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2024.01
12月15日,清新书院·学术午餐会”活动在未来媒体实验室举行。本次午餐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沙垚老师,作题为《可沟通关系——化解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关系的内在张力》的学术分享,立足于中国基层社会的实践,建立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关系的可沟通模式,化解乡村内部张力,从而建构未来乡村振兴新型支撑性主体。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组长陆洪磊助理教授主持,吸引了来自不同高校与工作单位的硕博研究生到场学习交流。
陆洪磊老师做开场介绍
沙垚老师作学术分享
首先,沙垚老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传播学何以作为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利用流动、传播等方法来调配资源配置,破解城乡区隔,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多元人才来到乡村,乡村成为各类权力主体、资本主体、文化主体等角逐的新场域。如果这些主体能够有机联结,并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新型支撑性主体,那么乡村振兴则乐观可期。
沙垚老师认为,多元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固然可以归结为社会转型的结构性矛盾,并从政治和经济等角度展开研究,但这样做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成为相关主体心安理得不作为的理由。沙垚老师选择从传播的角度切入,传播化解多元主体张力,建立可沟通关系,更具建设性地“软化”并解决这些问题。
沙垚老师提出“可沟通性”是勾连传播学与乡村中国研究的视角,应该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指标在乡村得到更多的强调,关联乡村建设的各个面向,并以更具整体性的方式来理解乡村。该视角一方面超越媒介中心和技术中心逻辑,回归传播和沟通本身;另一方面指向沟通、协调、互动、合作的治理路径。
讲座现场
沙垚老师从A县的田野调查出发,总结了乡村振兴多元主体的复杂关系。认为乡村中主要存在四种张力,包含政府内部的关系张力,研究中心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启蒙关系与合同关系张力,职能部门与乡村运营官之间行政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张力,以及乡村运营官与乡村社会之间的经济理性与村社理性的张力。基于此,沙垚老师提出“党建引领,传媒辅助,制度、中介、利益、操作、观念处于核心位置”的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可沟通模式。
最后,沙垚老师强调当下传播学应“重返传播”。中国传播学多次陷入集体性焦虑的关键在于迷失了自己学科的核心概念,而总是被研究对象所定义。如同社会之于社会学,文化之于人类学,经济之于经济学,传播学的理所当然要定位为研究一切人类传播现象,以追求对传播现象的一般化理论解释为目标,这应该成为中国传播学的初心,也是建构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题中之义。
会后,多位同学就本次午餐会主题与沙垚老师进行交流。
现场同学提问
学术午餐会现场
“清新书院 · 学术午餐会”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分会承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午餐会以新闻传播学为讨论内容,同时鼓励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每次午餐会由一位主讲嘉宾分享相关研究的选题过程、领域概况、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结论等。在汇报分享过程中,主讲嘉宾及同学们可同时免费享用举办方提供的午餐,并展开深度交流。
供稿丨陈一凡
排版丨袁雨晴
摄影丨袁雨晴
审核丨陆洪磊 刘钊宁 林毓菁 张子涵
2023.08.14 13:45
23
2024.10
23
2024.10
23
2024.10
2024.06.14 10:02