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021.12
2021年9月10日下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2021年研究生开学典礼,柳斌杰院长代表学院向来自海内外的同学表示欢迎与祝贺,以“深阅读”、“价值观”和“判断力”为关键词,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柳院长寄望大家要摆脱喧闹和浮华,塑造自己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在读书时也不忘到现实生活中和人民大众中吸取营养,体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真谛。
以下为柳斌杰院长发言稿全文。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老师:
在这个庄严而简朴的开学典礼上,老师们语重心长的讲述和同学代表的精彩发言,都深深打动着大家的心,表达了一代学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信念和追求,自强行健,家国情怀,世界眼光,人类命运,融在了自己奋斗的责任和担当中。
今天正值清华园的金秋时光,又是中国的教师节,在此,我再一次代表学院向来自海内外的同学们表示由衷的欢迎和祝贺,向辛勤耕耘的老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
本来想讲的是四个关键词:深阅读、价值观、方法论和判断力。刚刚听了昌凤老师的讲话,用生动的例子把校园回归读书、学子刻苦读书的问题和人生成长联系起来,讲得很深很透了,所以这个问题,我就从简了。方法论的问题是研究生最主要的学习重点,根据有些老师建议,以后给大家开讲座。
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些?这是根据大家面临的时势和社会环境而引发的。
一、深阅读
先说读书。最近开学,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致词,不约而同的聚焦在“潜心读书”、“开拓精神空间”这类问题上。我想原因就是两方面:一是塔利班复辟后的代理教育部长公然宣称读书无用、教育也无用,只要按伊斯兰原教旨教规行事做人就是最好的社会。这是一个危险的文明倒退的信号。二是当前的现实,据外国学者调查,在中国读整本书的大学生很少了,因为社会意识变异,浮华浅薄、物欲横流、追星逐利、游戏人生、娱乐至死,一夜成名,已经影响校园的读书风尚,不少人沉迷在虚幻世界、网端视频,连读整本书的定力都没有,哪来的真学问?校园回归读书是当务之急。书籍是人类精神创造的共同财富,是人类新生代精神发育的最好营养品,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沉淀、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科学、哲思、真理,人类记忆和文化血脉的结晶。
1978年我上研究生时,导师要求每年200本书要读完,导师指定的书要写心得体会交给导师,自选的书要写成卡片,交给导师组审阅。40多年过去了,我体会大量读书这是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基本功的训练,不只是对完成学业打下基础,而且提升了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在读书中升华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后工作眼界开阔、得心应手,受益终生。
校园回归书香、学生回归读书,我们清华的几大书院凸现了教育本质和书香氛围,给大家也创造了条件。昌凤老师把读书与做人问题讲得很明白。我不重复,只是希望大家下功夫读整本书、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不要只是在网上搜一搜、电脑上爬一爬、短视频刷一刷,浮与潦草看点短消息,就以为有知识了。那是自欺欺人,害了自己、亏了父母、误了国家。清华大学研究生,当然不是这样,但也要警惕不良学风的影响。来清华读研,不是为了找到生活的捷径和职业的敲门砖,而是要把内在的智慧和精神创造力激发出来,实现自己不断丰富的理想追求。而你面对的社会永远是“庐山烟雨浙江潮”,现实社会太复杂,青年人并不能一下看清其真实面目。
人一生前进的每一步时时处处都围绕在选择之中,在你面前明天、希望、成功和危险、无助、失败都是同时存在的。就像我这样年龄的人,经历过黎明前的黑暗和新中国艰难奋斗的全过程,可以说是在九死一生中长大的,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人的。打从懂事的年岁起,时时都在想法活下来,每到一地都是先寻找逃生的“天窗”,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万丈深渊。直到恢复高考,我考上了第一届研究生,那时我已经到了而立之年,没有你们这么幸运。
我一生的体会是世上万般事,唯有读书好。书是古今中外几千年沉积下来的人类思想、观念、经验、智慧、技术、能力的总汇,生命价值和智慧生存的教科书。读了它会使你通古今之变、知天人互动,与中外哲人、大师、科学家穿越时代去对话,把你的人生融合在无限的历史和世界中,享受和创造精彩人生。其他途径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不读书就是虚度年华。
因而我以长者的名义寄望你们:作为同时代的佼佼者,你们走进清华园,首先要摆脱喧闹和浮华,静下心来,整本整本的读点书,塑造自己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判断力。读得困惑时看看天,想想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天;读得痛苦时走走地,到现实生活中和人民大众中吸取一点营养;当你万卷在胸时,才能体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千年古训之真谛。
二、价值观
人的判断力是人生成败的关键,而判断力是由价值观决定的。所以讲判断力时要讲讲价值观。清华大学实施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就是这个道理。中心化、主流化和去中心化、反主流化的文化意识斗争,给不少年轻人造成价值混乱。视频化、碎片化、表象化、虚拟化的现代世界潮流和文化,解构了宏大的社会整体与中心主题,形成了千年之大变局,使很多年轻人很容易产生萨特、加繆、卡夫卡之类的文学家、哲学家的情绪化意识,而不易读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性思考,因而很难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理想容易扭曲,导致很多人产生了虚幻、困惑、焦虑、忧郁的现代文明不适症,加上疫情更加恐慌。
于是,人生价值这个老问题又变着花样考问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每当重要的世界变局和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总有一些知识分子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顺势而为,选择了正确的人生。也总有一些读书人价值误判,逆历史潮流而动,以倒退的历史观为应该灭亡的事物哀鸣,失去价值,变成了历史的罪人。这都是应当吸取的历史镜鉴。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爱国爱民、兼顾天下的情怀和敢发时代先声的勇气。从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再到一百多年前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党的创始人,为传播真理、唤起民众、改造中国、改变世界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建设了一个“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就一语中地的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统领了中国人的民族意志和价值追求,那就是在党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有血性的中国人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应当还是这样。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就是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基准。
犹太教传统经典中有一个文本叫《塔木德》,这本书里提了三个问题:谁是聪明的人?谁是强大的人?谁是幸福的人?
第一个问题,犹太民族回答了,读书的人、不断勤奋学习的人。至今,他们都是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第二个问题,能够自我控制的人,从内心满意为自我而高高兴兴的人。这是现代派始祖,犹太人弗兰兹·卡夫卡,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和另一个代表人物阿贝尔·加繆等,以文学和哲学的方式作出的回答。他们认为财富、权力都不能使人强大,最强大的人是在绝望中内心强大,依然能坚持真理和自由。这在现代派和西方国家很有影响力。
关于第三个问题,我认为回答最好的是马克思,他认为能为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工作的职业,是最幸福的职业。而马克思一生的实践兑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认知和为人类而工作的目标。两百年过去了,他的思想指引着人类的解放事业,永远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马克思说:“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生存、劳动,他也许能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人,也不能成为真正伟大的人物。”(《全集》第一卷459页)
马克思说:“我们的使命决不是追求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由我们长期左右的事,也始终不会使我们的热情冷却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追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会怨天尤人。”(《全集》第一卷456页)
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于千千万万的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继续下去,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都会洒下热泪。” (《全集》第一卷459页)
马克思不只是这样说的,而且是这样做的。马克思本可以当大学教授,也可以去最著名的律师事务所就职,过上等人的生活。但他的价值观引导他去办报、去写书,批判旧世界;领导工人运动,解放全人类;因为这样做,被迫害、被流放、常常为面包发愁,但他感到很幸福,因为他选择了为人类而工作,为人民服务的高尚职业且为之奋斗一生。他永远是青年人的光辉榜样。
三、判断力
人生的路上,没有通天大道,也没有红地毯,基本上是崎岖不平的山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有时候上面是倾盆大雨,下面是万丈深渊,每前进一步都得选择。靠什么选择?光有知识还不够,必须要有足够的判断力。
人的判断力和选择是由复杂因素决定的,但价值观、理想、信念、信仰是决定的因素。也就是说价值观主导你的判断力。搞新闻舆论工作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你的判断力。天地巨变、新闻事件和社会变革是大自然、社会实践和政治人物制造的,它是客观的,那么怎么去报导给公众、怎么进行舆论评价或引导,这就要靠你的判断力了。因为任何新闻事件都包含着若干个标准,例如:真假、是非、好坏、利弊、进退、错对、正误、美丑、善恶等等,都是判断的标准,有的很多个关系交织在一起,那么你就要深入进去,透过现象抓本质,作出职业性的判断和专业性的分析,然后作出科学判断,才会有好的新闻作品。斯诺之不朽就是他对延安根据地作出了与常人不同的判断。没有很强的判断力,那绝对是做不好新闻工作的。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出现,使这个世界上两件大事特别突出,关系人类的命运。一是科学技术,无人不用,无处不在,不站在科学技术前沿,国家、民族是强大不起来的。二是新闻舆论,新闻舆论以无形的力量左右着世界的变局和国家的前进方向。尤其是中国,将长期会因“特色”而站在全球舆论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对内对外都如此。
虚拟空间的出现,打破了物理性天地空间的局限,扩大了人类生活的空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但也造就了不少政治骗子、学术商人、文化流氓,搞得社会乌烟瘴气。最近,政治谣言、假新闻、政策歪论、学术造假、胡说八道、社交风气不清、文化垃圾泛滥、流量明星横行、胡编乱造假信息,伤害了社会风气和未成年人的心灵。国内外反映强烈:
外媒提问:
1、娱乐至死的中国这一代还能有“觉醒年代”和“知青一代”那样的奋斗精神吗?
2、不读书的“网上部落”将使中国未来智力大幅下滑,中国未来可能有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吗?
3、中国的文化乱象能看出是个文明国家吗?到处造假、道德滑坡、精神空虚、内在污浊,能引领人类文明吗?
国内质疑:
1、我们教育制度考试制度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吗?有教授批评只能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于最近的“双减”和平均主义教育政策,不少人质问是要降低全民文化科学教育水平吗?是要培养低级劳动力吗?家长们反映强烈。
2、“共同富裕”是要“杀富济贫”吗?打击民营经济和网络巨头是不是就“共同富裕”了?群众面对一些做法很无解。“七一”刚讲了“两个不动摇”,八月就杀“马”给驴看了,中国是不要富人啦?怪不得“老板”都移民了。
3、网络暴力,“网红”诈骗愈演愈烈,社会精英、英模先进人物,频遭围攻,甚至采用诽谤、诬陷的手段打击先进力量。这难道是中国社交圈的新常态?
据调查,国内多数民众对这种乱、滥、泛、散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生态表示了担忧、担心和焦虑。年轻的学子,你对这些问题怎么判断?
2019年2月中央关于加强政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了反对“低级红”、“高级黑”、历史虚无主义、团伙派别活动、网上部落主义等严重的思想文化方面问题及去中心化、破坏中央权威的圈层文化。但至今仍未得到明显改善,作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来说,当然要紧紧联系人民群众的呼声和社会舆论的现实来思考这些问题,提出专业性解决办法,责无旁贷。
新闻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沿学科,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去发现、处理、传播、评介每一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通过自己的判断,拿出影响和改造世界的正确舆论来,影响事件的解决和人物的命运。这就是新闻工作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参与方式和力量之所在。新闻活动千变万化,涉及社会的一切行业和方方面面,兹事体大,而且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能否做好,只有敏锐性和表达力是不够的,成败决定于你的判断力。
判断力来自于你的知识结构,能观察和理解各行各业所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内在因素;判断力来自于你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你知道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它会是什么性质,会产生什么后果,会带来什么影响;判断力来自于你的马克思主义洞察力,能抓住事物现象后面的本质;判断力来自于你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你会以正确立场辩证地、历史地、唯物地看清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全貌,不会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判断力来自于你的价值观,因为它包涵了你的立场、情感、观点和认识方法,这是内心的尺度……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今天就不详细讲了,以后有机会专门给大家开个讲座,讲讲新闻判断力的问题。
清华园里好读书。伟大时代,金秋时节,正是大家发奋求知的大好时光。祝愿来自国内外的同学们,在新的学年里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2023.08.14 13:45
11
2024.12
11
2024.12
11
2024.12
2025.01.03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