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025.11
做一名行动的理想主义者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各位同学和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大三年级本科生王新瑞,很荣幸能够作为范敬宜新闻学子奖代表站在这里发言。
在10月23日上午10点,我同时收到了两条新消息。
一条来自我目前实习所在报社带我的老师。一名29岁男子在南太行山登山迷路失联15天。老师把这则消息转发给我,问我有没有时间跟进这条新闻。
而几乎同一时间,我得知自己获评了“第十三届范敬宜新闻学子奖”。公示结果里,我是获奖者中唯一的本科生。
我本已开始思考自己要采访哪些相关方、去哪里寻找采访对象,可看到获奖消息的一瞬间,所有的思路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我既激动又无措,可正是那一刻的无措让我清楚意识到,这份荣誉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它更像一份持续的督促。我想起范敬宜爷爷曾说过:“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既是对以往努力的认可,更是对未来道路的鞭策,时刻提醒着我要沉下心来担起责任、做好新闻。
坦白地说,获奖后我一直是诚惶诚恐的。与其他获奖者和记者前辈们相比,我学习新闻的时间还很短暂,接触社会的机会也不足,实践经验在此刻成为了我拼尽全力想要弥补和逾越的一道坎。
我的朋友圈置顶里放着一句话:“比理想更让人感动的是做一个行动的理想主义者。”这是暑假期间南方周末记者杜寒三老师对我说过的话。我从大二开始一边兼顾学业,一边挤出时间去媒体实习。常常为了做一条新闻熬夜寻找相关方。但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支撑着我一路走下来的,是我对做新闻发自内心的热情,是我的年轻、莽撞、天真和不谙世事的笨拙。和新闻结缘以来,我的愿望始终不变,希望用笔尖生出力量,在这个充满裂缝的时代,与每一个具体的人守望相助。
回望我的新闻学习道路,我首先想要感谢的是我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是我扎根的土壤。我走近学院值班室阿姨;我关注未成年人性教育,爬取裁判文书网发表数据新闻;我关注保洁员休息室、维修女工、盲人女性月经困境,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深度报道《无法看见的月经》……大二上学期,我有幸成为曹林教授的学生。在学习新闻评论的过程中,我也开始学会“在所有人停止思考的地方继续思考五分钟。”
今年暑假,我走进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这里我想感谢南方都市报深度调查部,在这里,我真切地走上了新闻一线,触碰到了社会的土壤和心跳,和具体的人站在了一起。在一线的新闻实践让我开始意识到,原来自己也可以通过微小的努力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常常听闻“采访是仰仗陌生人的善意”,在行动中,我开始明白,做新闻离不开善意。在跟进“8岁孤独症男童苍山走失遇难事件”时,我和孤独症孩子妈妈打了整整两小时的电话。采访中,她从最初的不愿和我交流、到对我主动袒露心声、甚至开始哽咽,我听到了植根悲剧背后的特殊儿童教育现状,更听到了那位母亲藏在抽泣声背后,对我的坦诚与信任。
“真相常常流失在涕泪交加中。”在行动中,我开始明白,做新闻需要擦干眼泪。在报道8月22日河北孟村家暴案件时,我在凌晨辗转联系上了受害女生的弟弟,忘不了他在电话那头声音颤抖却语气坚定地对我说:“我们的诉求是希望姐姐的离世能推动妇女保护”。那一刻我特别想哭,更让我在报道中不断冷静反思:如何让家暴受害者打破沉默?眼泪教会我:新闻不能只停留在记录悲伤,更要让苦难成为推动改变的力量。
范敬宜爷爷曾说“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在行动中,我开始理解新闻人对现场的追求。跑广州白云山体滑坡灾难现场的那天,我眼睁睁地看着巨石还在山上滑动,逃出的村民看着变成废墟的家,眼里蓄满泪水。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也在学习着新闻报道的伦理关怀。
坚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新闻人。在采写“暴力起号”乱象调查性报道时,我暗访MCN机构和商家,起底了AI生成谣言起号全过程。调查“孔雀杯”打分真相时,在众人采写进程受阻之际,我挨个电话了名单里的60名评委,最终找到了愿意发声的人,撰写深度报道《风波中的孔雀杯》,向公众还原了真相。
这些新闻采写经历对我来说弥足珍贵,它们改变了我对待新闻的态度:此前的我痴迷于深度报道,但后来我慢慢发现,不论是深度报道还是动态新闻,都是在看见真实的社会,关心具体的人。我做新闻的态度从“写出有深度的报道”变成了“希望能够为他人做点什么”。我慢慢意识到,自己正在像范敬宜爷爷说的那样,把“社会责任”放在新闻人生的第一课。
此刻,距离我真正踏入新闻学习的大门,犹不及三年。回望这两年,我经历过采到全网独家、报道登上头条的兴奋,也享受过采访与写作带来的颅内震颤,更加珍惜在这条道路上许多不期而遇的鼓舞:前辈们的耐心指导、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行业的托举。但更多时候,我只是带着发光的眼睛和湿润的心,真实而纯粹地和大家一同走在这条道路上,在行动中执拗地践行着我的理想主义。我想,真正的新闻人都有一种对于事实的执拗。公权与私权、司法与民意、宏大叙事与个体抉择……当这些时代命题反复出现时,我总希望自己能为此做些什么。让边缘被看见、让伤痛被关注、让诉求被听见——这是我坚守的意义,我想也是每一位新闻人坚守的意义。
衷心地感谢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评选组委会对广大新闻学子的厚爱。今年我20岁,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但我能够确信的是,我会一直做新闻、做一名行动的理想主义者。每当想到这里,我都感到无比庆幸。未来,我仍愿穿着我的白衬衫和运动鞋第一时间奔向新闻现场,带着这份纯粹与热忱,继续站在新闻一线,做那个为弱势群体发声、为普通人记录的行动者。保持痛感,保持敏锐,保持激情,保持与时代同行的自觉。
最后我想说:“新闻只是瞬时的火把,但执火者代代相传。”
与诸君共勉。谢谢大家!
王新瑞
2025年11月2日
2025.11.13 13:21
13
2025.11
22
2025.10
22
2025.10
28:32
2025.06.19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