”。清晨的太阳还没开始炙烤大地,但她的嗓子已经因为说了太多遍“先生/女士,需要喝水吗?”开始冒烟了。

像过去的四个小时中的每一个瞬间一样,周心怡依旧坚守在西北侧观礼台的饮水摊位后。她利落地划开自己刚搬过来的新一批纸箱,熟练地取出瓶装水与酸梅汤,微笑着递向又一位迎面走来的观众。从凌晨四点到现在,这一串动作已经重复了太多遍,几乎形成了她的肌肉记忆。


图片描述说明:周心怡与其他饮水岗志愿者正在工作

观礼台间穿梭的人影渐渐变少,腕表分针走过数字“6”的滴答声也随着四周人声的回落逐渐清晰——时间已经来到了八点半。对讲机在此刻发出观礼即将开始的讯号,周心怡与同伴迅速整理物资,沿着预先演练过无数次的路线快速向中山公园内转移。她的辛苦工作终于可以告一段落,区别于需要长时间站岗的候场与散场期,“观礼的时候是最轻松的。”

和全程服务观众的看台岗志愿者不同,周心怡所从事的饮水岗志愿工作在观礼期间需要全程隐蔽,即使身在现场,她也需要与大多数人一样,通过手机观看存在着44秒延迟的阅兵式直播。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仅与天安门广场相隔一墙一河的隐蔽区,周心怡和同伴们获得了一种奇特的视听体验。

他们常常先听见受阅方队山呼海啸般“主席好”的呼喊与整齐划一的正步,再趁着“珍贵”的网络延迟时间,猜测方队的位置与距离,尝试在脑海中绘出阅兵仪式的画面。直到漫长的44秒之后,直播画面才姗姗来迟,验证着他们方才的猜想是否正确。这场因为延迟带来的“收听竞猜”,反倒成了专属于隐蔽区的别样乐趣。


图片描述说明:与同伴一起隐蔽在中山公园的周心怡

虽然隐蔽在中山公园的志愿者无法看到阅兵式的全貌,但上空时常有接受检阅的战机路过。每当隆隆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周心怡一行与同样隐蔽在此的特勤官兵纷纷兴奋地抬头目送,惊呼声不绝于耳,溢于言表的激动与自豪将所有人紧密连结;携带手机的志愿者也追随着战机的踪迹,寻找开阔的地方,试图为战机留影。

一位特勤官兵几次走近他们,露出欲言又止的神情,直到最后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明了自己的请求,他询问周心怡能否分享战机的照片——他们有不能携带手机的纪律要求。

战机划破长空的轰鸣,在八十多年前,是撕裂安宁、宣告苦难的战争号角;而在今天,却已成为国家强盛、民族自豪的和平乐章。这一刻,历史与现实的回响令心怡感叹,“我们能够替先辈们看见如今强盛伟大的中国、体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实在太幸运了。”

这并不是周心怡第一次参加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她还参与了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可以说志愿者身份贯穿了她的本研生涯。

如今,她已经是一名直面秋招压力的研三学生,但决定加入阅兵志愿工作“只花了不到一秒钟”。周心怡评价自己为“标准的ESFJ”“奉献型人格”,对她而言,亲眼看到阅兵式不是驱使她报名的核心动力,“志愿服务本身就能给人带来生命的充盈感”。此外,作为青年人,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一同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重要记忆,这份历史的“在场感”同样令周心怡着迷。


图片描述说明:身处阅兵式现场的周心怡

上午九点半

当周心怡与同伴隐蔽至中山公园的绿荫深处时,在北京的另一隅,张祁刚刚踏上她的“观礼”之旅,无法进入天安门核心区域的她要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这场国家盛典。

快步穿过难得清静些的清华西门,匆忙赶上平日里总是人满为患的四号线,坐立难安地听到九次“列车即将到达某站”的播报后,张祁与同伴终于到达了平安里,或者准确说,到达了新街口——平安里地铁站早已因为交通管制无法通行,两人于是提前下车,步行前往她们早前依照攻略精挑细选出的观礼地。


图片描述说明:张祁与朋友做攻略时收集的新京报资料

平安里距离天安门广场大约六公里远,蹲守在这个路口的观众当然看不到天安门前的盛况。即便如此,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汇聚到这个路口的人依旧将平安里围堵得水泄不通。

为了维持秩序,武警不得不采用围栏,将在场群众分隔成遥遥对望的两拨人,平安里的马路还是第一次显得如此宽阔。据张祁等候期间的计数结果,在这里围观的市民有三百多名。

所有人都目光炯炯:后排紧盯前排,盼望能忽然多出容纳一人的空隙;前排则翘首以盼,期待着受阅方队出现。九点半才抵达的张祁已经算“赶了晚集”,但碰巧前排有一位大爷等不下去先行离开,她于是幸运“捡漏”,站上了极佳观礼位。不仅如此,一位热心的阿姨还把遮阳伞的阴凉分了她一半,使她免受太阳光直射的煎熬。

距离天安门相去甚远的平安里为何能成为热门的观礼地呢?张祁解释,尽管这里看不见阅兵的第一现场,但根据网上流传的信息,这里能分别在十点半和十一点半看到从天安门广场驶来、在此绕行返回的战机与其他方阵。

不过坦率来说,张祁其实并未对此次线下观礼抱有很大期望,“如果线上看的话,可能会看得更全、更清晰。”更何况,相比起凌晨就汇聚到这里的观众,她和朋友出发得并不算早,能否赶得上也是未知数。

但她最后还是来了。“我已经来北京六年了,这是六年间第一次有机会亲眼看到阅兵。”2019年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她就是在线上观看的,那时她还是个高中生,激动人心的观礼经历仍是历历在目,这次难得的线下观礼机会,张祁不想错过。即使看不到全貌,她还是更想去她能去到的、最近的现场线下观礼。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图源:新华社)

事实证明,她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完全没有后悔”。当成队的战机从头顶上空呼啸而过,当近乎两人高的坦克车从面前缓缓驶过,当聚集在此的数百人为所见的一切呐喊欢呼,强大的震撼与自豪瞬间吞没了此前的犹豫。此刻,身在现场的参与感,让张祁强烈感觉到“眼前的一切都会影响到我,都和我有关”。


图片描述说明:路过平安里的教练机梯队拉出14道绚丽的彩烟

最令她难忘的还是坦克方队。低沉如闷雷般的阵阵轰鸣最先传至平安里,紧接着由远及近、由弱变强,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直至一辆辆迷彩涂装的庞然大物终于驶入视野,人群中赫然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在这样的钢铁巨兽前,人的一切感官都会被潮水一样汹涌的震撼所吞噬。张祁好像突然理解了古时斥候兵贴地听音的感受,“你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也不知道将在什么时候,但就是很清楚地知道——他们要来了。”

除此之外,与战车的近距离“接触”让她有幸收获一份独属于她的意外之喜:某辆空降战车的编号正是自己的生日。这偶然的发现让张祁更加庆幸自己没有贪恋被窝,宏大的一切,瞬间与个人相连,更加令她印象深刻。


图片描述说明:编号与张祁生日相同的空降战车

上午十点半

一同为阅兵式中的新型装备欢呼喝彩的还有观礼台上的观众。自从被彩排时一首悲怆但铿锵的《松花江上》唤醒,迪丽努尔便一扫最初的困倦,成为最投入的观众。

与张祁的感受相似,坦克方队同样给她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和此前线上的观礼感受完全不同,“电视上看的话,坦克走过的感觉其实很轻盈”,但现在,坦克行驶在仅仅几步之外,发动机的嗡鸣、行进过程中履带和地面的摩擦声都能够清晰地传进观众的耳朵,迪丽努尔刹时感受到了何为庞然大物、钢铁巨兽。

这种“沉浸式观礼”的震撼体验远没有结束。伴随着12台大型导弹运输车载着“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驶来,解说词中的一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将现场瞬间点燃,惊叹声、欢呼声与雷鸣般的掌声如潮水般轰然爆发,久久不能平息。


阅兵式现场的“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图源:新华社)

直到《歌唱祖国》熟悉的前奏响起,热烈的气氛又攀上新的高峰。无需任何排练与组织,场上翻飞的五星红旗早已交织成一片红色的海洋,观礼台上的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一同唱响了熟悉的旋律,“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在合唱团中挥舞着旗帜的张渊沫忽然间终于有了身处阅兵式现场的实感,一切压力都随着翱翔天际的白鸽和漫天飞舞的气球一同消散在辽阔的天空。

此前高度的紧张和兴奋令感官出走,一切都仿佛置身梦中,现在所有感知才开始逐渐回拢——她眼前是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结束屈辱历史、重新掌握自己命运的历史性时刻;她回首便是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凝结着中华民族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抗战精神。她的身边是一起训练了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伙伴战友,他们共淋过大雨,也同经受烈阳;她的身后是四万名观众,是五湖四海的中国人,他们曾历经苦难与坎坷,也共同续写着盛世中华的辉煌篇章。


阅兵式尾声,翱翔天际的白鸽和漫天飞舞的气球(图源:新华社)

白鸽与气球的踪迹渐渐隐没于天幕,露出已升至高处的太阳。澄澈炽热的光芒早已驱散了晨间的薄雾,照亮了天安门广场上每一面飘扬的红旗和这片土地上每一张洋溢着自豪的面庞。

无论是身处现场的迪丽努尔和张渊沫,还是一墙之隔的周心怡、十里之外的张祁,抑或是已经结束使命的陈金歌,这些分散在不同坐标上的青年身影,此时此刻都沐浴于同一片明媚的日光。尽管角色各异、岗位不同,但他们用毫不松懈的专注、不约而同的欢呼、悄然传递的温暖,共同刻下了这场国家盛典中独属于当代青年的珍贵记忆。正是这每一个“我”的奔赴与在场,最终才汇聚成了“我们”共同的荣光。



编辑:m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