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025.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曾经多次在这里参加会议,不同的是,此时非常荣幸地能够作为一名获奖人站在这里。比起许多优秀的奋斗在新闻教育岗位上的同行、同事,这是我的幸运。也感到很温暖。我已经脱离新闻教育岗位一线近10年,组织、同行和同事、朋友们还惦记关怀着我,推送春风,褒奖鼓励,特别是获得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这样分量很重的奖项。我是1983年留校任教,在人民大学新闻系、学院工作至退休,做一点教学研究,多半在教学管理上打杂。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重推荐我,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评审会给予充分肯定,使我有些惶恐,几分汗颜。感谢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评审委员会,感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要感谢我服务过的即将迎来70周年华诞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给予的机会和平台。
范敬宜同志是我敬重的前辈、领导和师长。早在学生时代,就学习过他在辽宁日报采写的关于农村改革的稿件,其中,《夜无电话声 早无堵门人 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了安稳觉》这篇报道还在我的毕业论文中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参加工作、成为人民大学的一名教师后,曾有幸有机会多次得到他的教诲,当面听取他的真知灼见。他的新闻理念与实践,他的精神风范,在进入数智化、AI时代的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沐浴着众多新闻传播教育的老师和学子,我也深在其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我国社会转型的巨大变化,新闻传播迈进一个新的时期。当前,如何培育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向社会输送 更多更好的优质人才,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落在我们老师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去完成和化解。特别是AI技术,带来信息传播的千变万化,也带动我们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在翻江倒海。大家言必谈AI,大模型、豆包、deepseek,等等。新技术的引入,需要我们去适应,创新,可能也带来恐慌和困惑。窃以为,尽管新技术对新闻信息的表现能力、传播方式等产生影响和冲击,但是,关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还是要坚守,已经形成的培养教育体系应该去完善而不是颠覆。
首先还是要把新闻传播的基础教育放在首位。早在1972年的时候,杨振宁教授就向周恩来总理建议:要重视基础教育和理论研究。这两天,我在网上看到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亚栋院士的一个视频。他提议要降低高考难度,不要虚拔中学的基础教育。他们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方面。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我想也是一样。要重视基础教育。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教育,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形成敏锐的新闻感知力和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要使学生能有厚实的知识积淀,涵养成基本的专业素质。本科、硕士和博士等阶段的基础教育可能有所侧重,但基本点是一样的,基础要厚重,知识要扎实。范敬宜前辈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专业素养,在不同时期都勇于进取,站在时代潮头,与他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的是分不开的。
万丈高楼,起于平地,金字塔顶,源自层积。新闻传播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学科,需要吸纳、融合多方面、多门类的知识。同样,新闻传播教育的实施,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各种知识门类的滋养。引导学生善于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我想,在新技术不断涌现,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候,这一基本出发点还是要记住和坚持的。
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还应在不断健全完善新闻传播的体系教育上下功夫。今年5月,印巴爆发了一场空战,巴基斯坦空军以5:0的战绩取得完胜。后来有人总结这是体系作战的胜利。巴基斯坦空军规模远小于印度,但走 “精兵” 路线,构建了三军空地一体的高效作战体系。装备搭配形成合力,数据链打通作战闭环,所有核心装备通过数据链实现联网,巴方飞行员在 150 公里外就锁定印度 “阵风” 战机并成功击落,正是这一体系优势的体现。
这一作战理念同样可以应用在我们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里面来。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创新,我们已经在实行一个比较合理、可行的体系教育了,即有了核心教育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伦理观,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传播原则;能够掌握新闻传播的基础理论和媒介发展规律,理解信息传播的底层逻辑,具备采写编评、策划创意、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等实操技能。有了核心课程体系:建立理论基础类、专业技能类、专业交叉类等不同类别的课程群。有了实践培养路径:采取课堂内外、校内和校外、竞赛和创作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措施。
这样三位一体的体系教育,主要体现在各个新闻传播院系(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施行中。一方面,应该根据所在学校的资源和特色,做到合理配置;一方面在加强专业教育中,似应处理好技术应用与内容抓取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对新闻信息的感知力、洞察力和表现力,提炼出新闻传播人才的特质,敏感、敏锐、敏捷。这方面,范敬宜同志就是我们的榜样。无论是从业或是教学,他总是能在千头万绪、缤纷多彩中抓住本质的东西,我想,这可能就是他“当记者”的素质使然。我们新闻传播的体系教育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继续打磨,不断改进,进一步丰富、完善,也是不能停息的工作。就当前而言,比如需要AI等新技术的加持、外挂,比如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业界的联系和融合等,但在这个体系中,或过分强调技术,或自我废弃,丧失信心,都是不可取的。我相信,有我们大家不懈努力,还有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这样的助推加油。我们的新闻教育、人才培养,一定前景光明,成果累累。
再次感谢给予我这样发言的机会。祝愿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越办越好,发扬光大,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倪 宁)
2025.11.13 13:21
13
2025.11
22
2025.10
22
2025.10
28:32
2025.06.19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