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025.11

第十三届范敬宜新闻教育良友奖获得者杨宇东在奖颁奖仪式上的发言

良友奖:新闻教育一轨和三轨


首先感谢所有的评委会和专家,特别是复旦和清华新闻学院。因为是教育方面的奖项,所以我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当下的新闻教育越来越需要从新闻业的严峻现实视角加以观察和思考。新闻教育已经到了更深度融合的阶段,新闻的最主要职能之一是反映现实社会,在当下迅疾的社会变化中,比如AI技术,比如社交网络,比如全球化的社会分化和撕裂,比如地缘政治和冲突,甚至气候变化,无论是新闻行业的报道对象还是自身生存环境,都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应对这个艰巨挑战,全行业必须提升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其中融合是必由之路。第一种当然是技术领域,第二种是跨学科领域,第三种是和业界的水乳交融。我大概做了十五年的业界导师,从授课、讲座、论文到就业指导,体会很深,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业界老师来到高校,带来了重要的改变。业界老师能带来什么?主要还是来自于实践的课题和赋能,就是快速打造能够直面业界需求的人才队伍,因为以前我们这个行业相对平稳发展的时候,媒体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压力并不大,一种是原有的人才储备比较厚实,二来行业压力没有怎么大,所以有相对较长的培养周期,现在则完全不同了,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从来没有这么紧迫过,而且是新型的,复合型的人才,不仅要会采访写作,最好还要懂多种传播技术和手法,懂数据挖掘,总之又要上得了厅堂,又要下得了厨房。想想,对于现在的学生们,要求其实也更高了。所以,既然是这么急迫的现实压力,业界老师显然能够为培养速生林多一些赋能,和文史哲相比,新闻更像是文科里的工科。这也让我想起最近很热的新型工科大学,第四代大学,都在推动高等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创造”转型,前年底我在福州曾和福耀曹德旺先生对此也有过深入的对话,感受到企业对人才的渴望。第一财经近年来持续推出高校人才培养的报道,尤其是和长三角国创中心联合做的深度报道系列,走访高校和企业,探讨现在的供需落差,人才断点到底在哪里?包括新型的课程设置,呼吁工科本科生借鉴CO OP模式,等等,对我们新闻界和学界都应该很有启发。二是从目前看,这种业界和业界的融合正在从人才培养升级到互相赋能,从系统性的授课和专题讲座,再到2023年和复旦联合举办行业高峰论坛,联合打造广告系实践基地,委托市场调查课题等等,全方位、立体化合作,一财也把优秀学生作业刊发出来,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双向赋能作用。


但我今天还特别像表达和呼吁的一点是,我们全行业在适应环境巨变,快速提升创新应变能力的同时,千万还要保持定力!尤其要关注主流媒体社会价值下降的风险。昨天一个研讨会上,业界同行首先交流的是AI冲击,如何更好地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在平台社会,不要被从牌桌上踢下来。但是我的看法是,融合转型,技术必不可少,主流媒体有能力跟得上这种技术变革,但是系统性变革的大前提还是你必须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为受众提供真正的新闻,在信息过剩众声喧哗的时代,提供高品质可信赖的新闻产品。如果不能坚守我们的初心理想,不能坚守我们的主责主业,你的产能再高,技术再先进,可能反而离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更远。技术永远在迭代,即便像AI这种颠覆式的,快速横扫世界重塑千行百业的新技术,但是我想如果我们这个行业被历史淘汰,肯定不是因为技术,而是我们放弃了主流媒体的立身之本,那就是提供事实和真相,真正成为记录者、见证者和推动者。传播的前提是权威准确和及时,我前两年发表过一篇观点,标题就是《失去了公信力的传播力一钱不值》。我们绝不能只做信息的搬运工,有的是自媒体和平台在做这种工作。刚才我仔细阅读了学子奖的介绍,同学们对于新闻的执着给我带来很大的激励和感动,新闻教育更紧迫地要回到初心和本职,尤其当这个社会新闻和真相都越来越难获取的时候。业界可能有更多的来自于实践中的案例和感受来告诉同学们,新闻为什么重要,真相为什么不可或缺!我在专硕班讲了十几年的技能,但同时也会夹带一些新闻理想和情怀,包括在复旦和南开的讲座,有很多本科生,我发现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梦想还没有完全成型,甚至可能在家长和社会的影响下,带着诸多困惑的年龄,去讲媒体在水深火热的现实环境中,不灭的热情和追求,甚至我的PPT标题封面是“新闻是历史的底稿”,但结尾处,在最后一页,因为讲了一连串一财优秀的一报道案例和背后故事,最后,我告诉学生的是“新闻不仅是历史的底稿,还能够改变历史”!


最后,我篡改一下周庆安院长昨天下午说的一段话,作为今天的结尾:这个社会到处都是赛道,但是大部分人需要的是人行道,更不要说残疾人上个飞机都要“连滚带爬”,还要被网暴。所以,当下业界最重要的工作是我们能不能专心专注地用优质的内容服务好最广大的人群,我们看重流量,但更看重有效果的传播,为决策更高效,市场更有效,生活更美好。除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传授,从本科和硕士阶段的课程中就要对新闻自身价值廓清认知,鼓舞信心,业界导师在这个方面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也是我对继续投身新闻教育的一种自我激励。再一次感谢评委会的厚爱!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